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请大家就坐,经过茶歇大家集中精神听下面的报告。
下一个演讲的是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振亮博士。他曾经长期担任上海松江区规划局副局长,多年主持上海松江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也是上海“一城九镇”的建设的主要参与人。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新常态下松江经验的几点启示》。有请王振亮博士!
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振亮演讲
王振亮:尊敬的刘部长,各位领导专家,朋友们下午好!刚才几位专家领导做了精彩的报告,很受启发。各位专家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我就上海松江近十年的发展情况向朋友们做一个报告。我的发言题目是《新常态下“松江经验”的几点启示》。
刚才各位专家展望的是未来,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过去是怎么做的。
一、毛主席确认的“松江经验”新含义与松江概况。
1、1949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关于《转发松江县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验》的电报,“上述文件俟收到后即由新华总社广播,你们看了松江的经验后,请即通令所属一律仿照办理,这是一件大事。如果一千几百个县都能开起全县代表大会来,并能开得好,那就会对于我党联系数万万人民的工作,对于使党内外广大干部获得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务望仿照办理,抓紧去做。”
此时的松江,属于江苏省松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松江县,1958年11月区划调整归上海市管辖。
2、松江是上海之根,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县,是上海文化发祥地,是上海的山、上海的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远东第一天主教堂。辖区面积604.68平方公里。
3、松江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九十年代推进的“三个集中”发展引领全国:“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农场或农业大户集中”。
二、抢抓工业化发展机遇,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松江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一个以粮油、蔬菜为主的农业大县,是上海市的米梁仓和菜篮子。90年代后,松江自主开发上海市第一个市级工业区,从1992年以500万人民币起家,至2014年,有4000多家外资企业,总投资300多亿美元,内资项目达到67000家以上,国内企业总投资达到2500亿元以上。
松江的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120平方公里的规模。松江工业区目前是全上海市九大工业区产业总体布局中发展最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市级工业区之一。
松江拥有全国第一批、上海市第一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年进出口超过400亿美元,2014年占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的30%以上,在2009年以前一直占全国的50%以上,上海自贸区所有的24项政策大多数都诞生或者启蒙于松江出口加工区。
松江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抢抓上海“一城九镇”试点建设机遇,松江新城建设成为全国的样板。
“十五计划”期间,上海市为了加快郊区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城九镇”试点发展战略,松江新城成为唯一的重点,要求5年全部建成,由10里长街、10平方公里城区、10万人口的县城5年内建成不少于25万人、36平方公里的城市。到今天已经是120多平方公里新城、80万人口的大城市,松江常住人口也由2000年的64万人增长到2014年底的180万人,实有人口203万。在城镇居住的人口超过150万,城镇化率85%。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成为学习的样板。
四、抓住了高等教育大发展引进了7所大学的机遇,实现了由传统居住社区向现代文化社区的转变。
10个月建成大学城:2000-2002年,松江区以无偿赠送的方式,划拨8200亩土地建设松江大学城,引进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贸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新筹建的上海视觉艺术大学;2000年11月动工,2001年9月建成,10月招生。目前在校生已经超过8万大学生,师生员工已10万以上的规模。
松江大学城的建设,使新城建设发展无论在规模上、环境质量上、还是城市品质、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五、抓住了信息化和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粗放型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
信息化、IT产业、IC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1月18日,上海市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松江工业区封关运行,平均通关时间4小时,甚至创下了2小时40分钟通关的最快速度,已经完全与世界最发达地区的外贸出口管理的通关速度相接轨。
2001年12月,上海市第二个高科技园区——松江科技园区正式启动。引进了以全球芯片生产行业的巨头TSMC为领头羊的IC产业群企业落户。
2003年10月,松江第二个出口加工区正式启动。 广达集团2007年出口200亿美元,2010年出口360亿美元,松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0%。
六、城乡一体化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成为全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发达的地区。
(1)教育事业体系完整,具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
(2)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获得突破,成为全国实行全民医保的试点区
(3)创新性的建立了三级养老体系(城保、镇保、农保),解决了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后顾之忧。
七、温家宝总理说:农业现代化“松江的实践和经验值得重视”。
(一)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突破
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到十二五规模化推进,松江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综合机械化、生态化和服务体系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家庭农场:全区家庭农场1240户,经营土地面积15.28万亩(户均123.2亩),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90.9%;2014年全区水稻单产580公斤,比设立家庭农场前增加29公斤;家庭农场户均净收入11.3万元。水稻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
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模式。
生猪生产、水产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已经超过80%。
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从粮食良种繁育供应基地、全区统一供应、农资超市、农机培训指导、农业金融和气象服务、全区粮食作物的耕作、种植、收割综合机械化已经超过90%,其中耕作和收割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机械化烘干占总产量的80%以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从2010年起,松江从房地产纯收益中提取20%作为城乡统筹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纯农业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有三种家庭农场模式:种养结合型60户、户均16万元、机养结合型175户、户均15万元、其余为纯粮食生产型。
(二)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可持续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得到快速推进,一是加强农田林网、生态公益林、河道、村庄绿化建设,二是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三是实现了100%的秫秸还田禁止焚烧,四是规模化养猪与家庭农场的结合,既综合利用有机肥又减少了化肥使用30%以上。
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专业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从2008年的户均种粮净收入7.45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11.3万元,增长了51.7%,种粮养猪结合型的农户净收入19.9万元,机农一体型的农户净收入14.6万元。目前全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超过3800人。
松江家庭农场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农民增加收入,保护了耕地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得到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2012年2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批示“松江的实践和经验值得重视”;
2013年家庭农场写入了中央1号文件,全国各地到松江学习家庭农场发展经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持续关注报道松江家庭农场。
八、松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领先全国。
(一)改革成果。
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已经审议《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改革。
如何改革、怎么样做,只见雷声,不见下雨;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全国仅有2.32个村开展了集体资产权产制度改革,占全国总村庄数的3.8%,镇一级尚未见报道。
自2008年以来,松江坚持“点上试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的步骤,至2013年12月30日松江区最后一家镇级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挂牌成立,全区14个涉农街镇全面完成改革,成立了14家镇级联合社,107家村级合作社,明晰农村集体资产达到328.2亿元,其中净资产123.1亿元,全区共有社员570141人,持有总份额3050.49万份。人均53.5份,每份额年终分红几元、几十元不等。
(二)改革评价。
评价:周其仁教授:全国范围内,镇级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尚未起步,而松江从镇到村队,把1956年以来的资产权属全部追根溯源,评估确权,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财新-新世纪周刊》2014年第39期封面报道,将资产权属彻底追根溯源,厘清镇、村、队三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评估确权,股份固化,在全国绝无仅有。
(三)如何改革。
一是明确资产权属关系,规定社员资格条件,为产权主体明晰化奠定基础。从1956年农村合作社(村集体)成立到基准日(2010年12月31日,或者成建制撤村撤队、或者实现“镇保”日),全面摸清家底,确定社员资格条件主体。
二是按照土地、农龄比例加权,合理设置份额,为资产收益分配提供依据。土地与农龄按照6:4组成,土地以1984年核定的纳税耕地面积为基数,以队为基础,按人均土地面积测算土地份额,农龄为一年一个份额,自1956年起到基准日。
三是资产经营由街镇一级统筹,主要经营不动产,为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保障。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队、村、镇三级资产统一为镇级经济联合社统一管理;第二种原队、村、镇三级资产为镇级经济联合社和村级经济合作社两级所有,由镇级统一管理。
四是建立“三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为资产规范管理提供支撑保障。
松江区的集体资产从“人人所有、却人人无份”到现在的社员“人人都有固定的份额、年年都有不断增长的分红(现金)”。
九、松江的“四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和外来农民工)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一)松江的三农问题已经初步解决。
第一,农民的非农就业已经基本解决,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10万户籍农民只有4000人从事纯农业生产。
第二,这14年里,农民的生活居住已经向城镇集中,全区6个街道11个镇,11个镇已经全面开展了农民向城镇的集中,在镇区建农民中心村、农民动迁安置房,以土地整合整治、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建设农民居住生活区,靠近市区的发达的4个镇已经没有了村委会、只有居委会;其他7个镇也有超过50%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居住,户籍农民的10万人只有一半约5万人住在原来的农村。
第三,农民的社会保障已经全部解决,2000年以来的35万农民,2000年以后出生的全部自动成为非农,35万人中有农保的10万人,退休金按照每月1000元左右领取,20万人有镇保,每月退休金按照2000元左右领取,5万人左右是城保,与城市退休职工一致。这35万人同时还要每年领取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者联合社的数千元股金。
(二)松江的外来农民工已经融入松江。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所致力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大城市而言,还有大量的从外地、外省市而来的务工农民的工作就业、居住生活和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大城市所特有的“四农问题”。松江在2001年新城建设和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就一直重视和关注“四农问题”的有序安排和妥善解决。
2000年五普人口普查,松江常住人口64万人,户籍人口50万人,农民35万人,城镇非农人口15万人;2014年末,松江常住人口180万人,实有人口203万人,其中上海户籍人口60万(松江户籍50万),户籍农民只有不足10万。
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松江有130万人属于外来人口,本地人与外来人比例是1:2.6,除了10万大学生、教职工以及10万外来人才外,85%都是外来农民工,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松江,就业、子女入学、购房或者租房居住。
(三)松江的外来农民工的就业、居住、子女入学和保障。
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按照上海市统一的“两个合法稳定”的标准:即合法稳定的就业,合法稳定的居住,在缴纳1年以上综合保险以后,子女可以就近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读书,民办的小学初中,主要经费也是来自于市政府,按照每生每年5000元补贴,松江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外省市学生已经大大超过本地户籍学生。为了稳定外来务工人员,全区各个街道镇政府都相应建设了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中心,相对统一管理,大型企业自建员工宿舍,有若干个员工超过万人或者5—6万人的企业,基本上全部自己解决,政府以工业土地价格出让。早期进入松江的务工人员,经济条件好的,都已经自购住房,自2013年史上最严住房限购令开始,已婚的外来务工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自购一套住房。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主任很详细的介绍,上海松江区是一个先进的典型,有时间建议大家去松江看看。
今天最后一个报告,也是来自于台湾的,是奥雅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廖仲仁先生。廖仲仁先生所在的奥雅集团,也是一家致力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服务商和文创产业的品牌运营商。他的报告也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台湾农业转型的问题。刚才王主任介绍上海,包括松江区还有农业,当然农业一千多个农场,只有3800个从业人员。台湾的农业因为它发展的更早,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寥仲仁先生给大家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