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8 15:37:11来源:中房网
如今的中国,绝大多数小城镇都面临这样的命运:小城镇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就业机会和生活品质都更好的大城市;年轻人纷纷到收入更高的大城市务工,即使是失地农民,也选择到大城市里去卖力气……在人们心中,小城镇似乎没有任何吸引力,也不可能成为理想的安家立业之处。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小城镇的确存在诸多问题——缺少大型企业的入驻所以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教育、医疗水平低下满足不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城镇面貌普遍较差,使人们无法对家乡产生自豪感……但是,有另外一种小城镇,它们拥有美丽的景色、古朴的建筑、闲逸的生活、淳朴的民风、清新的空气……这就是旅游型小城镇。从小镇旅游兴起的时刻开始,这些对旅游小镇美好一面的描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扩散,最终形成了旅游小镇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旅游型小城镇是美好的。
旅游助推城镇化的发展
旅游可以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让小城镇变得更好。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与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首先,旅游能够产生直接消费,形成“出游型消费经济”,对所在地的经济、税收做出贡献。同时,旅游所能涉及到的就业层次多、面广,对小城镇的就业能形成很大的带动作用。其次,旅游产业链长而复合,对相关行业都能够形成助推。根据联合国统计署的统计:旅游拉动的相关行业达110个,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客运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产业的贡献率达50%,对餐饮业和商业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再者,旅游发展涉及到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建设等城镇化建设内容,因此,发展旅游能够加快城镇化的推进。例如:在核心景区周边进行休闲商业、娱乐项目的开发,既是对旅游的补充,又能作为城镇的休闲配套;再如:为了发展旅游而进行的道路工程或市政工程建设,也是城镇交通和市政建设的组成部分等等。
如此看来,旅游小城镇不仅仅是游客想象中的“很美”,而且从理论上也有获得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先天优势并不必然会带来后天的成功。比如位于海南保亭县三道湾镇的什进村,虽然紧邻著名的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却常年成为海南省委组织部的重点扶贫对象;再如凤凰古城因为“门票新政”引发古城商户歇业抗议引发冲突……什进村和凤凰的情况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小城镇最常遇到的发展问题。
如果把小城镇和旅游吸引物比作容器和磁极,那么根据磁极和容器的不同空间关系,旅游小城镇又分为两种。当磁极与容器分离,即景区与小城镇生活区分离,小城镇生活区主要承担景区的集散接待功能,我们称这类旅游小城镇为旅游服务型小城镇,例如黄山的汤口镇、九寨沟的漳扎镇。当磁极与容器重合,即小城镇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我们称这类旅游小城镇为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周庄古镇,丽江大研镇就属于资源型小城镇。这两种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所不同,其解决之道也大相径庭。
旅游服务型小镇之两层皮问题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什进村的情况,旅游服务型小镇最大的问题是旅游与城镇发展的两层皮问题。也就是说,旅游产业与城镇没能产生良好的互动,旅游业的繁荣没能有效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甚至出现城镇与旅游发展的严重脱节。这类小城镇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景区一片繁荣、红红火火,小镇一片破落、冷冷清清。游客来到这里的目的很明确,所以来这里的人匆匆登上直达景区的大巴,游览完毕后也匆匆离去。游客与小镇居民各自过着毫不相干的生活。旅游与小镇发展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没有产生交集。这种平行化的发展方式无论对于景区还是城镇都极为不利。对于城镇居民,没有旅游产业链的深入就意味着旅游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对于旅游,没有小城镇作为发展的腹地,景区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扩张、升级。这种自顾自的发展模式也会引发一些社会的不和谐。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让小城镇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互相促进呢?
旅游发展的规律在于:以景点吸引人群,以人群拉动消费。依靠大景区的旅游服务型小镇,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景区吸引的大量客群。而破解旅游和城镇化发展的两层皮问题的思路就在于如何让涌入大景区的客源在小镇范围内进行深度消费,让游客在小镇留得更久。
对于旅游服务型小镇,推荐采用“大区小镇”的发展模式。“大区小镇”是春光地产提出的一种创新旅游模式,即在大景区的开发中将周边的小镇纳入其中,形成大景区和风情小镇融合发展的格局。这种模式将“大区”和“小镇”一并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以“大区”带动附近的小城镇建设,使居住型、行政型的小镇成为“经营型”的旅游风情小镇,两者互动、互补打造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
大区小镇模式——旅游服务型小镇的解决之道
空间上:构建从景区到小镇的连续性景观体系
旅游服务型小镇首先要在空间上建立起从景区到小镇的连续性空间体系。景区、小镇及其连接通道是构建整个旅游景观体系的三大部分,应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从景区到小镇的连接通道往往容易被忽略,以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为例,从资源本身和旅游空间组织来说可谓强强联合,特点突出。然而,统筹考量的欠缺,致使二者之间十多公里的雪山大道两旁,被不甚雅观、不合调性的建筑所充斥,严重影响了游客体验。而精心设计的连接通道则能够彰显旅游区的整体品质,提升游客对景区的好感,也增加游客对小镇的向往度。景区到小镇之间的连接通道可以利用小镇外围空间,打造一片景观农田或一条鲜花大道,让游客在轻松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小镇。
小镇自身的景观独特性在于区别于城市形态的小镇整体风貌,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本土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小镇整体风貌的打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自然格局、建筑形态、空间节点。自然格局主要是基于小镇的环境底板或者有利资源,形成小镇整体形象的空间骨架或主题特色。在沈阳市辽中县老观坨乡的城镇景观风貌规划中,基于老关坨乡碧水环流、水塘众多的自然底板, 确定了“辽中水乡”的规划主题,形成以水为主线的空间结构。小镇建筑形态要深挖本地文化特色,以凸显当地乡土建筑、传统民居为主,通过统一规划形成符合小镇形象的空间肌理。例如,依托渝东南石柱山土家族自治县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黄水镇,通过在规划建设中对当地土家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的汲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小城镇风貌。同样是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化空间节点的设置也是展现小镇风貌的一个方面,例如广场、戏台、桥等既是具有代表性的小镇空间元素,也是小镇生活场景的最佳展示地。
功能上:强化与景区功能互补
小镇在功能方面不仅仅要加强餐饮、娱乐、购物、住宿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而且要依托本地文化特色以及资源优势打造区别于大景区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果景区以观光为主,那么小镇就重点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等等。比如,浙江安吉县章村镇,其旅游资源主要以“山、水、竹、乡”自然景观为主,所以小镇以“山”开发高山湖泊度假中心、滑雪场、山地运动公园,以“水”开发水上休闲运动公园、滨水商业空间,以“竹”开发主题竹乐园,以“乡”开发主题农场、度假社区。这样,以资源为依托,为小镇在大景区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上:以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考虑旅游对相关产业的融合带动作用。可以采用“旅游+农业”、“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由政府主导、企业牵头联合农民、村集体合作开发,通过让农民参与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前文所述的海南什进村,整体采用了大区小镇的模式,依托当地黎族文化特色,成功由依靠传统农业村转变为乡村文化旅游区。转型成功后的什进村,不仅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从原本低矮破旧的茅草屋搬进崭新、明亮、具有黎族船型屋特色的别墅,居民收入渠道也得到拓宽——从原来只能依靠农业,到现在可以通过经营客栈、售卖当地手工艺品等多种途径获利。
资源型旅游小镇之冲突问题
对于资源型旅游小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小镇本身独具地方特色的村镇风貌和人文风情。这类小镇的旅游和城镇发展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较为明显。旅游发展对本地生活的影响表现在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诸多方面。
问题1:旅游对本地生活的负面影响
旅游旺季的流动人口激增能够为本地居民及其生活带来安全隐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种种问题。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在于旅游和居民生活两大功能区在空间上重合,使原本的生活型小镇因为空间超载而引发冲突。对于这类问题,首先可以尝试通过对小镇进行空间再生产,通过两大功能区在空间上的适度分离解决冲突问题。
解决途径之一——空间整合
对于拓展空间有限的资源型旅游小镇,可以在空间布局上将本地居民居住区与主要游览区分开布置,选择两类人群能够共享的功能区块作为缓冲空间。例如,国内著名的海岛旅游目的地鼓浪屿,其旅游吸引力在于“海上花园”的风景魅力以及高端经典的文化氛围。然而有限的建设空间和逐渐增加的旅游人口却使原本的居住舒适度降低,长期以来的低层次的旅游开发建设与居住环境穿插交错,破坏了岛屿的街道形象,也使旅游活动对本地生活造成严重干扰。针对这一问题,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中提出,整体上采用圈层式的布局模式,游览空间、居住空间置于不同圈层,以本地居民和游客可以共享的商业功能圈作为缓冲层置于中圈,以缓解旅游与本地生活之间的冲突。
解决途径之二——空间扩容
对于以历史文化遗存为资源的旅游小城镇来说,另一种常见做法是进行空间扩容,在古镇区以外建立新区或新镇,解决本地居民的居住问题,对古镇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功能重置,例如将传统民居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整修改造,改造后的民居在功能上可以是客栈或是餐饮店、会馆。或者紧邻古镇区复制出一片古镇街区,在功能上可以做风情商业 。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居民与游客的冲突,也增加了小镇旅游承载力。上海朱家角古镇的开发就采用了空间扩容模式。它在原有的包含古镇区的老镇以外建立了一个新镇,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了“古镇+老镇+新镇”的格局。古镇完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老镇充分体现古镇区和老镇区的协调过渡;新镇实施组团式开发,建造既具江南水乡传统风貌,又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特色住宅。这一做法让朱家角在江南众多的水乡中脱颖而出,成为古镇开发的典范。
问题2: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
资源型旅游小城镇一般以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或历史传统文化特色为其核心旅游吸引力,因此在开发中,通常会遇到旅游城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问题。要避免城镇化对本地文化保护带来的威胁,首先要建立起文化保护的有效机制。
解决途径: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
对物质文化载体的保护应该依靠法律力量,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则需要依靠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强调社区主导、全民参与。例如贵州雷山县的郎德上寨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注重对当地苗族村寨文化的保护,除了依靠文化保护法对已纳入保护范围的古建筑群进行刚性保护,还建立了村委会和旅游小组的两级管理机构以及工分制。工分制,是一种对参与迎宾和歌舞表演的本寨村民按照角色和贡献差异发放面值不同的工分牌的做法。月末当月旅游收入的75%按照工分的额度比例结算给每户家庭,25%留作公用。工分制的重要作用在于提供了一种管理和利益协调机制,从而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引发了全民参与的村寨文化保护与继承行动。另外,郎德上寨还按照当地习俗建立苗族习惯法,对触犯行为按照习惯法进行惩罚。在这样一套包含国家法律层面以及村民自发保护的完整文化保护机制下,不仅使郎德上寨的民族村寨文化得以真实、完整、原生地被保留,而且使当地的民族村寨旅游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问题3:过度商业化
未经开发与管理、或处于开发初期的资源型小城镇,由本地居民自行经营的旅游商业,由于缺乏经营经验和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很容易让小镇出现过度商业化以及物业类型单一、旅游档次低的问题。而如果由专门机构或企业统一对小镇进行运营管理,就无法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由此引发冲突,也会让小镇失去“生活着的小镇”的韵味。
解决途径: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居民参与的合作经营模式
这类问题可以从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层面寻求解决途径。例如,乌镇就采用居民、企业合作经营模式。本地居民或“以房入股”、或“以劳入股”,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主体。他们白天在古镇里的自家宅院中,为民宿住宿者做早饭和打扫房间,并可以在自身宅院经营餐饮;晚上则回到古镇以外的小区内居住,古镇里的宅院作为特色民宿对外经营。这种模式一方面让原住民参与到旅游的开发之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特色民宿的方式,包括由本地人提供服务的旅游方式,大大延长了消费者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加深了消费深度,避免了门票观光带来的收入偏少、对古镇带来破坏等问题。
总结
旅游的确是建设特色化小城镇的一条重要出路。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立足于小城镇本身的旅游资源特征,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旅游小城镇的明天才会更好。
作者:曲笛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www.rl-consult.com
技术要点法律声明:
文章版权归华高莱斯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本公司允许,不得擅自进行转载或作其他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