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1 09:36:02来源:克而瑞
1月17日,王健林宣布了万达的第四次转型:万达集团将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同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金融产业、电子商务 3个产业,形成商业地产、文旅、金融、电商基本相当的四大板块;此外,万达集团将从一家中国企业转型为跨国公司。万达商业则将尝试一种“轻资产的万达广 场”,并已与4家基金公司签约。
在房地产行业变革的关键时期,龙头房企的举动对整个行业都具有一定意义,中小房企应当理清其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们认为:
第一、万达商业的轻资产业务成长空间有限。
基金公司投资万达,并非看中万达的商业运营能力,而是意在拿地价格等品牌资源。和开发销售模式不同,基金公司在投资了万达后,将持有这些物业,投资回报主要包括租金收益和资产升值潜力两部分。
租金收益不是基金公司关注的重点。万达的优势不在于商业运营能力,2014年的租金收入也并不可观:根据招股书数据,截至上半年共有71座万达 广场已完工,商业租赁及管理的毛利率68.9%,全年租金收入共110.8亿元,也就是说扣除运营成本后平均每座万达广场每年仅能产生约1.08亿元的租 金收益。基金公司投资240亿元,建设20余座万达广场每年仅能有21.6亿元的回报,加上工期后,收回成本至少需要10年。
资产升值潜力更为基金公司看重。国外不少基金巨头均会收购商业物业,持有运营几年后卖出,收益可观。2006年,基汇资本以9亿元代价收购了位于南京路的353广场,并于2012年底以24亿元的价格卖出,6年内光依靠资产增值就净赚15亿元。因此,基金公司将更为注重项目未来的溢价空间——万达在拿地时的议价能力和建设成本优势才是基金公司所需。
和专业的商业资产管理公司相比,万达的“轻资产”仅能用于开发新的项目上,而不能用于现有商业项目的管理上。随着新区开发和商业地产过剩、反腐深入等原因,商业地产未来的成长空间有限,万达的拿地成本优势在未来也将逐步弱化。万达若要将轻资产业务进一步做大,需要继续提升运营能力,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存量商业地产上。
对于其他房企来说,轻资产也未必都适宜:如今尝试轻资产的房企如万达、万科、绿城、朗诗等均有一定的品牌或产品技术优势,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第二、房企转型需关注自身特点。
在过去十年,万达等房企采用标准化模式扩张,定位为二三四线城市的刚需市场,拿地以协议为主,尽管产品类型少,但成长迅速。这样的模式在“新常态”下受到的冲击较大,因此万达等房企最先看到了“天花板”,及时进行了多元化转型。
相比万科转型的服务商,万达等房企的方向更为多元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执行力和速度是这类房企最大的优势,因此他们更适合去新的领域“开辟疆 土”,产品研发、精细服务一类绝非他们所长;另一方面,在高速发展并到达了一定规模后,布局和员工数量使得他们很难停下脚步,势必将这部分多余的产能转移 到其他行业。
因此,并非每家企业都需要转型,一些在细分领域有特长,或差异化定位的房企在房地产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融创、华夏幸福等近几年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对于一些普通规模的房企来说,与其大笔投资进军其他行业,不如更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提高利润率。
第三、房企转型应当顺应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在万达几个月来陆续公布的转型计划中,值得注意的关键词包括“跨国企业”、“金融”、“服务”、“生活消费综合性平台”等,这些均是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鼓励企业进入的领域,在绿地、恒大等龙头房企的发展计划中均有提及,未来发展可期。
“跨国企业”符合李克强提出的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基础设施建设和是“走出去”的重点,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化解国内富余优质产能,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国家也会部署加大金融和政策支持,如简化审批、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法律保护等。
“服务”和“消费”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引擎。此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 比重是大势所趋。李克强曾要求重点推进6大领域消费,包括移动互联网、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等,而万达的电商板块和文旅板块也将顺应趋势较快成长。
在“黄金十年”,几家龙头房企的快速发展均与国家经济形势密不可分,把握机会的能力突出。中小型房企在研究这些龙头房企的动作时,更应当领悟其背后的目的,把握好经济主线,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