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0 15:51:53来源:中房网
主持人:非常高兴担当第69期中国人居会客厅对话主持人,我是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涌彬。参与今天对话的嘉宾有: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开彦、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陈音、德国可持续建筑委(DGNB)国际部董事,洲联集团五合国际副总卢求、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秘书长朱彩清、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执行主席陆泽荣、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所所长李连龙。今天会客厅的对话主题是:中国地产国际化策略——中加绿色城市与住区比较。
首先有请开总谈谈,我希望您从绿色住区的住区中跳出来,请您谈谈中国地产国际化策略应该往哪个方面走?
开 彦:绿色住区编制的起点比较高,是朝着世界水平编制《绿色住区标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共同参加了我们的标准编制工作,因此,《绿色住区标准》是朝着国际化水准来做的。在施行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些超前,但是我认为这个标准所描绘的这些是跟国际接轨,跟国际水准一样的。
目前绿色建筑推广有些问题:第一,目前的绿色建筑标准是自上而下来贯彻,政府牵头动员开发商来做这个事情,开发商很被动,住户也不知道绿色建筑对他有什么好处。而美国的绿色建筑恰恰相反,美国的绿色建筑从基层做起,把好处告诉居民和开发商,做这个东西将来有收益,对国家也有好处。
第二,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目前是数技术,做的多就是好样的,这种数技术不是绿色建筑的原则方法。绿色建筑的原则方法是用简单易行的技术去做,不是用高级材料、高级投资去做。当然技术也要,不可能脱离技术,技术是辅助手段。我们这一点跟国际接轨还有差距,需要努力去实现。
第三,我们现在做的东西都比较浮夸,做面子上的事情,真正落实到实战内容的不够。今天提出绿色住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通过硬件建设来表达对“人的需求”、“对人的关怀”,为人们创造一个幸福生活作为我们的主题,作为绿色住区所奋斗的目标,这个领域是跟国际接轨的。
成本降下来了,舒适度提高了,居民真正得到实惠了,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王涌彬:开总谈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绿色住区标准》本身就是按照国际化标准来做的,美国LEED标准我们编了一本书——《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第二,像当代置业这样的企业太少,大部分企业还是以概念为主。
下面有请当代陈总,谈谈当代深绿之后还有什么想法?
陈 音:中国经济发展了以后,一些开发商也跟中国很多的企业家一样,自信心变得很强,觉得中国的房地产能够参与国际的竞争。当代虽然在美国,在加拿大做了若干个项目,但是当代非常明确,“我们去国际化目的不是国际化而国际化”,首先是去学习,学习发达国家的理念和先进经验,把好的东西引进到国内。
发展中国家这种所谓的后发优势,弯道超车说起来容易,其实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中国的建筑技术,设计开发理念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很多事情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房地产是带有很强的金融性质和服务业性质的一个行业,更多地是整合社会上的资源,来建设适合社会需要的项目。
中国并不是没有任何经验参与国际化竞争,像当代在温哥华建设的项目,温哥华被世界一些行业包括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几年前评价温哥华作为世界最宜居城市的时候,走了和北美不一样的城市发展之路,就是“集约化、高密度发展的城市道路”,它更注重有效利用城市资源,高密度发展城市建设。这样的城市亚洲国家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比较典型的城市像香港,是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化城市之一,但统计数据让很多人吃惊,香港的人均能耗远远低于很多其他国际大都市。它的气候是热带气候,说明香港由于高密度发展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做的非常高,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能提供非常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样的经验能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提供借鉴作用。
中国地产国际化的策略,或者中加绿色城市与住区的比较当代没有太多的研究,当代的心态非常明确,我们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不仅是技术的经验,还包括产业化的经验。当代在休士顿建设的项目非常明确,就是学习发达国家商业化养老的开发模式,包括它的服务,包括养老住区的建设,我们希望把好的经验经过整合以后引入到国内,在国内商业化高端养老方面有所布局。中国老龄化到来的速度会超出很多人的意料,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
当代参与国际化头脑很清晰,公司有整体的部署。比如说整个公司的资源比例分配,多少放在国内,多少放在国外,都有统一安排。我们的重点还是参与中国的建设,中国的房地产不管是黄金时代还是白银时代,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代,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王涌彬:谢谢陈总。当代在绿色建筑这方面是领头羊,以后在绿色住区方面你们也是领头羊。
下面有请卢总,卢总本人就是非常国际化的。您帮我们介绍一下,欧洲绿色发展的一些趋势。
卢 求:德国绿色建筑做的是可持续建筑,他们认为绿色建筑这个概念不足以涵盖他们整体的思路。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上、经济上、社会人文各个方面。在中国什么东西都是“差不多”,不追求认真;但是德国非常讲究“认真”,德国可持续建筑标准的核心是“质量保证体系”,不是一个单向技术的评估标准,而是综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因为最终以“人”为出发点,我们做大量的建设活动都是为了“人”而服务。所以德国的标准都是性能化衡量的标准,不衡量用什么样的技术,而是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城市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城市的环境压力非常大。所以要满足适当的舒适度,用最简单、耐久、实用的方法,来获得共有的公平空间。作为当代来讲,开发非常高端,在行业内也非常领先。在业内有不同的声音,我比较支持和赞同当代的这种方式。因为社会发展多元化,有高、中、低档不同的客户需求,我们无论做高端的产品,或者是基本产品的开发,理念和原则应该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产品做好,把质量做好,不同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做到最极致。
中国房地产经过了高速发展之后进入白银时代,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件好事,逼着大家来做产品设计和产品精细化开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增值服务,这才是最核心的!
王涌彬:德国人注重结果,过程是一方面,结果最重要。
下面有请陆总,不管是多绿的绿色建筑,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绿色建筑也停留在概念上面。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开发企业如何看待绿色建筑?
陆泽荣:如果单单靠技术来做绿色建筑不太现实,绿色建筑跟绿色建材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国生产的建筑材料,各个生产企业也花了很大的投入,投入进来以后,在推广阶段,很多建筑物的使用不太愿意马上就去接受。为什么呢?首先在当地住建部名录上看有没有它的名字,要是没有这个东西不能用了。
第二,在设计规划方面,我们和国外相比,有一个人性需求的问题没有完全满足,中国的房地产把它作为一种商品在运作。国外的房地产是根据人性的需求来处理的。像当代在国外做了一些项目,我觉得充分能满足人性需求特别重要。绿色建筑首先是要适宜居住的;二是节能的;三是环保的;四是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五是低碳排放的建筑,我认为达到这些就达到了高品质建设。
我们现在做绿色建筑标准,拿一些指数去评价建筑,我觉得有一些形式主义。怎么把文化放进去,把人的需求放进去,这是需要考虑的。
第三,小区商业设施和娱乐设施能满足小区居住者生活的方便性。上次我们带了一个团队参观当代MOMA,他们回去以后对这个项目评价很高,充分体现了人性的需求,这个项目注定会被评为一个最受欢迎的项目。
王涌彬:我现在在想中国制造2025,我们以前的建筑行业非常粗糙,不管是材料、设备、施工,都是这样。现在我们的产品还是毛坯房居多,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开发企业还是设备制造企业,包括绿色建筑相关的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怎么提升品质?这是大家共同要做的。
下面有请李总,您是做风景园林的,从您的角度谈谈对绿色住区的开发和理解。
李连龙:跟大家汇报两个部分:第一,今年4月份去加拿大考察绿色住区我的一些收获;第二,我是技术人员,专门做园林景观设计,在工作当中我的一些感想和应用。
第一,4月份人居委组织去加拿大考察,我有幸参加。团不大,但是接待规格很高,UBC前省长、高贵林政府部门、UBC一些合作中心,还有一些大学教授我们一块儿交流,规格非常高;第二,内容很丰富,从住区、校园,到当地的园林,公园等等,收获感触也很大。我觉得他们比我们有很多先进之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在温哥华看奥林匹克社区,那个地方的屋顶绿化,节能、节水、节材,社区的环保理念,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没做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结合我的工作讲一下《绿色住区标准》对我的影响。今天是我第三次学习《绿色住区标准》,第一次是王会长在天津讲了一次,第二次是我自己学习了一次,第三次就是今天听开总讲了一次,觉得不解渴,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里面技术含量很大。希望能给我们多讲一些,对业内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我干了20多年的园林景观设计,现在学习了绿色住区,把《绿色住区标准》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当中。上周五我参加了南京的一个招投标,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技术创新。我把我学到的绿色住区的皮毛应用了一下,第一,引入绿色校园,归结起来就是宜人、环保、方便;第二,引入绿道理念,现在中国做了一些,加拿大已经做了一、二十年;第三,引入了行人、自行车、汽车的这种很和谐的交通系统,很便捷,尤其更适宜学生。我们有幸中标了,《绿色住区标准》对我们专业上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王涌彬:我们在《绿色住区标准》编制的过程中,对产业新区、产业园区、包括校园等等,都有一些借鉴和指导作用。确实《绿色住区标准》从你这个角度去应用,能取得一些效果。
下面有请朱秘书长,朱秘书长在推广《绿色住区标准》方面不遗余力,有很多感触。
朱彩清:我去过的国家不多,2005年我去过一次美国,到了美国以后感觉别人的东西都特别好、特别棒。2006年我去过一次日本,日本的集合住宅,精细化设计做的特别好。今年5月份我们组织了一期加拿大人居考察,当代集团安排了加拿大的公务考察。
从2003年到2009年,我们做绿色住区研究的同时,在全国做了100个住区试点。在做这100个试点的过程中,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这10年,每个开发商的心态都非常浮,我觉得绿色住区建设要沉下心来做。前10年画一张图纸就能卖掉房子,谁去深究这东西。当代集团前10年经历了孤独,从浅绿到深绿的历程。
在我们审查的100个项目当中,遇到特别无奈的事情,我们在安徽的一个审查会上,给设计公司和企业讲的时候,有设计公司立刻反驳说,开发公司给我的设计费就是做这样的设计,做绿色设计是要加钱的,我觉得很无奈,大家的理念上跟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大家把绿色住区想的,做的非常功利,绿色住区有补贴我就做。如果说当代张总也跟着去卖地挣钱,就没有今天小企业纷纷倒下,他逆势上扬,笑的这么灿烂。
绿色住区的做法,有政策我们大力去做,没有政策我们沉下心去做,终究有好的回报!
王涌彬:大家都说完了。我还有一个感受,不管是中国地产国际化,还是中加绿色城市与住区比较方面,我觉得有几个层次的工作要做:首先是城市层面的工作,城市层面包括规划设计方面,也包括政府作为方面。城市层面政府要做的工作非常多,而且也有很多能做的。举个小例子,我现在住在昌平,地铁昌平线修通了好几年,但是大家每天早上在外面排队要排500米才能进去。地铁下面的环境非常糟糕,断头路、垃圾堆、车乱停、小摊小贩,到处贴的都是广告。地铁站周边全部变成了小面积公寓,都是小产权,所以我觉得政府在这个层面有文章可做。不仅仅是企业要担当,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也要担当,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第二,社区层面。现在开发商开发完项目,就把项目就交给物业公司,开发商基本上撤出去了。这个过程当中开发商跟社会衔接的比较少,开发的产品并没有直接交给客户,房子卖了以后由另外一拨人去管。其实社区里面现在要发挥作用的地方非常多,在软性的管理层面,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层面,有非常多的工作可以做,而这个工作其实就是商机。现在无论是O2O,或者社区互联网,像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全部都在打社区概念。为什么他们都盯着社区?因为这里面有商机。在这个大背景下,怎么把我们的工作和社区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个比绿色建筑还要重要,因为这里面是延续,不可能再一块一块地去开发。像三、四线城市都在缩减土地用地规模,现有地方都很萧条了。
发展理念在变化,所以社区层面的这些工作我们可以延续,那才是真正的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