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月上升
-
2013年四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24893亿元,较第三季度增长2.5%,较去年同期大增19.9%。11月份较10月投资有较快增长,12月份则略有回落,但同比增幅表现为逐月增长,12月份同比增幅高达22.3%。
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投资增长性明显高于住宅,但住宅投资依然占据整体投资的主导地位,占比在68%左右。
- 土地购置面积第四季度明显增加
-
在地方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力度的背景下,第四季度土地购置面积136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2%。全年达到388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8%,而2013年前三季度同比还是负增长3.3%。可见第四季度,各地加强了土地供应力度,在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背景下,土地供应和成交量非常大。
从月度成交看,11月份购置面积为8115万平方米,环比涨幅高达444.5%,同比也实现翻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和一些项目四季度土地溢价率上升态势重现,尤其是综合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较前期明显上涨。
-
另据国土资源部《2013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
2013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349元/平方米,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6306元/平方米、5033元/平方米和700元/平方米。
综合、住宅地价环比增速较快,商服地价增速放缓,工业地价环比保持低速增长。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增速为2.06%,连续7个季度加速上升,较上一季度增加了0.21个百分点;住宅地价环比上涨2.64%,较上一季度增加了0.32个百分点;商服地价环比上涨2.29%,增速较上一季度放缓0.31个百分点;工业地价环比保持低速增长,涨幅为1.32%,较上一季度增加0.34个百分点。
地价同比增速上升,处于较高位运行。第四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02%、7.93%、8.95%、4.45%,较上一季度分别上升了0.81、0.90、1.37、0.14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保持加速上涨, 其中,商服、住宅地价同比增速较快,整体水平处于较高位运行;工业地价低速增长,温和上行。
-
第四季度,“国内贷款”占比回落明显,这与商业银行信贷额度不足有密切关系。其他资金占比也有小幅回落,与年末市场逐步恢复理性相关。
-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近20%,投资额再创历史新高
-
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86013亿元,同比增长19.8%。投资额绝对值再创历史新高,且几乎达到2009年和2010年投资额的两倍左右。同比增速也高于2009年和2012年。其中住宅投资总额58951亿元,同比增长19.4%;办公楼投资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38.2%和28.3%,继续遥遥领先住宅投资增长幅度。
第四季度投资绝对额为全年各季度最高,且房地产投资表现为逐季增长。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等分项指标也是四季度最高,除办公楼外,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也表现为逐季增长。开发投资同比增幅走势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更加活跃和积极,这表明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 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全面超越2012年水平,地价显著上涨
-
2013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388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8%;全国土地成交价款9918亿元,增长33.9%(2012年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9.5%,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下降16.7%)。由2012年的负增长转向了2013年的正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未来市场供应不足的预期。2013年土地成交均价2555元/平方米,显著高于2012年土地成交均价2074元/平方米,同比增幅达到23.2%。
从全年土地市场变化情况来看,市场经历了先冷后热,逐步升温的过程。从季度走势可以直观看到,2013年Q1-Q4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速分别是-22%、-1%、11.3%和41.7%,同比增速由前两个季度的负值转为下半年的正值,且增幅不断提高。土地购置面积下半年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地方加大了土地供应力度,一方面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足额到位,另一方面也是直接利用供求关系来影响市场价格预期。
土地成交价款增幅一般都高于同期土地购置面积增幅,显示土地价格依然在快速上涨中。
- 新开工面积同比明显增长,竣工面积、施工面积小幅增长
-
2012年全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7334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2012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5%(2012年为同比下降7.3%)。
2012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99425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101435万平方米,同比上涨2%(2012年为同比上涨7.3%)。
2013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为6655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1%,增幅比去年同期多2.9个百分点。
-
2012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573418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房屋施工面积6655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1%(2012年同比增长13.2%)。
房屋新开工面积绝对值及增幅显著回升,竣工面积增幅逐季回落,表明房地产供应短期内承压,但中期供应量可能缓解。
- 商品房销售再创历史新高,增幅超预期
-
2013年商品房及住宅销售面积和金额在去年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再创历史新高,尤其是第二和第四季度,环比涨幅较大。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3%,增幅较2012年增加15.5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1.8%)。
商品房销售金额81428亿元,增长26.3%,比上年增幅增加16.3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10%);住宅销售面积115723万平方米,增长17.5%,比上年增幅多15.5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2.0%),住宅销售金额67695亿元,增长26.6%,比上年增幅增加15.7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10.9%)。
-
全年商品房销售金额的增长幅度大于销售面积增长幅度9个百分点;全年住宅销售金额的增长幅度大于销售面积增长幅度9.1个百分点。
2013年市场销售业绩超预期,其原因也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国五条的出台不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激发了市场规避政策风险的情绪,形成集中购房热潮,三月份量价齐升。其次,9月前经济下行和地方财政收入下行的压力,需要发挥房地产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也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加上一些地方“地王”频现,助长了房价看涨和恐慌入市的情绪。
- 70个大中城市房价维持全面上涨态势
-
2013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由于大部分月份绝大部分城市都表现为环比、同比的上涨,说明70个城市房价维持全面上涨,高位盘整是主要特征,但如果放眼于全国600多个城市,多数城市的房价还是稳定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城市:环比房价各月表现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全年几乎都是60个以上城市环比上涨(1月份除外)。同比涨幅较环比涨幅更胜一筹,第四季度同比上涨的城市一直维持在69个,只有温州有小幅回落。
根据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测算,2013年商品房销售均价6237元/平方米,2012年商品房销售均价5791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32%,较去年同期增幅提升了0.7个百分点。
商品房和住宅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CPI增长幅度,也高于GDP增长幅度,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幅度。
- 保障房安居工程推进顺利
-
2013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投资11200亿元。
2011年至2013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249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084万户;基本建成1577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668万户。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目标为3600万套(户),“十二五”前三年已完成目标任务的近七成。
此外,到2013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3400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中,2011年至2013年间新增解决约1200多万户。
- 房地产贷款平稳较快增长
-
2013年12 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4.61 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上季末高0.1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34 万亿元,同比多增9987 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8.1%,比1-9 月增量占比高0.5个百分点。
12 月末,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7 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季末低3.3 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52 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季末高1.4 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9.8 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季末低0.2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7 万亿元,同比多增7389 亿元。
12 月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7260 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比上季末低4.6 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30 亿元,占同期房产开发贷款增量的31%,比1-9 月增量占比高2.9 个百分点。
- 房地产调控思路和方法已出现重大调整
房地产调控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体现差异性的调控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改革方向,房地产调控已经从调控需求、调控房价的中短期政策向平衡总量、发挥市场作用的长效机制方向过渡。地方层面,受今年以来房价涨幅过高影响,一些城市完成年初房价控制目标的难度较大,四季度,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等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地方版控房价措施,明确收紧限购条件、提高二套房贷比例、增加土地供应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但效果有限。
2013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上升趋势,销售量、销售金额同比去年都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但市场呈现结构性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层级城市表现差异,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成交火爆。如12月份,城市供求比出现分化,一部分城市纷纷加大供应量,而另一些城市长期处于供应短缺的状态,北京、上海供求比甚至高于1:1.7。一些三四线城市则由于前期供应量过大,而实际需求并未跟上,造成供大于求,存量房消化压力大;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也存在差异化,大型品牌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多元发展战略和丰富的产品线,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行业前20位的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而广大中小企业则面临越来越多的融资压力,拿地困境和利润率降低等问题。另外,一些地方商业性地产阶段性过多的问题不容忽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了465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3077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283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704万平方米。
- 大型品牌房地产企业顺势扩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
-
中国大型品牌房地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其投资量、开发量、销售面积及销售金额等方面,占据的市场份额继续得以提升。根据克而瑞信息集团发布的房地产销售TOP50榜单显示,万科全年房地产销售金额在1740亿元;万科、绿地、万达、保利、中海、碧桂园和恒大等7家房地产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进入全国百强、五十强、二十强的开发企业门槛今年又有所提高;一批单价或总价地王多是由这些大型品牌企业创造的。
大型品牌企业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投资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还表现在开发理念、产品质量、客户认同度、物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融资能力。投资和融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的核心竞争力。海外上市、增发股票、基金信托、企业债券等在2013年都有了较往年更大的规模。一批企业还实行跨界投资经营,少数房企还进入了银行业,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更加紧密。
诸如万科、万达、绿地、碧桂园、SOHO等一批大型房企今年还大举进军海外地产。绿地集团在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都有了成熟项目的投资。国外投资融资成本低、土地价格便宜、市场长期看好、法律政策稳定是走出去的重要成因。
一些地方由于存量房消化压力大,一些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房企的兼并重组和悄然退出已成自然。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经营管理委员会预测,全国房地产企业估计由2011年的56000家左右减少到2013年的42800家。
- 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推进,也加快了房企区域布局步伐
-
十八大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之后,市场反映积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为城镇化作出长远发展规划,房企积极布局中心城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求在落户和发展特色产业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等政策导向,明确要求一、二线城市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土地集约化。城镇化战略推动形成城市圈和城市群,对产业、人口、资本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在此政策背景下,品牌房企积极布局区域核心城市、中心城市,这也是2013年各项开发类指标上升的重要原因。
- 电子商务冲击商业地产和房屋销售
-
中国消费模式和支付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百货公司日渐式微,大型超市日趋饱和;线性沿街店铺让位于综合体商圈,体验消费挤压实物购买消费;刷卡支付取代现金支付,网上交易笑傲实体店交易。这些变化对传统商业店铺载体的体量、动线、结构、区位、业态等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并由此带来了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形、质和量的深刻变革。一大批城市已经出现了商业地产总量的过剩和大量的闲置,同一区位的重叠和恶性竞争,开发出租后的二次破坏性改造,传统商业功能的衰败。
尽管有待验证市场的接受度,但是网络销售已经突破传统中介代理销售房屋的领地。在新房销售和存量房销售两个领域,房地产电子商务模式取得了成百上千亿的销售规模。有的企业将网络销售和网络金融信贷实行了战略合作,比如“乐居贷”产品;有的企业将中国网络销售之手伸到了海外,形成了海外和中国双向的网络销售服务。
- 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宏观经济增长还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房地产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定,并加快长效发展机制的落地
- 房地产行业总体依然正向增长,但增长势头将明显逊色于2013年,市场总体向平稳方向发展
- 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由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由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从今年起,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房价上涨过快,夹心层问题突出的城市,探索建立共有产权房制度,以解决好百姓住有所居问题。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离不开配套成熟的法律制度,政策环境和企业的诚信建设。从今年起,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加大对长效制度的研究与制定。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替代性的政策未出台前,现行的调控政策仍会执行。
加快《房地产税》,《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等立法,住建部也在继续推进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建设,并修改发布《商品房销售合同示范文本》。这些制度的加快制定或完善,对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 加快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
-
首先要认真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今年起,按照去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以住宅建设,特别是保障房建设为重点,研究制定促进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的措施。要加强开发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度。促进项目向长寿命、高性能、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促进企业由地产商向房产商转型。
- 积极引导园区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和老年住房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以适应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百姓改善生活的需要
-
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拓境外市场。
- 土地市场年末翘尾,土地成交价款创历史新高
- 三区域土地市场量价齐升,东部地区涨幅最大
- 北京领涨、青海领跌全国
- 开发投资额平稳增长
- 房企资金面好转,销售回款占比继续上升
- 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大幅增加
- 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再创新高
- 69城房价同比上涨,2013年房价涨字当头
- 东部地区投资额逐月增长,中西部地区投资略有回落
- 三区域新开工面积同比上涨明显
- 三区域施工面积同比增速缓慢上升
- 三区域竣工面积大幅提高,同比增长仍不乐观
- 三区域商品房销售逐月递增,同比增幅延续放缓走势
- 第四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资金到位情况转好
- 第四季度土地市场热度不减,成交均价持续上涨
- 第四季度新开工面积回升、竣工面积增速持续下滑
- 201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逐季上涨
- 2013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向好,一线城市房价涨势强劲
- 保障房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 2013年地方保障房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 典型房企拿地量价齐升,企业土储量逐渐充足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千亿企业增至7家
- 2013年主要统计数据
- 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汇总
- 2013年全国40个重点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情况
- 2013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50
- 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房企销售排行
如需了解报告详细信息,或有意见建议及其他相关问题,请联系中房研协研究中心,骆女士,电话010-88380916或010-68323566-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