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5 17:37:10来源:中房网
“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由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与“共享社区发展中心”合作创建。这里既是可持续生活的科普教育场所,也是环保设施的实验与测试空间。项目组利用六个6m的集装箱模块房,在北京顺义郊区构建出布局合理、空间错落有致的模块化住宅,将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理念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带动更多人关注、理解并参与到可持续生活的实践中。该项目尝试从集装箱房屋建造、清洁能源利用、生活垃圾处理、中水设施与沼气系统应用、有机种植等环节入手,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探索将实验成果拓展到新型共享社区的构建中。
项目名称 “生菜屋”可持续生活方式实验室
业主 牛健
地点 北京顺义
竣工时间 2014年7月
建筑面积 88.5m2
集装箱模块数量 6个
可持续设计团队 刘新、胡也畅、陈蔚然、苏羽融、徐浙桐、杨旭、尤婉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建筑设计团队 贺鼎、王蔚、孔令晨、李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摄影 黎敏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现有的土地政策和普遍的房地产开发的模式下,居住者被排除在了住宅的设计、建造过程之外。而现有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概念,又将其技术系统完全独立于居住者的使用过程,无法实现居住者作为居住主体的参与性。针对这一普遍现状,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与“共享社区发展中心”合作创建“可持续生活实验室”,通过这个项目,他们对“住”、“宅”和可持续设计给出了另一种设想。生菜,象征着农耕生活和农业系统,将项目昵称为“生菜屋”表达了主创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现代生活使住宅变成了挂着昂贵价签的消费品,而“可持续生活实验室”尝试使人重新思考住宅、自然和居住者的关系。
人的主体性能否在住宅中被重新表达?居住者能否作为主体,重新成为“宅”的构想者并参与到“住”的过程当中?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否应当取代单纯的生态技术,而成为下一代可持续住宅设计的核心?这样的理想在这一案例中是如何实现的,又能否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的主要发起者。
一、项目背景和观念
贺鼎:“可持续生活实验室”是一个临时住宅,更是一种事件性的实
验,发起的具体背景是怎样的?项目针对怎样的现实问题,寄托了怎样的诉求呢?
牛健:“可持续生活实验室”针对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和地球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尝试在都市社区中创造全新的主流生活方式,我们期待它可以大规模复制,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讲,这个实验室只是共享社区计划的一期项目,一个单户实验,主要做农耕生态系统与建筑的融合,通过设计人员对项目的整体测试和跟进,为二期10户的小社区实验做准备。
我们期待这个项目完成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重构。现代建筑排除具体人群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主体性,先建宅后住人的开发方式,一群不认识的人,突然集中于一处集合建筑中,造成一系列人类恶果。原子化的人,人极难交往,违背人交往与协作的要求。每戶入一宅,为满足生活的需要,使用大量技术系统与功能空间,在一宅中堆积了大量的物,消耗大量的能源。人的有机代谢不能在本社区循环,城市的单向排放,造成城市水与有机质从资源转为水、垃圾困境。人的所有需求只能通过货币唯一媒介交换,冰冷了人际关系,排挤了闲置资源加入交换的几率,直接交换的效率,大幅推高全社会的总物耗,封闭了人际交际的通道。人际缺少直接的物、事、情的交流,失去了公共空间与叙事的日常训练,造成社区、城市、国家与国际事务的公共治理困境。建筑仅宅不住,不紧密融入生活,不与住者深度互动,就找不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和地球有限承载的答案。
贺鼎:“可持续生活实验室”与一般的传统建筑有什么区别?通过这个项目,您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回应怎样的社会问题?
王蔚:“可持续生活实验室”考虑了大概五轮方案,主要围绕建设周期、使用功能、建筑材料可持续性等问题展开设计研究。场地的选择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土地性质非常制约这样一个项目,所以它必须满足建造时间短、可以回收、使用功能便捷,有这几项的限定,我们最终考虑采用二手集装箱和集装箱模块房进行设计和建造。两者之间有一定区别:二手集装箱一个是回收的空间容器,需要后期改造才能使用,而集装箱模块房是在集装箱自身的特性上提取的工厂预制化和标准化的空间容器。无论是集装箱模块房还是二手集装箱项目,在国内外人居环境中的发展趋势都比较快。
虽然都是以工业化产物的身份来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却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和自发性。随着英国都市空间规划组织的ContainerCity 项目自2001年成立以来,组织策划了逾20个规模不等的集装箱建筑项目,小至利用几个集装箱,大到利用数十个集装箱,大多以公益性项目为主。如社区服务中心、学校、服务站等都取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同。
我们所设计的项目最终也是采用这个策略或者这种建设模式,但是这个项目与其他的国内集装箱房项目不同在于,还有一部分需要业主自发性地来完成,如内容功能布局、能耗体系、绿色种植等配套设备,其最主要是业主完成二至三年的自我实验性体验生活。这个项目非常有意义的方面:如模块化设计策略简化了工作周期,对口的供应商减少施工建造时间,留出了相当充裕的绿色种植时间。所以现阶段对于我国当前一些临时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可以考虑用二手集装箱或集装箱模块房的设计或建设完成,可以有效减少设计周期和施工周期,从而达到有效地绿色设计和建造。
贺鼎:“可持续生活实验室”是基于怎样的理念和概念框架展开的?您是针对怎样的问题、抱有怎样的目的呢?
刘新:“可持续生活实验室”希望将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理念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带动更多人关注、理解并参与到可持续生活的实践中。项目组利用6个6m的集装箱,在北京顺义郊区构建出布局合理、空间错落有致的模块化住宅。该项目尝试从集装箱房屋建造、清洁能源利用、生活垃圾处理、中水设施与沼气系统应用、有机种植等环节入手,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探索在将来拓展到新型可持续社区的构建中。该实验室既是科普教育的场所,也是环保设施的实验与测试空间。作为一间“活”的实验室,牛健老师一家居住其中,不仅照顾各种设备、蔬菜花草,也在测试设备的运行情况,计算普通家庭的能源消耗与各类垃圾回收处理的可能性。项目组的设计师们除了参与规划综合循环系统,构想集装箱建筑和景观效果,设计工作与居住空间及其中的种植设备,还要绘制故事版和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以帮助参观者理解低碳生活的要点,以及未来可持续生活的诸多可能性。
我们项目组原本有个绿色种植实验室的计划,即搭建一个集装箱空间,将有机种植、鱼菜共生、绿色能源技术等集成在一个系统中,用于健康食物与低碳生活的流动展示和宣传。后来在与牛健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他有个更为完善的计划,一个“活”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兼顾了科普教育和实验测试两种功能,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和积累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能。
贺鼎:目前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有一种趋势,即设计师以一种新的角色参与到社会创新的过程中,例如英国伦敦的 Capital Growth 和中国的CSA农场中,设计师尝试扮演倡议者和协调人的角色,在“生菜屋”项目中,您是如何思考设计师的角色定位的?
刘新:我看到过的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一个小女孩想要在社区一块空地上建一座花园,但每次努力都失败了,后来大家在她的感召下不断加入进来,清理垃圾、石块,平整土地,种下花草。虽然大雨摧毁了这些花草,但更多社区的邻里加入,在小女孩的设计规划下,集思广益,最终建起了美丽的花园。这一过程绝不仅仅是建造一座花园那么简单,而是大家放弃观望和成见,积极投身到改造环境的创新活动中,共建家园。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创新,小女孩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倡议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这也是设计师的角色,同时,设计有能力更深入地介入,并作为协调人,联合政府和不同利益相关人,共同推进社会变革。所以“生菜屋”项目本身,也希望在大众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推动各种利益相关人的参与。
这个项目中,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的概念非常重要,这是实现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当设计更关注大多数人的福祉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塑造时,社会创新理念与设计方法的结合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创新的实质是充分利用群体的智慧和能量来解决社会问题。这隐含着两个要点,即不仅是“for the people”,也是“with the people”。设计师要有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即不再以精英主义的态度来指点、规划普罗大众的生活,而是真正融入社会,体察大众需求,作为协调人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最终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美好生活的共建。在这里,设计师的角色没有那么高大上,甚至可能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作品,而只是众多创新者的一员,但设计师——由于对人的需求、技术限定、功能性和美感的综合把握,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
贺鼎:目前集装箱模块房的项目在国内并不多,可以说是起步阶段相关设计规范导则并不是很完善,您觉得未来它的发展趋势怎么样?在这个项目设计过程包含了哪些设计策略?
王蔚:早在2009年美国《商业周刊》列举了最有可能改变我们未来10年生活方式的20项重要发明,这些发明现在已现雏形,但是尚未商业化,或者还没有得到推广,不过它们将在未来10年内得以普及和流行,而二手集装箱房当时名列其中第19位,如今转眼间五年的时间过去了,集装箱模块房项目依然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和成熟,如国内上海的多利农庄就是典范。
这个项目同样也是采用集装箱模块房作为建材设计参照材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借鉴了“模块化设计”的思路,设计中贯穿以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标准化等特征进行单元模块组合。同时集装箱模块也是一个结构单元,其本身就是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物,从而影响到集装箱模块房的“人性化”设计。这个项目由6个集装箱模块房进行不同的组合模式,形成多变的功能空间。6个模块房组合按照一定的原则拼装成一个小型的复合体,其外形多简洁直观,同时形成一些凹凸空间为一些院落。同时根据不同的建筑用途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模式以满足对建筑空间及周边氛围的不同需求。
设计方案
现场建造过程
种植系统的安装
建造过程示意图
贺鼎:集装箱模块有一定的自身优势,但是目前任何建筑空间如何与技术系统、种植系统相结合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个项目是如何解决的?
王蔚:这个项目使用集装箱模块房组合的方式进行建造,在功能空间使用布局上主要围绕室内保温、通风、家具预制三个方面来进行内部空间的优化。集装箱模块房通常由地基梁、顶端框架梁、端墙、角部框架柱、顶侧框架梁、屋面、侧墙、角部吊装节点等构件组合而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集装箱模块房在未来发展标准化。在整个建筑上窗户设计中采用百叶窗来完成遮阳与采光最佳效果;其次在集装箱顶部设置三个小天窗和利用排风扇,使集装箱建筑内部通风畅通,但是由于后期防水的一些原因没有实现。在建筑内部的家具设计中采用“单边式”布局家具设置,有效地使内部空间得到优化。同时后期的厨卫都由业主自发性地来结合需求展开安装。在绿色种植方面,我们把整个屋顶设计为“菜园子”,在屋顶周围也设计了绿墙来进行保温,同时在厨房和餐厅也设计了一些立体种植面,适当地营造一些室内的微气候环境,来调节内部空间空气质量。
贺鼎:在这个项目中,需要对可持续生活的场景和技术进行构想,这必然会应用到一些特定的设计工具,请您谈一谈如何利用设计的方法和工具来推动项目的进展?比如我们看到的故事版和系统图。
刘新:设计是个不断理解各种限制,提出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在这个项目中有几个关键任务: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设施和故事情节的构想(可持续生活故事版);与之相应的生态循环技术构想(实验室系统运行图);建筑、空间和环境设计(集装箱建筑和环境设计)。当然,如果项目发展到二期会有更多的活动策划和服务设计需求,而目前则要专注于搭建好这个基础性实验平台。
可持续生活故事版是一张形象表现实验室建筑、环境、功能分区、环保设备以及人在其中的工作、生活情境的综合效果图。牛健老师和他的夫人薛老师,还有假期回家的儿子都被表现在图画中,构成一幅让我们都市人羡慕的绿色、低碳、健康,又充满田园乐趣的可持续生活画面。好的故事一定有明确的主题和方向,但故事情节总是曲折变化的。随着项目的进展,故事版的绘制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我们所讲述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或许还不完美,但肯定会随着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而不断变得丰满和鲜活。
实验室系统运行图则是非常技术性的描述。其中修改和调整的部分要比故事版更多。设计师并非是技术专家,在与牛健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提出问题和建议,补充和完善设计思路,最终整理出切合实际的系统运行图,再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设计表达没有固定的套路,要兼顾技术流程的准确、清晰,以及视觉化的层次、协调、符号语义等。系统运行图的绘制过程对于项目进展至关重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就是个实践和学习过程,大家逐渐对实验室的最终状态有了更明确的概念。当然,尽管实验室已经落成了,但对系统图的修改还在继续。
贺鼎:作为一名技术专家,请介绍一下项目技术系统有怎样的独特性?以及您对种植系统、选取植物都有哪些考虑?
牛健:我用10年发展起一套参与式社区生态建设方法,它是社会与技术的融合方法,在专业研发支持平台帮助下,在社群条件下,使中国缺少园艺传承、动手能力的主流人群在家与社区中动手享有美好而正确的都市田园生活,居民成为设计、建构、更新全过性的田园生活主体。花、菜要选病虫少,耐旱涝,适合所有类型的人,保证生手开始就能成功。花,我们主选垂吊天竺葵,在欧洲的阳台、窗台上占到2/3,不同地区有6~12月的花期,花色繁多,叶色油亮,病虫少,耐旱涝,适合所有类型的人。菜,我们主选生菜,全年可种,一个叶能吃一餐,叶色红、绿油亮,病虫少,耐旱涝,适合所有类型的人。
三、项目的实施和推广
贺鼎: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比如在工期、土地、造价等方面遇到了哪些情况?
牛健:从下决心要做到落地总计历时123天,七换土地,三调设计。从春忙到秋。2月份开始决定做这个事情,找地的工作就开始了,从2月到5月先后去了6块地,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小毛驴农场、柳林农场、
柳林村种植园、西三旗、凤凰岭和顺义等,因为项目有公益性质所以
很难谈拢,直到5月底用地才有了着落。先后尝试接触了3家集装箱厂
家,到5月25日签约工厂生产集装箱模块。设计也因为场地的变动和工期的制约而数次调整。6个集装箱模块基础价18万元,改装、运输、安装费3.8万元,共计21.8万元。造价和厂家的预制技术对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贺鼎:集装箱模块房的设计和施工与现阶段传统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区别性,而您认为整个项目建造过程有一些什么样的独特性?
王蔚:这个项目的前期预制和现场施工是由相关厂家配合来完成的,业主和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环节,建筑师需要在这个环节更多的考虑是材质、模块接口、人体尺度、功能划分等因素,而施工方则是需要考虑生产周期、场地情况、设备调配、人员安排等因素,通过双方几轮的磋商协调,在建造方面基本达成一致,如建造日期、建造周期、人员安排、后期处理、配件安装、检测质量等几大要素。整个建造过程大概分为7个环节,分别为:1.预制模块房到达场地;2.开始进行吊装(每个单体集装箱模块房为半个小时);3.楼梯吊装与安装;4.每个集装箱模块房之间的对接防水橡胶安装(5个节点);5.7个室内门安装;6.6个模块房屋顶施工处理;7.扫尾处理。通过一整天施工观察记录下了集装箱模块房与传统建筑施工区别在于(1)集装箱模块房是可回收材料;(2)其内部空间的照明和管线都是预制好的,减少二次装饰施工;(3)在施工和运输过程中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噪声与灰尘污染。
贺鼎:作为“共享社区发展中心”的一期实验,目前推广的情况怎样?关于未来,您有怎样的长远计划?
牛健:8月16日投入使用后,吸引各方人士关注。环保圈的合一绿学院组织了一场公开活动,到访26人。华道生态社区组织15人到访。曾文瑾组织有机农业20人到访。中华建筑报,有机会网站,社会创业家杂志媒体到访。其他分散到访30批。
现在进入一期实验,社会对话阶段,积聚二期开发资源。经过一个半月与社会的对话交流,感受到生活变革的热情,筹备在全国展开3~5个10户的集装箱模化住宅的实验小社区,从实战中演化出一套共享社区发展模式,展开集装箱模块化住宅小社区的全国复制,并进入三期标准化100户工厂化装配式住宅的大社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