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 15:30:49来源:中房网
前不久,一则“91幢楼长太像,法国小伙半夜迷路急哭”的新闻上了各大网站的头版。法国小伙刚来南京第一天就哭了,倒不是被谁欺负,而是他租住的小区91栋楼房长得都太像,而他又记不得自家的楼房号,在小区转了一圈又一圈,也没找到家,急哭了。
“有住区无城区”——成为当前国内风风火火造城运动之下,新城风貌出现严重同质化的典型写照。
在快速建设的理念下,许多新城率先超市化开发出大规模的住宅片区。住宅片区内,一样的建筑色彩、一样的建筑形式、一样的窗户阳台、一样的社区街道……漫步其中,难免出现如法国小伙一样“不知身在何处、找不到家”的迷茫与愤怒。
新城之所以要“快”,意在与老城抢人,但并非追求速度抛弃质量,追求规模化的建设速度,牺牲传播城市风格的形象魅力。多样而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是新城发展前期一个重要的“形象磁极”和驱动力。
一、“新城”区别于“住区”,建筑风格需要相对多样化
1、一眼望去,新城是“城”而不是“住区”,在于建筑形式多样化。
新城形成人们心中的向往度,不是依靠一栋栋价格低廉的房屋建筑,而是凭借打造出承载超越老城生活、展现多元文化的空间场所。楼群错落有致、立面多姿多彩、标定多种生活功能空间,展现出老城一般的有机生长的多样性。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东部的阿尔梅勒新城,尽管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因为多样魅力的建筑而被誉为“建筑试验田”,成为世界游客慕名而至、当地新住民引以为豪的地方。为构建新城的吸引力,阿尔梅勒新城采用更具创意的现代风格建筑,并与河流、绿地结合,勾勒出新城图案化的整体形象,并展现出国际化大都市的格调,与阿姆斯特丹的古典雅致形成强烈对比。
荷兰Almere新城
但是,如果新城的建筑群落风格单一,形象均质,那就不幸地沦为北京的回龙观和天通苑,落入“大型居住区”的魔咒。回龙观和天通苑都是“速生城市”变身为“大型住区”的典型代表。回龙观谱写了10年内完成400万平方米建设的传奇,但在形象上却广受诟病:行列式布局,一排排、一栋栋建筑相似,街道标识性差,市民容易迷路,更难形成归属感。刚搬到回龙观的住民普遍存在“开车很容易迷路,不知到了哪里,晚上更需要GPS导航。”的问题。
北京回龙观全景
2、利用同分异构实现新城风貌的整体变化、细部统一。
柯布西耶说过:“一个有活力的城市,一定是整体求变化,细部求统一的城市”。在新城整体多样化的形象下,其秩序感是通过建筑细节来传达,形成差异与相似的完美协调。
同分异构,源于化学用语,原义是指同样的原子和化学键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多样的化学物质。在建筑中,同分异构可衍生为设计元素的重复使用和差异组合,形成连续的、却又不断变化的形象立面。比如在荷兰鹿特丹郊区的低密度住宅区,建筑师是通过规划布局、建筑形体和立面变化实现建筑群体的多样性;通过坡屋顶、几何型构件、材质和色彩的重复使用,实现区域的整体性。
又如在日本的豪斯登堡,为了满足居住、商业、酒店等多样化功能,实现了荷兰建筑风格系统的演绎和集成。居住区内,是典型的多层建筑,立面是统一的双折线屋顶、侧墙沿街面开数扇老虎窗。而在商业区,又是另外一副场景,在步行街两侧连续的界面上,建筑立面构图的变化、坡屋顶造型的变化、山墙正面出现、红白色彩交替出现等,这些变化更加丰富且有规律。但整个区域采用统一的材质,暖红色和白色的主色调,构成整体区域的统一。
日本福冈豪斯豪斯登堡
3、最直接、便宜的途径,是利用城市色卡实现新城建筑多样化。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由于城市色彩的设计会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本地文化融合,因此每座城市都有代言自己特色和品位的城市色彩,如同奶酪色代表巴黎,橙黄色代表罗马。美国城市规划专家伊里尔•沙里宁有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城市色卡”既规定了城市色彩的多样性,又规定了城市的基本色板,使其在差异的同时保持协调。新城在整体规划之后、单体设计之前,应设计专属的“城市色卡”,以使得新城的建筑群落既富有变化,又易于识别。
比如在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无论是住宅还是办公建筑,还是地面铺装,整个区域的色彩设计是以赭红为主调,辅以色相或明度上接近的棕色、浅灰等颜色。
二、快速树立城市感,新城建筑群的立面需要公建化处理
为了快速树立城市感,彰显新城的信心与动力,新城必须在面向老城的界面或重要交通节点处建高楼,而且是公建化的高楼。
新城在建设之初存在区位偏远、配套不足、产业初级等现实劣势,一开始发展办公是很困难的,因此更适合优先发展居住。但为了摆脱“居住区”形象而树立都市感,住宅的立面需要公建化处理,打造高端商务形象。犹如日本福冈的爱蓝岛新城,在面向福冈一面打造了地标tower sky club,是由三栋高约145米的住宅楼联合而成的高塔建筑。整个建筑采用现代风格,立面上大面积使用玻璃,形成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效果,成为新城的精神地标。
借鉴温哥华主义理念,通过公建化的建筑实现形象品质提升。
作为北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温哥华的规划设计用高层建筑良好地处理了高密度下的人居环境。“温哥华主义”(Vancouverism)是由加拿大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谭秉荣倡导的设计理念,其要旨在于住宅立面采用公建化的处理方式,营造城市的都市形象和氛围。通过玻璃元素在现代建筑表达上的大量使用,令普通的高层住宅楼充满时尚、年轻、活力,让一个可能会低端化的高密度居住区呈现出商务区的高档气质。
无论是在城市中心的耶鲁镇,还是在新城列治文市,社区的居住建筑都在贯彻温哥华主义,实现公建化的效果,传达城市年轻而时尚的都市氛围。
温哥华主义倡导的住宅公建化
在国内,建筑立面的公建化不仅能匹配新城形象品质提升的要求,而且能契合市场需求。以前来新城买房的人或多或少有种自卑感,因为房屋便宜、价值感低。而玻璃材质外立面不仅传达出品质感,而且让楼盘具有高度识别感,为业主带来“面子感”。
三、保障新城建筑风格多样化的顺利实施,政府应该成为主导者和资源整合者。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应该通过制度约束、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等,强势带动城市建筑设计的创新化、领先性,保障新城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1、立法
在丹麦和荷兰,政府是通过立法推动新城建筑多样化的实施。
在哥本哈根《2011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开发多样性的城市空间,请人留下来,创造城市活力”,因此在未来城市——Ørestad新城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立法,赋予建筑设计艺术化的自由,建筑不仅充满创意而且富有艺术气息,比如8号住宅、山住宅等。多样化、创新的建筑,不仅塑造了新城的活力,而且成为Ørestad著名的旅游景点,提升了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规划控制
新城建筑的多样化,也可以在制定区域总体规划之时就加以控制。比如美国尔湾、哥伦比亚新城均采用差异化组团规划,通过组团的差异约束建筑风格的差异。
美国的尔湾,是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MPC社区。社区以村落(village)为单位,组团推进。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不同村落的差异性。尔湾开发公司的副主席,Ray Waston指出:“尔湾就像一条宝石项链,每个社区都是项链上的一颗宝石,所以你就可以发现每块宝石之间的不同,而非像一串珍珠项链看起来都一样。但是,当这些宝石被尔湾穿起来,就成了一条项链。”组团内部风格多元,从特色植被、环境塑造到建筑外观都特意地保持差异。
3、举办设计竞赛和建筑博览会,是政府普遍采用、调用社会资源的有效方式
在新加坡的榜鹅新城、韩国的广桥新城,政府采用资助的形式鼓励高水平的设计开发方案。设计竞赛有助于促进关于建筑的讨论,通过竞赛的方式,在技术上实现更好的多样性与创新性的城市形象。竞赛获奖也使实施项目获得额外价值,可能对于其他的潜在开发者是一种激励。
与设计竞赛一样,博览会也是通过对优秀设计大师或设计公司的整合,从而产生出更加优秀的新城或住宅方案。这两者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优秀的方案一定会促使得新城、住宅更加的魅力化与多样化。例如,瑞典马尔默举办的欧洲住宅博览会,聚集了欧洲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的作品集锦。包括: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斯德哥尔摩的拉尔夫•厄斯金和约翰•尼雷,马尔默的贝迪•奥斯特罗姆,丹麦的一些年轻建筑师等。在此次住宅展览会上,由美国摩尔鲁伯•于德尔建筑事务所和马尔默当地的设计公司SWECO FFNS Arkitekter AV合作完成的“探戈”(Tango)住宅项目大获成功,当年即荣获瑞典最佳住宅项目以及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瑞典马尔默新城Tango住宅
4、强调建筑师在新城规划的地位和职责
在日本幕张滨城的建设中,为营造多样化的城市空间,首次尝试总建筑师制。通过建筑师协调制,搭建政府与开发商的交流平台,确保新城建设过程中建筑是多样化的。
日本的总建筑师制是指,邀请一些较知名的建筑师担任协调建筑师,成立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成员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已制定好的城市设计导则,对各个单体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解释和引导,以在发挥各责任建筑师个性的同时,取得全局的统一和协调。在横滨幕张新城的建设中,为营造多样化的空间,每个街区切分出不同建筑单元,由多个开发单位建设,同时每个建设单位配置有一个设计师,共同完成街区风貌的设计。
构建新城的形象磁极、实现城市功能复合或满足市场多元需求,无论从哪个方面出发,为了营造新城的活力氛围,必然需要建筑风格的多样化设计。多样化的建筑,在为市民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为城市搭建了一个超级大舞台,让市民参与其中,并留下生活记忆、拥有自豪感的同时,形成归属感。
作者:谭红艳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www.rl-consult.com
选自《技术要点》44期《新城动力》
技术要点法律声明:
文章版权归华高莱斯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本公司允许,不得擅自进行转载或作其他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