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10月30日14:00
地点:万丽天津宾馆
国际BIM主题沙龙现场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来了我们分论坛,就是明天举办分论坛的嘉宾,提前一天到达我们的会场,跟媒体朋友举办一个BIM的沙龙会。这个BIM 沙龙会也是我们“第六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大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沙龙会的主旨就是希望我们这些专家和我们的媒体朋友能有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主持沙龙
首先我来给各位媒体朋友们介绍一下出席的各位嘉宾:
从我这边来,首先从我自己来吧。我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所所长,我叫魏来。坐在我旁边这位是傅炜杰,他的英文名字我发音不准,中文名字叫傅炜杰,他是我们新加坡CPG集团(相当于BIM中心)的子公司Dihub公司的总经理。
中间这位叫于洁,我估计媒体朋友都比较熟悉,这是在我们中国BIM界出镜率较高的专家,是我们中国建筑设计院的主任。
接下来一位叫Woo Young Kim,是一位韩国朋友,他来自于韩国建设经济研究院,是一位在BIM方面研究了超过20年的专家。
接下来一位也是BIM界的一位非常著名的老专家。说实话年龄挺年轻的,但是资格非常老,他是于晓明,于总。他是来自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安装工程集团 的设计总监。如果各位有对于施工特别是对于我们最著名的上海中心,这是我们国内最高的楼房,上海中心的BIM实施过程有任何疑问,我们于总一定会给你一个 非常完整的答案。
首先,我对于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另外我也非常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媒体朋友,有很多我都认识,也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我先啰嗦一两句,今天我 想这样,我先定一个基调,今天的媒体沙龙会,在我设想当中是一个专家和我们的媒体之间的一个互动讨论,这样的机会说实话并不是很多,我想把更多的提问或者 讨论留给我们媒体的朋友,而不是仅仅我们专家在讨论,这样就能够达到您这边想问什么,我们专家回答什么。可以很尖锐没有问题,你最好把我们的专家难住!
接下来我想感谢媒体朋友今天的出席和到来,咱们就正式地进入议题。谁来先提问?
记者:我是来自中国房地产报的记者,我想问在座的嘉宾一个问题。2014年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期,开发商现在面临着一个生与死的问题,但是他们也在悄悄地关 注,比较低调地关注一些BIM的住宅产业化的问题,关注在渡过危机之后,这些技术转型将如何让自己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想问在座专家,BIM会给房地 产行业带来哪些创新和转型?BIM会产生哪些新的变化?社会角色和分工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请各位专家解答一下,谢谢!
新加坡CPG集团Dihub公司总经理Poh Wee Kiat发言
Poh Wee Kiat:大家好,我的国语不是很好。关于BIM技术在整个社会的角色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就说以前。在整个建筑行业以前我们是用纸和笔绘画,我们必须去提交,提交之后我们经过3D三维的方式做一个模型,现在,那样的时代已经过了。当时的时代以3D建模为主,有了BIM以后,这些模型都成为了资讯、信息,在不同的方面不管是承包商也好,设计单位也好,都必须在模型中取出信息达到他们想做的东西,这就有了一个转折点。不光是我们这个行业,在新加坡我们有指定的,需要通过BIM格式提交的文件。我们所谓的国家人才阅读这些,他们也需要培训,不代表所有的这些人都会读取信息。这个模型带有信息,但是你能够在里面拿出什么信息还得看你自己。因为毕竟在新加坡不同专业、各种部门的人士也必须受这些培训,学会怎么去阅读这些3D模型的信息,所以和以往二维的方式转折非常大。角色分配上我觉得责任和压力多了很多,但是价值观提高了,因为在新加坡我也是这样读过来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BIM中心主任于洁发言
于洁:我讲讲我的理解,其实速度发展慢了以后是一个好事,能够沉淀下来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这个时间点对于技术革新来讲是非常有优势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它给你时间和给你动力去找到新的增长点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是这么一个关系。你看咱们在商业中,比如说电子商务跟传统的销售商场,无论谁输谁赢,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过程。其实BIM技术我认为它是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它不只是一个MODEL的问题,它是信息化的过程。对于地产企业来讲,其实市场上为了提高它的竞争力,它一定要降低成本,为了提高竞争力,它一定有新的盈利模式和参与模式,这个时候BIM可以帮助他们。那么BIM这件事情其实对于它来讲是整个地产、整个流程的一个信息化的过程。以前我们在别的时代没有能力达到很多东西,现在被统计的、被控制的很多东西在三维时代更容易被控制。比如说成本,比如说项目管理,所有的东西都清晰透明了,而且又给它拓展出了附加值,是什么呢?比如说对于用户的参与感,它能给用户一个场景,是这么一个过程。现在可以看到开发商向互联网学习,是什么?是影响它的思想,影响它的技术和环境。实际上是给开发商一个新视角,让他把点点滴滴管理好。有个地产老总跟他的同事说,娃哈哈和康师傅最后就赢在瓶盖的一分钱上。如果你们用得好的话,其实能把企业的成本降下来,因为它是一个数据管理,让能够采购到的和用到的数据越来越清晰可见,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也希望地产界的朋友们能够去理解这个技术,然后去了解这个技术,应用这个技术。这个技术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有利的技术,但是要种和收两个过程。咱们大家都知道褚时健在山里种橙子,五年以后出来的橙子跟别人不一样,但是其实也就是一个种和收的过程。对于整个项目来讲也有收,只不过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你做和不做五年以后就看出来了。面对一个技术,我们经常以柯达和诺基亚这些已经成为现实的故事为案例,思考它们在门口的时候是否选左和选右选错了。其实地产界精彩的部分就是成本和创意。那么成本的控制应该有载体,我们也知道光靠个体并没有系统传递的优势,对只靠个体去完成这件事的执行层来讲,他们希望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能就是我们信息化的平台。所以,我觉得这次房地产论坛有BIM分论坛是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韩国建设与经济研究院Woo Young Kim发言
Woo Young Kim:其实韩国和中国现在BIM的进程都是差不多的,我的专业不是建筑专业,我的专业是项目管理,所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一下。首先说一下品质方面。以前不能保证一些正确的数据,但是现在的话一些日照、风向分析,对一些建筑的设计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现在使用BIM最大的受益者是开发商,从这个方面来说的话,品质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一些设计过程的改变。其实施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BIM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后期管理这些都是有关联的,三者的关系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做好一个项目的话这三者必须有连贯性,而且它们互相的交互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施工单位或者设计单位要解决的事,而是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使用3D的话,跟甲方沟通起来在分析碰撞检测这些东西方面都是非常便利的。韩国的造船行业是全世界第一的,造船行业非常多地使用BIM软件提高技术,减少成本,后期管理非常方便。使用BIM的话会进入一个新的模式,会对建筑产业来说是巨大的改变。
上海建工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设计总监于晓明发言
于晓明:我从施工的角度谈一下。我上午还在说现在是白银时代,还没到铜和铁的时代。据我所知,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关注度,尤其是大地房地产商是非常强的,至少他们都在关注。我今年8月份在北京开过一次房地产业的BIM交流大会,很多房地产的业主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理解。一项新的技术摆在我们整个行业面前,肯定大家都会关注。但业主的角度、关注度跟我们的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不一样。我非常赞同其他几位嘉宾讲的,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未来房地产行业将发生的变化。
现在淘宝网购的模式正在逐渐地改变我们传统商业销售的模式,BIM会改变我们建造行业的这种模式吗?我们说BIM是一个信息化的平台,信息是解决什么?解决沟通。也就是说,是整合产业链变化的。我们作为施工企业,目前我们是最下游的,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呢?突然有一天设计院把我们整合掉了。设计院现在它的产值和资本没有施工企业高,但是它的利润率比我们高。现在上海华东院前两天实业上市,它解决了融资的问题。如果说设计院的利益强了,施工企业如果不跟上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劳务承包公司。施工企业现在也想成立设计院,想整合成一个联合体。我们说工业项目,尤其是化工项目为什么这么多?它是设计为龙头的。而我们在民建的领域中,在房地产开发的项目上好像设计就是设计,施工就是施工,一体化的程度不高。有了BIM以后,可能这方面地融合就会加强。现在很多的地产开发商他自己也有设计公司,也有建筑公司,突然哪一天他利用BIM这个技术以后,他的整合能力提升了以后,会不会把我们又变成了一个劳务公司?所以我想看得再远一点。任何一项技术的改进都会整合,一开始我说BIM是革命,革命就是谁革谁的命?现在先别说谁革谁的命,产业链的变化目前还没看到这种松动。我想随着BIM应用水平的提高,BIM后台大数据的积累,我想这个整合会开始。这个可能在未来的五年以后会引起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房地产业的大会谈到了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我想聪明的地产商,大型的地产商都会去理解,这是我的理解。
魏来:咱们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创新,我的理解就是BIM对房地产业来讲就是创新,我等一会儿在主论坛上演讲的题目也是创新。其实BIM这个词在建筑企业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在房地产企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我们都说房地产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白银时代”也好,什么也好,这个新形势要求我们要去整理思路,去谋求变化,我想这BIM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而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不要再去想你要怎么样的BIM。在今年5月份我们标准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BIM论坛上,我们国际很多嘉宾他们都是相同的观念,比如说英国、美国,包括新加坡这些亚洲国家,都一样,要不要BIM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而是怎么样正确地认识BIM。应该说BIM并不仅仅是工具,有很多国外的专家认为BIM是工具,我不这样认为。BIM更多的是一种方法,待会儿在论坛上也会讲这个问题。同样的一个方法,同样的一个BIM,有些人能够把BIM做到建模,能够给开发商做出一些设计优化,这是一种。有些人还能发挥更多一点,做一些成本控制,做一些进度的模拟等等,这也是一个方法。那么有些人能够把BIM作为一个大数据,作为一个手段去协助我们开发商进行一些角色上的辅助,这还是一个BIM。BIM有很多体现的形式,关键是我们的房地产业怎么样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面对我们这样一种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这是我们所有房地产开发商和我们的设计企业、施工企业、还有我们研究院需要共同来想的问题,这绝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我也经常说到这一点,就是说BIM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如果说回归到技术的话,没有哪一个技术能像今天BIM这样引起我们从上游到下游这样一个高度的关注,没有!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它是一个全局性的东西,它会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会影响到我们所有的开发过程、使用过程,以至于到最后的建筑完成。基于这一点我觉得BIM对于房地产必然是一个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一个融合,谢谢大家。
记者:我是来自新华网的,我想问一下,对于开发商来说,用BIM可以节省多少成本?在中国有没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谢谢!
魏来:统一数据,和一些数字化评估的问题我也很关注,你们先谈谈。
Poh Wee Kiat:数据不能随便抓,虽然在新加坡,在CPG集团里面确实有过这样的一个统计。对一个设计院来说,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做一些图纸需要花的时间就可以节省很多。比如说今天我要做一个侧面图,我们一般拿平面图翻过来,就是两条线画下来,我要画侧面图就必须把平面图转一下再画下来,我需要一个钟头。如果项目大的话,很复杂的话,现在用一个信息化的流程来绘图,也就是说一个员工他基本上一个月需要花168个工作小时。但用BIM之后,他的效率提高了,他就不需要花费168个小时去做这些工作,他其实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更加急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其实统计过,算上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其实一年可以省很多。一般外行人看我们内行人的时候都认为你现在用一般的模式把这些图纸,招标图全部做出来,你现在用一个礼拜就做到了。大家都有这个概念,是有可能的。但是关键在于规划。规划不是那么简单但也不复杂,一定需要列出每个人的责任跟他需要做的那些规则,全部列出来,这样子你就可以从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变成只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就能做出这些东西。但是如果一旦没有规划,在BIM的世界你就是在茫然地做。其实我可以跟你们讲,你们一开始需要的时间肯定不只一个月,而会花更多的时间,但是以后就可以把这些经验用在下一个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很尖端的,那个伤是很痛地。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一个技术,需要大家一起去提供,一起去分享这些知识。在整个流程里面这些知识很重要,你光背模型和建筑没有用。所以我们说提高劳动效率的时候它不是一个过程,我提高我的效益但是我降低别人的效益,我知道怎么做,但是对其他人来说不是很理想的。你其实会把其他人的劳动效率降低,它是一个分享的平台,你必须沟通。所以使用BIM在降低成本方面是效果很大的,对于业主的成本也能有显著的降低。
于洁: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有一个二维和三维的项目,完全可以一块儿来做。有一个开发企业拿了一个项目,他想知道对比的情况。像我们女生一半脸涂护肤品,一半不涂,想找到差异。他要求背后有一个用三维做的团队,和一个用二维做的团队,彼此分离,都是做同一个项目,看最后是什么结论。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结论。我们要求不许让二维团队知道我们三维团队的存在,我完全在三维的情况下做,我也是做设计,他也是做设计。经过了两个多月,二维团队就是另外一个设计企业干出了一个项目,我们作为三维的设计企业干另外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告诉大家,我们不断地发现二维的问题,提供给业主去改。第二个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完成了同样的项目,第三个招标阶段我们比二维快了很多,也就是说我们帮他们在这个阶段修正很多问题。有的地产企业超出预算的部分可能在5%,整个由他再投资5%、10%,我们现在政府的保障房我们认为至少可以消掉原来传统的比如说5%的变更,能到2%-3%,这个是肯定的过程。第二个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比如说在北美,其实开发商是建造商,他其实可以拿施工企业的某些东西对比,因为它从头到尾的费用都承担了。有一个传媒机构公开的数字显示,施工企业全行业的利润率是1.5%-3%,而他使用BIM以后,能翻一番。因为它信息化技术的管理帮助它把利润提高了。再有一个公布的数字显示,它可以节省整个流程7%的总流程成本,等于说是成本的预算外成本。我们国家其实基本上在建筑行业是粗矿的行业,时间就是金钱,你还省了一个犯错改错的耗费。如果你犯错是1,改错要用2,你要砸掉重来。但在信息化里面这点可以提前预警的,让你把这个错误改掉。你说价值在哪儿?就像孩子长大不能倒回去一样,很少有这种项目能够做同样的对比,因此有同样对比的数据就很珍贵了。如果我们给所有企业带来的利润率都是真实的话,再经过五年看他的利润率。这是一个商业模式,它的利润率还会提高的。对于我们设计企业来讲,刚才新加坡的同事就讲了设计企业的成本是会增加的,它是一个上扬和下滑的过程,因为它在任何一个企业使用新技术的时候都会有成本的投入。就像你上学最后能够工作以后,投入期以后的利润和益处就没法说了,就是一个好的投入和产出。其实就像刚才魏总说的,其实没有什么YES或NO,就是YES,你就走吧,就是走得深浅。你第一遍不会,第二遍就会了,第三遍是提高,最后能得到非常高的效益。
Woo Young Kim:我们去年2012年对韩国的BIM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的结果是比如说投资回报率的话,韩国是59%,西欧是74%,美国是62%。
我其实不相信这些数据,这个其实也没法具体的比较,比如说我们之前用的手机和现在用的手机,比如说你们使用性能上用速度能来表现。
比如说现在用的智能手机,但是这个人跟那个人用都不一样,按每个人的用法是很大区别的。
在韩国60%的企业在不同程度的使用BIM,大多数使用BIM的软件有五年,高级别的BIM用户占到28%。
BIM使用中90%的人指出一些问题,还有80%的人指出价格过高一些问题。
于晓明:说的就是价值嘛,我先举个例子,昨天中国协会的大赛,有一家单位最后的成果是这么汇总的,他说他用了BIM以后降低了40%-45%的沟通效率,提高了沟通效率,降低了7%的成本,减少了20%的修改,就是设计变更。我就问他,你这个数据是哪里来的?因为我知道这些数据是很难统计的,他有些东西他讲的有道理,他说他把前面同类型的三个隧道进行比较,那个隧道他修改了28%,我们做这个没超过8%,但是设计院听了这句话说,我设计水平提高了,但是也不一定是用了BIM,但是他节约成本7%,他说我们以往只有在3%,我这个项目他说最后的利润是10%,其实这些数据很难说你用了BIM就行,不用就不行,后来我就跟他说,我说你的沟通呢?他说不知道,我跟他说,你明天可以这样说,你开会一个星期开三次,现在有了BIM沟通开一次,你就降低了三分之二,你开三天会,现在开两次就降低了三分之一,我说如果你有这样的数据,你现在所有的资料是可以有说服力的,这也就是对我们的行业提出了要求,我们对BIM的评价体系,最近我听说,因为那天他介绍的时候我没去,斯坦福有一个大学的教授他做了一套基于BIM的效益评价体系,他在中国有一家公司,也在中国推这个评价体系,从我们企业来说,刚才于主任举的例子,我们想最好是由业主自己亲自来讲,他才是最有感受的,其实上海也有这样的例子,这个牵涉到人家的利益,现在施工企业和业主还是博弈双方,这个还不能说,但是从业主的主观可以说出很多用了BIM以后他提高了效益,以前不能做的现在做了,但是对我们企业来说,施工企业来说,不管这个东西有没有价值,你必须要去做,如果你不做,现在不投入不去做,那么可能未来三年五年以后你就出局了,先别说能给你带来多少效益,先保住自己的饭碗,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魏所长,这边于先生说了,我想问一下魏所长,能不能介绍一下咱们国家的BIM标准,也就是建筑工程设计信息,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分类编码,介绍一下这两个项目的进展?
魏来:这两天接到好几个电话,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都问这个问题,我们是什么标准,现在具体的进展是什么?那么我也给大家一个好消息,就是这两个标准的草稿已经定下来了,前天已经提交给住建部,他们需要哪些工作呢?他们需要先找自己的专家,特别是标准编制合适的专家来过一下筛子,我们现在标准编制的格式上、用词上、文档上是不是健全,专家看完了也许有意见,拿回来我们再修改,也许没有意见,就会直接发到我们国家标准里面有一个网站,发到网站上,向社会公开了,这个就是征求意见阶段,一般来讲就是一个月到两个月之间,我们会给大约三十多位专家是属于定向的征求意见,到时候我们会跟这些专家联系,有些专家因为是我们的编委,像于主任是我们的编委,她尽管水平很高我们只能用她写的一部分,像于晓明于总不是我们的编委,但是他是业内资深人士,我们就会定向的发给于总,由他来提意见,总共30多位,发给他们以后包括社会上征集的一些意见,我们会根据反馈回来的这些意见,要求是每条意见必须要回复,最终要进行修改,这个时间就不好确定了,严重一点说可能是颠覆性的修改,这个事就大了,好一点就是一些个别点上的修改,这个是我们所希望的,修改完以后还有一道手续就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是由住建部来组织,这是一个非常正式的修改评审,这个标准我们所有的编委会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个说实话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事情,专家不会都客气,我们也是把我们所有掌握的东西,我们的论据都要提供出来,来支撑我们写出来的东西,通过专家评审以后这个稿件就叫报批稿,我们呈交给住建部标准定额司,由他来决定到底我们这个标准是什么时间来具体的发布和具体的执行,这是一个时间,他们来决定。在我看来,比较好的情况是明年中期争取能够对外发布。
现在我们很多标准,像北京市的标准,已经发布了,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意见,国标来讲编制要细致一点,编码标准工作量是极其巨大和繁琐的,整个行业等了很久也说一声抱歉,毕竟我们是一步一步迈出去了,还有一点时间,咱们多加一个问题。
在现在的条件下做数据的比对还是很准的,我把面积、人口、交通模拟包括成本模拟都放进去,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做比对的时候,这些数相对来讲要准确,就是说参谋长给你数是准确的数的时候,决策还得看你自己,就像美军侦查一样,数字化侦查完成的方式对于你的决策是有利的,这是一个。第二个您所说的这个东西已经牵扯到社会层面了,如深圳要做一个,比如说原来他想的在一个很高的范围,结果可能在低的范围,经过很多年真的跑到高的范围上了,你在第一脚的时候就得认同说,可能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好,但是我做了总比不做,像于总说的,要不然先做的你后面还有很大的利益,后面就不好干了,它是一个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积累的过程,比如说你现在做统计利用,你可以用BIM做各个方案的分析,有两种方向,第一种方向对于所有的指标,你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完成,著名的开发商可能把指标算错了,但是在三维的情况下是通过一些参数化的方式拿到指标,对不起那不是你干的,计算机不会骗你,因为是1跟0的关系。其实这个只是给你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数据基础,然后你才做判断的过程。还有一个,你把这个东西搭起来以后,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形成了你自己企业的一套数据源,这套数据源对于你来说会很重要,因为比如说就地产销售企业,卖了十年的房子,那套数据可能就很重要,这个过程它可以分析,然后包括咱们现在的这种体验式的商业方式,哪怕什么人进了你的商场,所有的女性频道,男性频道,孩子频道,都是一个多方面慢慢积累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在前期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体系,你能把这个数算准了是很好,这么一个过程。
问:我们主要是土地利用和项目开发的承担者,我们项目前期开发的研究和决策的关系,这个工作应该在项目的前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涉及到项目的产业规划,产业的业态选择,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包括项目管理各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在项目设计的政策、技术方案和市场需求方面多种因素,我想了解BIM这个技术,我们曾经给美国的一个公司做过交流,BIM技术在项目的施工管理、成本控制和其他一些方面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最前端的项目的决策和开发研究方面感到BIM技术有什么开发的感受,今天这个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想了解这方面BIM技术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还有发展的状态,谢谢。
于洁:其实你问的挺好,解决说一个信息化技术能帮你什么?其实BIM是一个载体,你的这个问题背后应该有一个大数据,要经过很多的积累完成,
Woo Young Kim:开始一个项目的时候先要弄一个整体的进度,开始的时候先考虑这个工期用多长时间,做这个表的时候先从后面开始,先定一个时间,从后面开始推算,往前一步一步的进行。
使用BIM软件不光是为了设计,而是为了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后期开始,比如说设计方和施工方先了解一下施工方使用BIM的难点,或者是使用BIM的时候不方便的地方,设计单位了解这些情况,根据他们的要求来做一些间接模型。
BIM现在使用于哪个阶段,比如说后勤管理还是施工管理,还是前面的这些设计,整个是有一套流程才能发挥最好的价值。
于晓明:你提的是一个新的大型的规划模型。相当于一个园区,我就说从具体来讲,一个新的城市规划里面有道路、桥梁、水系、周边环境的影响,你原来可能是看着地形图去想,后来又人做成沙盘,代价很大,现在有了BIM以后这些东西很容易,我昨天看了一个项目是上海统计设计院给深圳滨海新区,这么一个规模的新城做了一个规划,他做了一个土方的优化和河流的优化,因为河流要治理,不同的道路分割方向是不一样的,它在一个山丘上,因为他前后做了八套方案,最后从第一套方案到地八套方案好像费用的优化大概占10%,就是这样,土地平整这一块,还没有把楼盖起来,从1-8很简单的,这条路重新画一画,后面的土方数据跟着变,这个是人工的话这个很难做,当然还有更多的施工阶段的计算,那是后话了,我们说规划这一块对造价的影响会更大,这只是一个点,还有很多的问题。
魏来:对于土地利用是规划的问题,我们说它是一个建筑层面的问题,这两者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我们也做一些研究,就是把城市规划和BIM结合起来,准确的说是把城市规划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我认为是应该跳出BIM来去进行应用的,你需要去认真理解基于BIM的一些其他的形式和一些其他的办法和技术,比如说(音译)、比如说大数据、云计算等等,类似于你将来智绘城市的规划,这个里面也有一些研究,就是如何把土地空间甚至包括人口、植被等等等等,这些我们国有资源的数据都能够整合在一起进行一个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谢谢。那就这样吧,因为时间比较有限,非常抱歉,我今天待会儿还要去那边做一下报告,感谢各位,感谢我们的嘉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