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共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探索

2014-09-29 16:47:39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CCHS)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专业从事人居环境学术研究和事业推广的社团组织,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人居环境绿色住区共建项目”和“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先后在齐河、内蒙古乌审、江阴、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咸阳等地开展了共建示范城市工作,受到各地的热烈反响。

  开展人居共建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张,而是要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人居环境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更是城市政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人居共建是什么

  “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工作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旨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实践工程,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课题《城镇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目的是通过在全国布点选择具有良好人居环境条件和基础的城镇,进行携手共建,积极探索发展产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方法和策略,编制一套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使中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有章可循,政策制定有据可查,实施路径有案例可学,建立一套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共建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正处在摸索创建之中,对于大多数城镇而言,新型城镇化推进尚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准确定位。

  开展人居环境共建示范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通过“政府+企业+社团+公众”的人居共建模式,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社团为智囊、企业为依托、公众为基础共建团队的优势,也就是:“以评估体系为指引、以人居规划为手段、以绿色住区为突破、以公众行动为特色”,将政府视角的人居环境和公众对人居环境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全国广泛适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以评估体系为指引是指:人居委通过《城镇人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组研究,提出了城镇人居环境评估的9大指标体系和100多项定性和定量条目。这套标准体系如同一把标尺,可以科学的衡量和评估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找到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发展短板,为城市转型发展找到明晰的方向,从而量身定制出适合城市未来发展的人居环境发展策略。

  以人居规划为手段是指:人居环境规划是对法定规划体系的创新,是对分散到多领域和多部门的人居环境发展各要素在城乡空间布局及社会发展层面进行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安排,同时将人居环境优化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中,使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以绿色住区为突破是指:示范城市选择住区开发项目或者街道城区,按照人居委绿色住区建设标准和绿色理念,共同构建该地区的绿色精品社区,营造绿色生活和行为方式,以点带面的推进城市的绿色人居环境建设。通过绿色住区的建设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倡导城市与住区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新社区的社会和环境职能。

  以公众行动为特色是指:人居共建的过程亦是政府、企业、公众和谐互动的过程,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示范工作,将政府的决策转变为全民参与联动的人居环境建设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每个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本地区的发展积蓄力量,最终使城镇每个居民都能获得相对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享有健康舒适、精神愉悦的生活。

  人居共建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绝不是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的造城运动,也不是形象化、政绩化工程,而是在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解决百姓生活的实际问题,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推动城镇事业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迈进!人居共建的核心是:新城镇、新社区、新居民。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居共建活动是对人的城镇化的模式和道路的积极探索。

  新城镇,就是要完善城市格局,注重四化并举;

  新社区,就是要建设绿色社区,强化社会职能;

  新居民,就是要融入城市环境,转变生活方式。

  人居共建实现路径

  两条主线结合:

  将政府视角的人居环境和公众对人居环境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 。

  四位一体推进:

  政府为主导、社团为智囊、企业为依托、公众为基础共同推进。

  三个指导落实:

  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和衡量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帮助政府把握城市发展脉络和方向;指导手册: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将人居环境优化目标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行动指南:将政策和建议转化为政府、企业及公众和谐互动的人居环境建设行动方案。

  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慢慢积累和不断沉淀。城市转型也需要假以时日,不可能一撮而就,但是今天的选择和决策将为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士拿出审慎负责的态度和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