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 小议"鸟巢"与"伦敦碗"

2014-04-08 13:51:42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关于对“鸟巢”工程的评价问题,我已经写了几篇文章,反复重申对其批评的理由。但是说实话,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写得过分专业了。如果你不了解建筑的历史,不熟悉各种不同的建筑理论,你也许会不大理解这种批评。而且与当今全国各地所建的许多工程相比,“鸟巢”并不是最差的,所以许多人会不同意我的批评。但是,之所以我要以“鸟巢”为例,抓住不放,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典型性(似乎很美的丑陋的建筑),我以为对它的批评更有现实的意义。

  在对“鸟巢”等建筑的评价时,我再三强调了如下的几个建筑创作的原则:

  1. 建造的目的性

  2. 建造的科学性(功能和技术)

  3. 建造的经济性

  4. 建造的真实性(建造的艺术)

  在对建筑的评价中,在“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我反复重申“形式追随功能”和“形式追随材料和技术”的原则。虽然这些原则的确立在欧洲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建筑界,也并不是所有人(特别是今天建筑系的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些史实的。至于那些业外人士,由于在中国的书报杂志上,建筑评论几乎没有,民众对上述我所谈到的那些原则,仍然会听不明白,不容易理解。特别是把“建造的真实性”作为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很多人都不知道,并不会同意;因为几乎我遇见的多数人(甚至包括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都认为:建筑的艺术就是视觉的艺术。

  的确,近些年来我所谈到的上述这些建筑创作原则,曾被许多专家所忽略甚至否定。所以不少人对我的建筑观点并不赞同,认为这些说教过于陈旧。他们认为,时代已经到了21 世纪,你还喋喋不休地鼓吹什么20 世纪初的理论,实在是太过时了!

  那么上述理论是否真的过时了呢?对这个问题,我不想陷入经院哲学式的讨论之中。其实我对于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讨论从不感兴趣,我是一个实际工作者。我不愿意纠缠在那些永远说不清的概念之中(在建筑学中这类问题实在太多),我只想用工程实例来说话。因为我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建筑历史上的很多真理被认识,都是实践走在了前面。在实践成功之前,人们可能会无休止地在争论。

  到今天,“鸟巢”建成已经4 年。今年是又一个“奧运年”,奧运会将在伦敦召开。伦敦的奥运场馆已经建成。近来关于伦敦这次的奥运工程的建设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了。我想,为了说明“鸟巢”的问题,不如将它与伦敦“大碗”(对伦敦奥运会主场馆的别称)作个比较。这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