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协专区 > 历史消息
开彦:积极发挥社团力量 建立引导性绿色评估标准

杨金枝 2012-05-15 10:13:38 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文/杨金枝

绿色建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市场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更多的是打着“绿色”大旗,行非常“不绿色”之实。绿色建筑评估又以绿色技术的叠加为标准,而漠视综合效果和居住全过程获益,引起业内人士焦虑异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居住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绿色低碳节能的应用越来越敏感。绿色建筑无疑是当今最为完整的概念,最好的体现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人类目标,但究竟如何做?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实现绿色建筑为我们建立的理想中的绿色社会目标。为此,中房网独家专访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开彦先生。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开彦先生

绿色住区产业化发展  以舒适度为结果

中房网:绿色建筑是当前发展潮流,针对绿色建筑,您进一步提到了绿色住区的概念,但外界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请介绍一下绿色住区的概念?

开彦:绿色住区与单体建筑和居住小区不同,它是具有城市功能综合体的缩版,是扩大的居住小区,缩小的城市基本单元。快速城市化造就了一批新城新镇、生态新城、工业园区新型城市综合体大多具有绿色住区所指的特点。

绿色建筑有三大原则:一是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二是保护环境,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荷。三是创建绿色、健康的舒适生活。因此,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节省”,也不是单纯绿色技术的堆砌,而是强调“最大化”,要求最大化地利用和发挥资源能源价值,节约土地,实现垃圾减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重视回收利用和再生材料,强调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居民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们提“绿色住区”是指它具备一定的城市功能。对城市“绿色住区”而言,可以整合的资源要比单纯的绿色建筑要更多,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能源的利用程度也强的多,因此可以施展的作用也更大。以土地为例,在住区范围内通过规划手段发挥土地的作用的途径会很多,紧凑型规划理念能充分调节好绿地空间,更大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机制的运行效率。定位在“绿色住区”还有一点,就是城市运作的范围过大,许多东西不能立竿见影,运作也比较困难。我们认为,作为城市住区的规模范围从操作层面是比较适宜的。

绿色住区除了强调包括声、光、热、空气质量方面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求创造邻里之间的交往、和谐环境的建设;绿色住区强调开发的、共享的城市空间的布局,实现住区与城市的共享机制;强调绿色交通、城市之路和步行系统的建设;绿色住区的目的是有效地创造居住者绿色生活环境、绿色行为方式。我们在《绿色住区导则》中概括了场地整合、开放街区、交通效能、人文和谐、资源能源、舒适环境、长效居住等七大方面引导性实施条文。 

中房网:绿色住区包含土地、节能、环境、文化、交通等多个方面建设要素,我们也知道,万通立体城市的概念,也涵盖了这些要素,您怎么看待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哪个涵盖的范围更大?

开彦:我非常欣赏冯仑立体城市的理念,4月份在上海参加了“城市综合体”的论坛,通过万通刘晓兰的演讲,我开始弄懂了这个概念,感觉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绿色技术手段。

“立体城市”和“绿色住区”的理念是相合的。“立体城市”的规划是5条支叉和1个中心体,中间通过绿地公园、高速交通联络成田园式网状城市。。立体城市核心区比较高大,二百多米的建筑,将能够组合相关功能的机构叠加放在一起,相互之间关联度大,联系方便,效率及资源能源的利用因此级配式的放大,很符合我们绿色住区提倡紧凑型规划设计的理念。

“立体城市”讲的是向空中和纵横向同时发展大体量的城市综合体,“绿色住区”是城市功能区域的概念,在这个区域里,绿色生态低碳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将被要求表现充分。比如,城市空间层次的组织、道路网络和步行街的组织,人性化开放街区格局、文化传承和居民交往场地、以及如何创建舒适环境、能效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垃圾量等均有详尽的表述,是我们绿色住区提倡的。在这一类的原则方法方面的追求无论“立体城市”还是“绿色住区”两者都是相同的。

中房网: “绿色住区模式”包含模数化,产业化的方向?比如万科的住宅产业化,能否理解为用“绿色住区”的理念推进产业化的生产?

开彦:其实产业化和绿色住区理念一点不矛盾,产业化应该归纳到“绿色住区”指导原则中,产业化最终的目标是提高效率,绿色住区本身也讲是提高效率。节省资源材料、加快建设速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垃圾量,是住宅产业化所追求的,所有的这些目标都是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的。区别在于,产业化是一个生产方式,生产链,这个生产链需要各个环节按照标准化、集成化、装配化预制化的方式来组织。最后实现快速、效率、质量、节约等产业化目标。整个生产链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来的,绿色住区建成应该统一到产业化的生产方式中去,要建立完整完善的绿色住区必须要走产业化的路子。

我认为,产业化的根本是部品、设备、材料,产业化的水平就是部品标准化的水平,部品的水平决定了产业化的水平,但目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们的部品的开发和生产基本上是自发的,无序的,国家没有统一标准规格要求和优良部品制度,这和标准化是脊髓是灵魂相违背的。我国目前垃圾量如此大,是因为部品、材料、设备的规格化不够,造成了在现场裁剪、切割造成的。这和绿色建筑资源能源最大化的原则是违背的。

建立引领性评估标准  提倡结果导向评估体系

中房网: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差距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差距?

开彦: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社会整体对接纳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较差。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也与国际化的编制原则方法差距较大。我国现行的评估标准定位在“四节一环保”把绿色建筑的方式归结于“节约”,是偏离了绿色建筑强调“资源能源最大化、材料的回用、复用和再生,减少环境负荷,营造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三项原则精神。将引领性和行为性的标准,演变成为了规范性、普及性的标准,做法上一直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贯彻常是我国惯用的方式。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出发点不同,我国的绿色建筑推动自2004年来就是政府“自上而下”贯彻。政府机构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信,却在绿色建筑推广和应用方面(人才、机制)显得浮躁不实、事与愿违,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权威度受到损害。开发商一般认为绿色技术带来成本的增加不能得到补偿,加上多年来“永不愁卖”市场带来的红利,没有必要自找麻烦真正搞绿色建筑!对住户来说看不到绿色建筑能为自己带来的好处,不认识绿色建筑的意义,更本上没有感受购买的愿望。而设计人员普遍知识面不够,常常局限于完成设计的流程,同样也没有绿色的动力。很多的绿色节能建筑也只满足高技术的叠加,以多数量为上,把绿色建筑等同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多少,全然忽视了律师建筑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事实上的激励制度始终未能建立起来,无法保障开发基层企业和用户获得利益。绿色建筑运动急待健康化,有序发展,建立高要求、高引领的推进机制。

而英、美、加等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是以市场为导向,由民间“自下而上”发起的,政府及时给予政策支持和激励。绿色建筑的管理者、工程设计师、财经法律人员、材料加工者都自觉在自身行为中贯彻绿色理念,成为每个人职业道德必须执行底线。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政府制定州法律,凡是政府投资的工程必须符合LEED标准,从执行到运作都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重视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中房网:您刚才提出,中国的绿色建筑缺乏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那么您觉得现阶段,绿色建筑需要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

开彦:我国是一个政府强力的国家,新技术、新产品不依靠政府是做不起来的,但绿色建筑光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也是走不通的,必须兼顾发挥来自民间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的力量。政府可以提出目标,发动既有民间的因素又有政府的背景的社团力量来推动,不免是个具有我国特色的好方式。因为行业社团和一般和基层联系很紧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起到上下沟通、协调的作用,更易于推广和执行某项指令。

人居环境委员会作为一个研究性质社团,通过三年完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课题,是完整表达了绿色建筑的原则方法、定位在城市住区更加充分体现了创建绿色城市的优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过去八年中做了100多个金牌住区,在这个理念上升级为七条建设目标,现在又升华到绿色住区的理念,同样也是七条,但从目标内容和到表达方式有了突破性发展,对指导城市住区、生态城市和新城镇的建设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深信将会对行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作为社团发挥的作用,可惜因众多的因素未能足量发挥。《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在应对工程实践中定位是引导性的,人居委将以与开发、设计、园林、施工等共建的方式推进。从立项阶段开始参与,跟踪全程,与技术人员共同协商会审、协助政府把控、并多方面为开发商提高管理、实施计划等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在原本基础上能有较大提高。

中房网:为什么绿色建筑需要政府激励?大多开发商认为做绿色建筑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如何平衡成本和利益的矛盾?或者说,绿色建筑真的会增加成本么?

开彦:但凡新技术、新产品推出前都存在很多障碍,都会有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会有一段艰难缓慢的发展,这时就需要政府来帮助推动。绿色建筑事关国家要害,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在起步运作的时候,特别需要政府出台一些奖励激励政策,给予成本的补助,为有志于绿色建筑的人开辟路子,解决困难。国际上所有国家几乎都是这样的。没有国家扶持,很可能就会夭折在襁褓之中。但目前很可惜国内没有这类措施,或者力度不够,已能够获得补贴的项目少之又少。

绿色建筑是不是一定会增加成本。并不是只有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才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本身是强调简易、传统化、低成本技术的。在规划设计理念中,我们强调的是被动建筑理念和实施方法,也就是通过巧妙的规划安排,通过建筑设计紧凑合理安排、通过构造和材料的方式,达到节能和节材的健康受用的目标,这种方法是不会需要过大的成本投入。但是,常常因为我们的材料、设备等方面和国际标准差很远,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不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几乎是做不到的,还是要花费点的,这个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还要有个全寿命全局的观念,成本提高部分留在后期的投入使用过程中得到回收。

目前开发商一谈转型,就要讲商业地产、旅游地产,躲过宏观调控市场不景气阶段,这不叫转型而是叫转移。聪明的开发商应该转变思路,把重点转移到重视产品品质和舒适度,把丢掉的市场在找回来,真正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居民提供好的产品。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区就是提高品质和价值的最简洁的途径。我很赞同万科坚持品质、产业化,坚持普通住宅建筑优质化,他们不惜提供精装修成品房,这是有前瞻性的,是国际化水准的。所以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万科依然是龙头,这是值得研究学习的。

中房网:很多开发商标榜自己的楼盘项目是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您如何评价目前市场上的“绿色建筑”?

开彦:我非常担心。在目前的市场上,真假绿色项目鱼目混珠。国内评价绿色建筑有两种方法,一是主技派,一是主导派。主技派是指用技术项目来衡量,主要关注一个建筑项目使用了多少项绿色技术或绿色材料,把完成的多少的定位优秀、良好和及格。造成了开发商、设计人只追求完成技术项目数量而不注意综合效益,忽视了最终成果和居住舒适度。现在几乎90%的建筑都采用这种评估方法,比如我在的办公楼,就采用了多种新节能技术和构造材料做法,内外保温很好,双层断桥门窗、地板采暖,因为个个都是优秀的,结果反而造成了冬天室内温度太高,需要开窗来调节温度,能源是节省了还是浪费了?好工艺好材料造成了浪费和不舒适,这不是绿色建筑追求的。造成这个原因就是未注重最后的使用效果和量化节能指标,不注重整体设计,应用技术相互协调而产生必然结果。

 

上一页12下一页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