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 19:58:06来源:中房网
一、在都市里回忆乡村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嫩芽初上落叶松,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别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传来阵阵儿歌声,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北国之春》创作于1977年,是一首典型的乡愁歌曲。歌曲一经面世,迅速风靡日本。千昌夫首唱之后,无数歌手不断翻唱,也是华人社会流传最广的日本民谣之一。很多中国人以为这是一首北海道民歌,事实上这首歌曲的创作者是生活在东京的外乡人。
井出博正在创作歌词时,脑海中涌现的正是他儿时度过的乡村生活:八岳山上吹下来的北风突然变成南风后,神社里的白玉兰就绽放了大朵的鲜花,白桦林里的水车小屋和圆木制成的小桥浮现在晨雾中……这一切全都自然地变成了井出笔下的歌词。
歌曲表现的是歌者千昌夫的家乡——北方的岩手县。词作者井出博正则来自长野县。写完歌词后,井出跑到同样也住在东京的作曲家远藤实(他的故乡是北方的新潟)的家里。远藤在走廊里站着读完歌词,对他说:“你就喝一会儿威士忌等着吧。”说完,远藤拿着歌词上了楼。才过了5分钟,远藤就走下楼来,对他说:“曲子创作完了!”后来,远藤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源流》一书中,对这5分钟是这么描述的:“我的脑中鲜明地浮现出故乡新潟的春天景色”,儿时家里贫穷,深夜的雪花会吹进屋里,落在枕边,冷得他直哭。所以迎来春暖花开碧空万里的那种高兴心情也就格外的强烈。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所以曲子一气呵成。
快速城镇化造就的离乡人
1945年日本战败时城镇化率只有28%,而到了1965年就已经达到68%。这是乡愁作品背后深刻的城市化背景:当时日本有很多为了求学或谋生而离开北方乡村的年轻人。进入1970年代,日本城镇化进程开始放缓,却也给了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北国之春》出现时,日本经济还在持续增长,但城镇化已大部分完成。生活东京的很多异乡人,都来自日本东北乡村,他们从这首歌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听到了自己想说而没有说出的心声。到1979年,唱片卖出去500万张,成了日本全国的国民歌,因为它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最深、最柔软的部分。
俄国普通工人家庭在乡村别墅度假
中国的城镇化率1990年是26.41%,2012年猛增到52.57%,今日仍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基数异常庞大,中国的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400万人进离乡进城。已经生活在城市里的中青年,至少一半是异乡人。
我自己也是从乡村走进城市,童年的乡村生活已经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虽然在北京这座都市中生活已久,但仍时常想起故乡的风景,想起家乡活泼的渠水、一望无际的稻田和黄昏中稻田上飞舞的红蜻蜓。
费孝通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但这个“乡土中国”正在飞快的向现代化中国嬗变。快速城镇化创造了我们这群异乡人。城市化完成之后,我们只能在都市中回忆故乡。
到哪里安放我们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