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文章通过对"鸟巢"与"伦敦碗"阐述与比对,认为奥运会的建筑应作为“遗产”永垂史册,而不是以建筑的雄伟为美,笔者认为那是“面子”,一切“虚名”都毫无意义。

精彩回顾更多>>

梁思成---走入中国传统工匠的第一位文人
:梁思成---走入中国传统工匠的第一位文人

一、鸟巢的“非议”详情>>

关于对“鸟巢”工程的评价问题,我已经写了几篇文章,反复重申对其批评的理由。但是说实话,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写得过分专业了。如果你不了解建筑的历史,不熟悉各种不同的建筑理论,你也许会不大理解这种批评。

  • 在对建筑的评价中,在“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我反复重申“形式追随功能”和“形式追随材料和技术”的原则。虽然这些原则的确立在欧洲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建筑界,也并不是所有人(特别是今天建筑系的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些史实的。至于那些业外人士,由于在中国的书报杂志上,建筑评论几乎没有,民众对上述我所谈到的那些原则,仍然会听不明白,不容易理解。特别是把“建造的真实性”作为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很多人都不知道,并不会同意。

三、“鸟巢”与“伦敦碗”比较详情>>

关于“鸟巢”和“伦敦碗”的设计比较,“伦敦碗”主设计师本·维克里有着精辟的看法,他说:“中英两国的设计哲学很不相同”,“‘伦敦碗’将缩小2/3,我们一点都不沮丧,反而很兴奋。我们已设计了太多地标性建筑…,而‘伦敦碗’将是我们设计的第一座临时性体育场。”

  • 北京“鸟巢”曾被《泰晤士报》评为全球的“最强悍的建筑”,被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称作是“如此肆无忌惮和丧失理性”;被日本的川口卫先生认为:“鸟巢”的结构相当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恐龙,巨大体量支撑的不过是自己本身的重量,成为非常没有效率的构造物。而英国的本·维克里则表示“伦敦碗”是比“鸟巢”“更聪明的建筑。”他说:“‘伦敦碗’不是那种以壮观的外形取胜的体育场。”在这里维克里的表达最为含蓄,因为‘伦敦碗’是他所设计的。

二、厚重遗产——“伦敦碗”详情>>

 当天的参观导览、伦敦奧运会总设计师杰罗姆·弗罗斯特告诉我们:这个跟‘伦敦碗’比邻但抢去不少风头的建筑,叫做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跟巴黎埃菲尔铁塔相比,它只有前者的1/3 高(约100m),简直就是‘侏儒’。
当天的参观导览、伦敦奧运会总设计师杰罗姆·弗罗斯特告诉我们:这个跟‘伦敦碗’比邻但抢去不少风头的建筑,叫做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跟巴黎埃菲尔铁塔相比,它只有前者的1/3 高(约100m),简直就是‘侏儒’。

  • “记者在英国的三天采访中,‘遗产’(Legacy)是听到最多的单词。‘如果奥运场馆几乎不复存在,会不会觉得奥运遗产,少了点什么?’记者问‘伦敦碗’主设计师本·维克里(BenVickery)。维克里回答道:‘真正的奧运遗产是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的。举个例子,1992年巴塞罗那奧运会,过去这么久,还有人记得当时的游泳馆是什么样子吗?’没人记得。但很多人印象很深刻的是,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的一张跳水女王伏明霞凌空跃起的封面照,以及她的那段跳水传奇。”

四、结语详情>>

英国人的设计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原来英国人设计建筑,是把建筑作为伦敦经济发展的一个部分去设计的,他们思考问题是从历史的角度,是从伦敦的未来出发的。他们不需要把奥运会的建筑作为“遗产”而永垂史册,他们认为一切“虚名”都毫无意义。

  • 这次伦敦奥运会的建设在奥运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建筑创新,英国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把奥运场馆当作临时建筑来建设。他们认为,体育场馆甚至可以设计成可拆卸、又可重新组装的、可重复使用的建筑。这个概念的提出,意义之大将不言而喻。161 年前,也是在伦敦,发生了几乎完全相同的一件事:为了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他们创造了“水晶宫”,他们第一次把大型展览馆变成了“临时建筑”,会议之后易地重建。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