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的房地产市场首次遭遇“倒春寒”,随着杭州率先传出降价传闻后,长三角地区打响了房价下跌的第一枪。紧随其后,从南到北,各地房价下跌的破冰之声不绝于耳,降价潮大有蔓延之势。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让人有些不着边际,难道楼市拐点真的到了吗?
进入2014年,楼市趋冷愈发明显。杭州、常州等地不断出现的楼盘大幅度降价事件,以及一线城市成交数据的惨淡。再加上银行全面收紧信贷间接削弱了购房者的购买能力,这给今年楼市走向带来一丝不确定性,而各地的降价现象,让部分声音疑似拐点来临。
杭州是此轮楼市降价潮的“发源地”,目前愈演愈烈。
进入2014年,北京成交数据惨淡,旺盛的需求似乎迅速被冻结。
业内人士表示,广州有可能出现一波普遍性的降价潮,供应量较大的郊区楼盘降价的压力最大。
三四月份,深圳新房价格出现久违的松动。福田“楼王”东海国际公寓跌价2万元。
南京是杭州降价事件后传闻被跟进最快的城市。
近期上海供应量明显增加,但成交相对疲软,降价压力正在加大。
常州在不少报道中已成为库存重灾区、降价撤退示范区。
在杭州的影响下,浙江其他城市的楼市降价传闻不断。
九龙仓御园最高降价5000元,但更像是一次营销,260套降价房源“日光”。
“珠江道12号”据称“打六折”促销,让本就不被看好的秦皇岛楼市更加沮丧。
各地的放松限购和救市,加剧了楼市将向下走的判断,也加重了拐点说的份量。面临政策“放水”的城市多会集中在一些库存偏高的城市、房价涨势持续偏弱的城市以及部分新城、开发区和未来产业转移地带。而“救市”政策则会集中在缩短限购年限、放宽户籍限制、放松二套房贷、加强对房企信贷上的支持、地方出台购房税费减免政策等方面。
温州房价已经连跌了31个月,而且房价相比最高点下跌了31%。有消息称,松绑限购的方案已经上报省里。近期,一份对温州市场最新房产政策的解读在温州业界小范围流传,其中包括在温州市区三区内没有二套以上住房,都可在温州购房的条款。温州以外无论有几套住宅,在温州购房不限购等内容。温州市住建委有关人员表示,当前的温州房地产市场,给完善限购政策、降低购房门槛、促进刚需和改善型购房入市调整留下了空间。
杭州多个楼盘频繁降价,土地市场开始降温,库存压力加剧购房者观望情绪,供求关系迫使开发企业不得不以价换量。杭州市市长张鸿铭此前表示,杭州要依法合规,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持续发展。随后,杭州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宣布降低二套房的公积金贷款门槛。这其中所蕴含的信号意义更大,对于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长沙日益庞大的库存,不断增加的土地供给,一季度的交易量萎缩等使长沙市场并不乐观。长沙松绑限购的说法始于3月21日由长沙市住建委组织召开的“2014年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形势调研座谈会。会上,大型房企负责人与金融机构、中介、物业、专家学者进行了与探讨。而会上提到长沙取消限购的时间已经来临的观点,也被后来发酵成长沙酝酿和讨论松绑限购的可能性。
福建楼市部分新盘出现滞销,目前已没有很强的购买力,购房者处于观望之中。据获悉,福建省已经在省内口头传达10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除了限购期限缩短、首套房贷优惠外,明确指出,“当地户籍居民”按“本省户籍居民家庭”界定;“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按“非本省户籍居民家庭”界定;“限购住房类型”不包括二手住房等等。
珠海楼市一季度成交持续低迷,受到房价下跌、楼市崩盘等影响,购房者处于观望的状态。今年以来,松绑限价政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珠海执行“双限令”的两年多期间,政府在口径上仍坚守规定的限价政策,但由于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的处理手段”,网签价格超过限价范围的现象时有发生。珠三角有几个城市一直尝试挣脱限价限购政策的束缚,但之前公开松绑后便很快被叫停。
受增城撤市设区消息影响,部分购房者担心设区后纳入广州市限购范围,实施限购将会影响增城楼市发展,所以都在尽可能地推出库存,同时争取更高价出售,政府对限价的严格实施也稍有松口空间。据了解,增城多个在售楼盘,售价低于增城限价7385元/平方米的新房源很少,大部分在售房源价格在1万元以上,甚至出现售价为限价标准两倍的项目。
尽管常州没有实行限购,但其楼市持续低迷。一季度常州商品住宅成交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6%。近日,常州市人大、国土局、银监局三大部门分别召集开发商举行座谈会,摸底房企资金现状,听取房企对现有调控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一家与会开发商高层人士透露,不少房企在座谈会上呼吁常州市政府“救市”。希望银行能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并对二套房贷有所放松;希望政府出台购房入户或税费减免等政策,从需求层面给予支持。
CRIC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以上所列出的传言调控有所松动的城市中,多数城市一季度商品住宅成交量与成交均价几乎全部处于下跌态势。这种现象也给地方“救市”带来充分的“理由”。在即将过渡到不以GDP论英雄的年代,房地产做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依然不言而喻。
即使一线城市一季度的成交数据并不美丽,且在全国各地楼市分化明显的大背景下,北上广深等供不应求的一线城市松绑房地产调控政策“救市”可能性极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向媒体透露,今年房地产政策的关键词将为“双向调控”。随后,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对"分类调控"做出了权威解释:分类调控,可以认为即对一线城市继续增加供应,抑制、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限购政策不退出;而对于库存量比较大的城市,要控制供地结构、供应结构。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声音更加否定了限购退出的可能性。
历年来,一季度因为春节因素总是全年的淡季。中国房地产全年的市场趋势和结局,从来不是由一季度的市场表现所决定的。今年一季度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并不能代表全年市场的趋势和结局。今年我国房地产的市场关键要看二、三季度,这是房地产投资和市场交易带有风向标和定局作用的季度。
受国内多个城市出现降价潮、银行信贷收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开发企业通过打折促销等各种营销手段揽客,其中不乏降价幅度较大的楼盘项目。此次由部分楼盘掀起的降价潮与2008年、2012年年初出现的降价现象有所不同,属于房企主动降价行为,只是房企的一种正常营销策略。从目前来看降价仅属个别现象,不具备普遍特征,因此不能就此判断降价潮已经出现。
部分城市放松限购的冲动,符合长效机制趋势。加强运用市场化与经济化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多数情况下,放松限购不等于楼市崩盘,而是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在目前经济整体下行情况下,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寄望于加大楼市销售,增加收入和业绩。
中部地区销售增长而东部、西部、主要是东部同比下降;一二线城市市场需求总体仍保持稳定,虽然偶有楼盘降价,但主要是营销手段,降价即清盘;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量持续加大,市场需求放缓,未来楼市消化困难较大。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去年3月因国五条明确二手房交易中个人所得税将按个人所得的20%征收的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暴涨,从而拉高了去年一季度楼市成交量。因此,特殊情况、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形成的去年一季度销售数据与今年同期成交数据相比并无可比性。
企业之间的分化也日趋明显。在资本和品牌推动下,大企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市场号召力越来越大。跨区域经营、跨行业发展成为潮流。中小企业在强势企业的挤压下,生存空间变小,未来存在被整合的可能。
由克而瑞信息集团(CRIC)、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和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3月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报告显示,2014年3月,中国城市住房(一手房)价格288指数为1098.6点,较上月上升0.9点,环比上涨0.08%,同比上涨8.14%。经统计,在其监控的288个主要城市中,共有167个城市一手房价格指数环比出现上涨。3月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二手房价格60指数为1088.9点,较上月上升12.4点,环比上涨1.15%,涨幅较上月扩大了0.36个百分点,同比上涨8.21%。在监控的60个城市中,共有58个城市指数出现环比上涨,占监控范围的九成以上。
中住288指数的走势表明房价仍在高涨,未来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供不应求的压力将持续。虽然2013年新开工项目将增加2014年供应,但高地价使得房价上涨压力依然突出。同时,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与单独二胎政策的逐步落实,其所带来的人口聚集效应仍将为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因此,楼市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并不大。
客观讲,近年来在一些城市确实积累了一些泡沫。房价显著高于居民支付能力,存在局部和潜在风险,但判断“拐点”为时过早。房地产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上涨放缓或略有回落,走势趋于理性。
楼市分化是市场调节的一个很正常的表现。既是市场主动调节的一个结果,也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我相信相关部门会紧密跟踪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着重建立调控的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虽然目前个别地方在做价格调整,不排除个别城市出现供求问题,但由此无法推出全国市场的崩盘,大多数都是正常的营销行为。就整体市场来说,没有太大的利空或是影响购房者需求的政策因素,所以整体市场不存在拐点或崩盘之说。
至于拐点是否就在眼前,整体而言,尚不会出现得这么快。经过十几年高速增长,我国楼市确实该随着经济降速、调整而降温,但降温、降价不代表“崩盘”,价格小幅波动应该是正常市场常态。
当前社会上有许多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同声音,说中国房地产如今迎来了拐点,甚至即将崩盘,我的答案是:不会。房地产行业在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还将继续保持发展,并将迎来三大机遇。
从2010年前就是这样,一季度说房地产要崩盘,二季度是小阳春是假的,三季度是售楼中心客户都是托,四季度给房企发奖状。人民都在期待买的时候房价跌50%,卖的时候房价涨100%。我认为至少15年内不会有拐点,还有10-15年的发展期。
无论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大中城市住宅销售月报,还是中住288指数报告,其所显示的核心依然是房价一直居高不高。房价下跌,众望所归。目前房地产市场现状仍然是供给有限,需求强劲。同时,老百姓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导致一部分热钱长期沉淀于楼市炒作并伺机抬高房价,从而误伤部分“刚需”。因此,楼市“拐点”舆论造势,似乎对持币观望的购房者的心态产生影响,但“拐点论”实际并不科学。
不可否认,经济整体下行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新阶段的客观反映。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符合阶段性的客观要求,而由于经济下行所导致的对房地产行业产生的悲观情绪一度蔓延。
今年以来,部分城市的个别楼盘价格近乎腰斩,同时库存量过大、消化周期过长,供应问题又特别突出。目前市场整体已经出现了明显需求不均衡、供应不均衡、库存不均衡、价格涨幅不均衡。一线城市和小部分二线城市的涨幅过大,掩盖了全国整体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从全国房地产市场看,很多城市的库存积压已经非常严重,局部三四线城市市场风险确实存在,拐点论在这些城市的兴起并非偶然。
从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整体来看,房价表现总体稳定,局部地区出现分化。从区域来看,一线城市温和上涨,部分二线城市有所松动,一些住房存量较多的三四线城市出现下降。分化现象是市场调节的正常表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种新变化,既是市场主动调节的结果,也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
在未来收入增长有限,住房需求刚性的情况下,要破解高房价的压力,与其期盼房价跳水式的拐点,不如期盼长效调控机制,让市场更理性,房价更合理,制度更完善,社会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