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房地产市场再创新高。虽然在“国五条”等调控政策对楼市投资投机需求的抑制再度升级,但全年商品房投资额、销售量、销售额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尽管房价环比涨幅有所收窄,但房价上涨的趋势却并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继续高歌前行。
房价居高不下、住宅销售创新高、一二线库存消减、土地市场火爆、房企集中度提升、改善型产品大行其道等等,成为了2013中国楼市的主题词。
【房价】房价全年持续上涨 压力山大
- 一二手房价格全年持续上涨
-
2013年12月,中国城市住房(一手房)价格288指数为1088.9点,较上月上升5.6点,环比上涨0.37%,同比上涨10.04%。虽然上涨增速连续两个月回落,全国一手房交易价格趋稳之势渐显,但一年来的持续同比和环比上涨,证明了房价上涨压力的巨大。
在二手房方面,价格上涨压力更为明显。2013年12月的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二手房价格60指数为1059.4点,环比上涨0.99%,同比上涨6.05%。二手房价格60指数环比、同比数据一年以来均保持上涨态势。

- 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
-
2013年,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可以说是居高不下。从年初“新国五条”的20%个税起,引发了一股楼市“抢购潮”,一线城市成交量持续高位运行,房价不断攀升。随着年中的各地“地王”频现,更使得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房价连续三个月同比涨幅超过20%,其中,北京为21.1%,上海为21.9%,广州为20.9%,深圳为21.0%。二手房市场同以“两位数”的涨幅遥遥领先,其中,北京20.1%的同比涨幅令人咋舌。

【销售】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再创新高
201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规模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扩张,2013年前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上升20.8%,同比增速创下近5年新高,而从成交总量来看,在年底项目集中成交的推动下,全年商品房成交面积将有望突破12亿平方米,而商品住宅成交总量亦将突破10亿平方米。
截至11月,北京、广州、上海、天津、重庆、长沙、成都、合肥、青岛、沈阳和武汉等11个城市市场成交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如果算上南京(前11个月成交906万平方米)和西安(今年数据缺失,但市场规模早在千万级中),则今年全年将有多达13个城市成交破千万平,而去年的城市数量仅有今年的一半。

【库存】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市场持续去库存

-
近两年以来,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库存持续处于低位,典型如北京,当前新房可售面积依然在历史底部徘徊,上海、深圳消化周期较去年年底呈现下滑,究其原因,今年以来市场的持续回暖,成交量继续走高,而相对应地新增供应却依然不足,以北京为例,前11月商品住宅供应面积仅700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面积却达到了1104万平方米;二线城市中,南京、成都等城市消化周期逼近6个月红线,而合肥甚至不足5个月,这部分城市市场目前去库存化特征非常显著,这也预示着未来房价上涨的大趋势不变。
而对于大多数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而言,2013年应是库存积累的一年。上一轮调控中由于一二线城市限购政策,使得2010-2011年大量开发企业涌入非热点二线城市及三线城市,推动这类城市土地成交大量释放,近两年以来商品住宅新增供应不断释放,进而导致当前库存持续积累的局面,部分三线城市甚至已出现供应过剩的风险,未来1-2年时间内预计市场都将处于高库存压力之下,房价上涨动力也将被阶段性削弱。
【产品】改善类产品渐成市场上行主要推动力

-
今年小户型刚需类产品销售热度较去年有小幅下降。重点城市90平米以下房源平均供求比从2012年的1:1.17下降至1:1.1,典型如北京从2012年1:1.55下降到2013年1:1.37,上海从1:1.26下降到1:1.13等;在我们看来,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去年以来各重点城市持续上涨的房价,其二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贷款层面上的收紧,这两大因素导致刚需群体入市门槛逐渐提升。

-
90-140平方米属于满足改善住房条件、拥有基础享受功能的面积区间,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多代人分室而居的要求。从供求比数据上看,改善型项目热度较去年有明显提升,90-140平产品平均供求比从2012年的1:1.17上升到1:1.22。在我们看来,当前这波市场行情由2012年起展开,如果说去年各地主力需求是首置型刚需的话,那么2013年以来随着房价的上涨,改善型需求已经逐渐成为推动市场继续上行的最重要动力。
【土地】量价齐涨,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逾5千亿

-
去年下半年起土地市场逐步回暖,今年以来成交热度继续升温。全国53个重点城市 经营性用地前11月成交同比增长21%,其中一线城市贡献率最高,同比增幅高达83%,二线、三线城市分别提升了13%及34%。从成交规模上看,前11月土地成交建面超过2000万方的城市从去年同期的9个增加至12个,成交建面超过1000万方的城市从去年同期的20个增加至26个。
土地出让金方面,截至年末的12月29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合计的土地出让收入已经达到了5127亿元,较2012年全年增长156%。并超过了2011年和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的总和,同时也创下了各自城市的年度土地出让收入记录。
【房企】千亿俱乐部扩军 龙头积极拿地

-
2007年时,十强房企金额门槛仅为100亿元。然而,从2008年到2013年,5年时光,房地产行业内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房企大佬而言,年销百亿已成为过往烟云,至2013年年底,超百亿元销售额企业达到70家左右,而领先的7大房企,则已经突破了千亿大关。
房企今年以来在拿地规模上有较为明显的增长,50强房企通过招拍挂新增地块的建筑面积高达1.8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投入金额总计5875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万科、绿地、保利等企业新增土地储备量领先其他企业,。TOP50企业拿地总量占到全国53个重点城市经营性用地成交总量的33%,而去年这一比例仅为26%。
2014年重点城市市场前瞻
重点城市总体供应量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扩张
从2014年预测的新增供应情况来看,重点城市总体供应量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扩张,在近两年房地产一二级市场持续向好的支持下,预计供应总量同比增速将由2013年的6.8%上升至16.9%,其中14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预测供应量高于2013年的水平,而其余3个城市明年供应水平基本和今年相当。
CRIC研究中心认为,一线城市方面,预计2014年总体供应走势将是稳中有增。就预计数据来看,上海市供应总量保持稳定,深圳和北京同比上升2成和4成。二线城市方面,预计明年的供应面将迎来全方位扩张,相较一线城市而言更为充足的待开发土地规模,自然为二线城市供应总量的进一步上升提供了更多可能。
京沪供应规模仍有不足,二线城市市场库存或将继续积累
将2014年各重点城市预期新增供应与2013年各地成交数据相比较,可知一线城市供应仍显不足,大多数二线城市供应规模能够覆盖当前各地住宅成交需求。CRIC研究中心认为,一线城市中深圳供应相对充足,而北京和上海明年预期供应分别相当于今年成交量的91%和85%,从数据上看略显不足,但考虑到这两个城市本地巨大的购房需求、以及对外来人口的强大吸附力,其市场实际潜在需求应远远大于当前年度成交规模,因此,当前两地供应水平仍有不足。
二线城市中除成都、厦门和苏州明年预期供应不能覆盖当前年度成交量之外,其余城市供应均充足,其中宁波明年新增供应更是相当于今年成交的183%,几乎翻倍,在我们看来,该市供应已出现阶段性过量的征兆,未来房价上涨动力将被削弱,明年当地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
中小户型产品仍是供应主力
从2014年各面积段新增供应情况来看,90平以下首置类产品和90-140平首改类产品将是各重点城市新增供应的主力。从占比上看,所有样本城市这两类产品供应均高于整体65%。其中重庆2014年的新增供应中70%为90平以下,沈阳、深圳和天津三地90平以下产品占比也超过50%;另外,宁波和苏州两地90-140平首改类产品占比超过一半,一线城市深圳明年的新增供应中40%为90平方米以下,为当地各面积段中比例最高。
从各类型产品来看,首置产品在四种产品类型中占比最大,各城市新增供应面积平均占比为42%,即市场新增供应中有近一半面积的产品为首置类型产品。其中,重庆、沈阳、深圳首置项目占比超过50%,分别为70%、53%和52%。而首改类产品市场占比为其次,2014年新增供应占比为35%,虽然略小于首置类产品,但仍占据较高的份额,宁波首改类项目供应量占市场总额的53%左右,位列全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