第20期:对话“魔镜”——中国建筑师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认知
2009-07-20 00:00:00
【摘要】: 630)?\'630\':\'auto\'}" height=537 alt="二等奖1名:72063号参赛作品(Magic Mirror),设计者是中国建筑师罗四维(Luo Siwei)-上海畅想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 src="http://www.csc-e.com/HTML/Article/200905/20090512150752412.jpg" width=500 border=0>(更多图片)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各种技术、思想、文化和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相互冲击、影响与融合。建筑作为时代的真实反映...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各种技术、思想、文化和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相互冲击、影响与融合。建筑作为时代的真实反映,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这一深刻印记。对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建筑创作,一方面面临着大量西方建筑师及其理念强势涌入中国市场的严峻挑战,“中国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质疑声声不断,另一方面,一部分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建筑师开始勇敢的走向世界,努力展示他们对于城市以及这个时代的独特理解和深入思考。 近日,来自中国上海的知名建筑师罗四维以作品“魔镜”参与了第十一届ThyssenKrupp国际执业建筑师设计竞赛,在全球2967支设计团队提交的近千幅作品中,“魔镜”脱颖而出,赢得了此次国际大赛的第二名。竞赛委员会给其的获奖评语是:由160米直径的可旋转圆环构成的"迪拜魔镜",具有借景和造景的双重功效,带来了全新的城市景观,同时也巧妙的反映了阿拉伯文化。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在兴奋的背后,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求解。例如,作为一名本土的中国建筑师,是如何来解读和揭示一个遥远和神秘的中东城市的?城市意象的形成最终是否会超越国度、民族以及文化的樊篱?此次大赛是否再次揭示了在国际建筑文化的舞台上,中国建筑师的国际话语权正在不断加强这一趋势?如何看待全球化的时代以及全球化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需要何种国际化视野和文化认知? 中国人居环境网非常荣幸的邀请到罗四维先生做客中国人居人居会客厅。希望通过这次坦诚而轻松的对话,我们不仅能深入了解“魔镜”创作的台前幕后,也能对诸多建筑师要面对的全球化参与和竟争有所启发和帮助。 主办单位:中国人居环境网 时 间:2009年7月15日下午2点半——4点半 嘉 宾:罗四维(上海畅想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监) 特邀主持人:李智更(资深传媒人) |
【嘉宾简介】 |
1963年7月生于南京,198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中国首批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曾任美国WWCOT建筑规划事务所中国区总建筑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2009年获第十一届ThyssenKrupp国际执业建筑师设计竞赛第二名。 2008年入选《made in china》。 2006年11月入选“荷兰建筑协会(NIA)中国建筑展”等。 2006年11月入选《DOMUS与中国78位建筑师作品集》及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 2005年12月入选首届“深圳国际城市建筑双年展”, 《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12月人物专访。 2005年入选英国《New Chinese Architecture》。 2004年度入选《新地产》杂志100位中国最具影响力建筑大师,2004年底荣获“WA中国建筑设计奖”。 2002年《时代建筑》杂志第三期建筑师专访。 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建筑师33》等。 工程实例及文章广泛刊登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书籍上。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工程设计招标一等奖。近期作品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上海108广场、合肥国土局大厦、东华大学体育馆、上海青浦六号地块、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会议中心等。 |
【特约主持人简介】 |
生于:20世纪70年代 作品:新闻稿件记不清。 随笔集《风色》 动画剧本《重耳重信》 长篇小说《耳朵上的枪声》 出版书籍:《中国不缺建筑师》 职场经历:换过不少大小“工地”。参与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不同媒体、不同时期的建设工作。高端人物稿件上百篇,其中60%稿件为中外著名建筑师。 具体如下:梅迪亚电视制作中心编导、 《建筑时报 房产专刊》记者《中国房地产报》资深记者 《北京晚报 》地产版主笔、阿更工作室创始人、阳光卫视策划、撰稿人。 |
【独家对话】 |
阿 更:是因为低调,还是太忙?让这个访谈从5月初得奖(2009年获第十一届ThyssenKrupp国际执业建筑师设计竞赛第二名)一推再推到7月中旬? 罗四维:一开始,因为甲型HINI被推迟。以后,其他事情一忙,就被搁下。 阿更: 现在忙的是什么设计? 罗四维:好玩的设计。我们刚参加一个波兰历史博物馆的竞赛。这个竞赛由国际建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波兰文化与国家遗产部联合举办的。 阿 更:终于有机会“掺和”博物馆了,我知道这是你盼望已久,最想做的项目,真为你高兴。能透露些细节么? 罗四维:我们做的挺有意思的。但具体的现在还不能多说,因为这个项目还在进行过程中。 阿 更:言归正传,我们这次聊的主要是你获得(2009年获第十一届ThyssenKrupp国际执业建筑师设计竞赛第二名的事情。 一提中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连绵的巴以冲突和浩瀚的沙漠。但说到中东的迪拜,却让联想起沙漠绿洲和用钱砸出来的高楼大厦,乃至整个城市。迪拜的性格有点像运动员,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最大、最高、最贵、最宽、最好、最长、反正是什么最不可思议的疯狂事情都可能在迪拜发生。 特别是建筑,好像什么样的建筑都可能在那立起来来。所以被称作世界建筑师实践的天堂。作为在2009年获第十一届ThyssenKrupp国际执业建筑师设计竞赛第二名的建筑师,你会选个什么形容词,来表达感受? 罗四维:夸张。平庸。 阿 更: 怎么个夸张法儿和平庸法儿? 罗四维:夸张,就是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平庸就是,大多数建筑就像我们国内常见的居民楼和办公楼一样,说不上好看与难看,但还算实用。 阿 更: 你在迪拜住的地方,前后左右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的建筑。 罗四维:没有。我住的来福士酒店,就是一个金字塔,前厅是一个埃及神庙模式,坐着法老像尺度特大。呵呵,恰恰是夸张与平庸的代表。 阿 更:埃菲尔铁塔代表浪漫之都巴黎,帕特农神庙代表了古都雅典。城市景观意象总是以高度凝炼的建筑语言传递着城市精神与文化。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要为这个夸张平庸的城市,做一个建筑,并努力让它不平庸夸张,你通过何种建筑语汇将它的城市意象传递给大众?参与这次竞赛的作品可谓数以千计,您的作品“魔镜”凭借哪些方面的优势胜出? 罗四维:迪拜其实是座新城,你怎么做都可以,只要不触及她的文化传统底线。它给建筑师的自由度是很大的。不过,这也带来了选择和判断的困难。觉得一开始无从下手,后来才从阿拉伯文化里找到感觉。 魔镜的胜出,一是,和一千零一夜等阿拉伯文化扯上了关系,从魔瓶、魔毯等一路走来。二是,本身做得比较巧,自身很简单,就是一个能360°转动的形体上扭曲的圆环,一个空镜框吧,主要靠借景和造景。借景一个是借空间景,即城市四方景色。一个是时间景,即一年四季,一天到晚的景色变化。造景主要是利用水系统和制冷系统及相关机械装置,形成当地少见或没有的气候现象如雪、雾、冰雹、雨等等。 阿 更:作为一个极富想象力和魔幻色彩的建筑作品,这个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到本土化的施工水平和材料供应? 罗四维:迪拜的施工队伍及建筑材料均来自世界各地,据我所知本土材料少之又少,新建筑有的模仿传统的砂石质感,但用的基本上都是现代建筑材料,如仿石涂料等等。除了砂石以外,工业化得产品都是远道而来的。 我们用的都是成熟的技术,关键是怎么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因为粗看起来都是不相关的东西。 阿更: 对迪拜我最好奇的是,金字塔、橘瓣建筑、“七星级”酒店、棕榈岛等各形各色的、千奇百怪的建筑,群聚在一个阿拉伯城市,彼此怎样形成秩序? 罗四维:整个迪拜的大多数建筑都是正常的、平庸的、无特点的,这一点和北京、海、纽约、东京等没二样。有特点的只是极少数,被媒体放大了无数倍,以至于我们只记住了它们。现实上它们被分布在城市各个位置,彼此间不存在,也不需要什么秩序。 阿 更: 在被称为“后现代建筑试验场”的迪拜,“万国大会”里能够具有迪拜的历史脉络的建筑占多大比例?那么,建筑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在迪拜是否会成为一句空话。 罗四维:迪拜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自己的建筑历史,如果有的话,也是一种中东海湾地区阿拉伯建筑的历史。除一些清真寺的叫拜塔和刻意仿古的建筑外,基本都是新建筑,最多带一些传统符号。它和中国的深圳等城市一样,都是在很短时间内竖起很多楼。设计看起来很单薄。 阿更:“魔镜”如果“戳”起来的话,又如何与这边个性张扬的建筑建立起和谐礼让的关系?您怎么看待她为建筑师提供的市场和机会?真正属于迪拜本国特色的建筑淹没在里面? 罗四维: 我不知道它能不能站起来。这次竞赛结果只供迪拜政府作为创意支持。尽管此次竞赛参加人数可能是空前的。何况,迪拜现在也没钱盖,即使盖,站起来也说不上是太张扬,也就不存在与其他建筑和谐礼让,它本身是一个空镜子,靠的是借景和造景。 阿 更:中国建筑设计近年来发展迅速,许多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作品频频在国际性的大赛上获得荣誉和肯定,这是否说明中国建筑师已经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从您参与这次ThyssenKrupp国际执业建筑师设计竞赛大奖经历来看,您认为哪些职业素养是现阶段的中国建筑师亟需加强的? 罗四维:我并不认为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有多少说话权,只是我们现在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交流多了,机会也就是多了,自信心也稍微强了些。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最重要的是建筑师要跳出建筑看建筑,同时要有很扎实的建筑设计功底。 阿 更:听你的语调就觉得很沉重。万里征途,路漫漫啊。 罗四维:呵呵,其实还是那一句话,以专业之心、事业之心对待这个现实,把职业做好, 把产品做好。所有同行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所谓非常之建筑,专业之建筑的出现就为期不远。 阿 更:那就祝福你和同行们,万里征途上走好每一步。 罗四维:谢谢! |
【延展阅读】 |
从罗四维看中国建筑师之境遇 今天,罗四维从上海打来电话,提醒我上MSN接收 “作业”。 上线,和往常一样,罗的“作业”经过罗办美眉的“二传”到了我手里。打开文件夹,清点草图、照片、简历、作品说明,整整齐齐,一样不少。掐指算来,从我派给“作业”到今天正好14天,与规定的两个星期期限,一天不差。(更多) |
【栏目介绍】
中国人居环境网(www.chinachs.org.cn)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人居环境领域权威门户网站,具有专业、专题、专注的特点。多年来,中国人居环境网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专注于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推广,积累了丰富的内容,拥有了大批固定的专业读者。尤其是网站配合人居委组织了一系列考察、论坛、沙龙、科技产品推广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网站空间刚刚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