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4-05-28 19:58:06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五、重塑乡村美学和人际关系

  对于都市乡村地区来说,政府也好、开发企业也好,我们又该怎么营造,让我们的乡村满足都市人的乡愁梦?

  乡愁看似飘渺,但其实又很简单,核心是故乡风景和故乡生活。如果分解开来,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方面:前者是一种乡村美学,后者是一种人际关系。

庭院里的植物
庭院里的植物

  乡村美学:朴实无华的乡村风景

  与城市景观的工笔细描不同,我们对乡村风景的记忆,是留白与一些经典风物。丰子恺的漫画,最能体现这种乡村美学的精髓:寥寥几笔,韵味已出。辛弃疾词中如此白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与城市局促的空间相比,乡村风景是开阔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大环境之美。如《北国之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描述都是这种。

  故乡有时候就是一条小河,就像朱逢博的《那就是我》里唱的:“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点睛的风物可能就是让孩子欣喜的燕子窝,“重提到家中檐前旧燕”(《榕树下之故乡的雨》);抑或是“小路上赶集的牛车”(《那就是我》)。

  因此故乡风景的营造,是一种不同于城市园林的景观美学,更不同于传统房地产售楼处的精致园景表达。

  故乡感的美学,还是一种真自然的美学。修葺过于整洁的城市公园,也是人们体验自然的好去处。但不是乡愁的寄托。乡愁对乡村风景的回忆,存在于真自然之中。那里有野草、有湿地,有不整齐的树丛,有“上有黄鹂深树鸣”,也许还有一条欢腾的小狗。

  乡村美学:庭院里的植物

  我们对家的回忆,在小的方面,则常常寄托在家园中的某一植物上。

  王维诗中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林觉民《与妻书》里追忆说:“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窗前的一树梅影,寄托了对故乡和亲人无限思念。

庭院里的植物
庭院里的植物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的结尾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短短的一句话,让读者潸然泪下。老舍在北京的故居,叫丹柿小院,柿子树成为老舍对这个小家园的情感寄托。

  无论是“疏梅筛月影”,还是“闲着中庭栀子花”,这一方庭院里的自然风景,在城市中都难以实现的。而在乡村的美学设计中,则可以大放异彩。

  乡村生活:跨代际的家庭生活

  《北国之春》中,从第一段的“妈妈犹在寄来包裹”,到最后一段“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都是充满温情的跨代际家庭生活。歌词的背后是真实的生活经历。

  井出在创作歌词涌上心头的,是在东京读大学时,看到同学们的宿舍里,他们的母亲寄来的乡下特产。井出的父亲去世早,他是靠在大阪工作的哥哥寄来的生活费度过大学生活的,于是情不自禁地想象,如果父亲还活着,大概一定会和哥哥一起围坐在火炉前默默对饮。对家乡和亲人的万千思念极其自然地化成了歌词。

  《新周刊》的《故乡》主题文章认为,“故乡意味着家,而中国式家庭的要义则在于大家族共居,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最具有幸福感的中国家庭模式。”

  但都市家庭的小型化是突出特征。而且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亲缘关系越来越简单。如果不是上一代人在维系,故乡、家族的概念将日渐虚无。

  我们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总是与父母、兄长、小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父兄,将故乡生活的记忆传递给我们。我们的子女,我们则想让他们将家族观念传承下去。圆故乡梦,一定是圆一个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族梦。

  我们担心父母象刘邦父亲一样不习惯城市生活;我们希望孩子能在乡间奔跑,也经历和我们一样的童年。这一梦想只能在都市区的乡村才能实现。

丰子恺漫画 肯与邻翁相对饮
丰子恺漫画 肯与邻翁相对饮

  乡村生活:“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如果我们把乡村梦放大开去,我们还有更多的奢望:亲切的邻里关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有这么一句旁白:“这些离天最近的劳作者,恐怕很难想象,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人们怎样来感知自然的气息。”片中北京市民张贵春家的“空中菜园”引发网友热议,许多人表示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片中展现的重点并不是产了几斤菜,而是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一种令人艳羡不已的生活方式:都市中居然如此浓绿鲜活的瓜棚豆架的田园环境,还有悠然的邻里生活——邻居们过来和张师傅一起动手制作食物(包饺子)。

  这种生活,让节目制作者赞叹,也让我们这些观者羡慕不已。我们谁不渴望真自然中的邻里生活。但在都市丛林中,这种梦想显得多么不切实际!

英国科茨沃尔德地区的水上伯顿Bourton on the water
英国科茨沃尔德地区的水上伯顿Bourton on the water

  但在乡村,我们能否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人际氛围,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无论是城、是乡,都能放下戒备,更自在的交往?我们每次回到乡村,也是一次大人遇上朋友、孩子找到玩伴的旅程。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