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6 10:31:28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1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2021年4月16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请问刘司长,从刚刚发布的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季度GDP实现了18.3%的高速增长,我想请问,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增速?对当前整个经济的运行情况,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今年一季度也是“十四五”开局的第一个季度,对全年中国经济开局的表现,您作何评价?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从刚才介绍的一季度主要指标的情况来看,可以说,今年一季度,面对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拓展。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开局良好。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需求持续改善。因为去年同期低基数和就地过年工作日增加,今年同比增速呈现出和往年不同的特征。我们在判断经济形势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判断。从同比的情况看,在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上年基数较低、就地过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指标都呈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5.6%,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9.2%。这些指标同比增速都是两位数。从季度环比看,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06%。从两年平均的增速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2.9%,货物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也接近10%。综合这些指标来判断,可以说,总体经济处于稳定恢复的状态中。
第二,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为5.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27%。从物价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其中3月份由上月的下降0.2%转为上涨0.4%,涨势比较温和。
第三,新动能快速成长。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1.2%,两年平均增长12.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9.7%。这两个增速都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3%,两年平均增长9.9%,快于全部投资7个百分点。智能低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倍、1.1倍,73.6%,两年平均增速都超过两位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在线诊疗、远程办公这些新模式发展向好,线上线下融合提速。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8%,两年平均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9%。
第四,质量效益稳步提高。首先看企业利润,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9倍,两年平均增长31.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总额达到了1690亿元,上年同期是亏损的。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初步核算,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3.1%。
第五,市场预期稳中向好。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连续13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3%,上升4.9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上升3.7个百分点。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今年一季度经济恢复的态势在持续,积极的因素在累积增多。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部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从这些方面来说,我们还是要继续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纾困的力度,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稳定恢复。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消费领域恢复态势明显,您认为当前恢复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恢复仍然比较慢?未来如何继续扩大消费?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消费市场延续了上一年逐季恢复的态势,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具体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商品零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全部18个类别商品零售额增速均超过10%,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信器材类等8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都超过10%。
第二,网上销售增势良好。一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1.9%。
第三,餐饮、线下消费等前期受到制约的一些消费领域快速恢复。3月份,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长达到0.9%,也就是说,月度规模从2020年以来首次高于2019年同期。从线下消费看,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2.2%,两年平均增长4.5%,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说明线下消费也在快速恢复中。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旅游、观影居民消费需求比较旺盛。从出行看,有关部门统计表明,清明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02亿人次,恢复到疫情前同期的94.5%。4月2日-5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225.8%,恢复至2019年的92.4%。从电影市场看,清明假期三天电影总票房突破8亿,刷新了历史同期票房最高纪录。
从这些方面来看,不管是从商品零售额、线上销售情况,还是从前期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恢复比较慢的餐饮、旅游出行,都呈现快速恢复的态势。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带来居民信心的增强;居民收入的回升带来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效应释放,带来重要商品的销售保持增长,这都是推动一季度消费市场呈现快速恢复的原因。
刚才您提到下一阶段消费市场可能会呈现什么样的恢复态势,总体上来看,从去年以来,消费市场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明显,消费升级的态势没有改变。从未来看,随着经济的稳步恢复,居民就业收入将继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我国应对疫情的能力提升,精准防控做得更加到位,有利于消费环境的改善。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都有利于促进消费市场的稳定复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仍然是比较大的,对居民消费信心仍有一定影响,所以要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城乡流通体系,为消费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稳就业、增收入,落实落细相关政策,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复苏。谢谢。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根据公布的数据,CPI在开年连续两月落入负区间后,3月同比指数首次转正,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有分析人士预计,未来一两个季度,通胀压力可能逐步加大,如何看全年的CPI走势?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就像您刚才说到的,从今年一季度总体的物价运行情况看,物价运行是比较稳定的,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3月当月CPI从2月份的下降0.2%转为上涨0.4%,大家对物价的走势有一定关注。从总体上来讲,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目前和去年同期持平,3月当月的0.4%也属于比较温和的上涨。从结构上来看,推动CPI转正的主要因素还在于非食品价格中的汽柴油价格的上涨。3月当月,汽油和柴油价格都出现了12%左右的同比上涨,主要是在这两个能源产品的拉动下,CPI当月的涨幅转正,呈现0.4%的上涨。从更多商品类别来看,包括食品在内的价格上涨都是比较温和的,甚至是下降的。刚才说到的食品价格3月份当月同比下降了0.7%。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猪肉价格,当月下降了18.4%。
从未来看,对全年CPI走势怎么看?从具体类别来分析,首先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工业消费品的价格走势。工业消费品价格3月同比上涨1%,大家非常关注后期走势,在工业消费品领域,工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能力比较充足,宏观调控手段比较有效有力,所以从供需基本面来讲,工业消费品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其次从食品价格看,近两年推动食品价格上涨比较大的因素是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都处于同比下降,3月份同比下降了18.4%。目前,在各地保供稳价各项措施的作用下,生猪产能得到了显著恢复。生猪存栏在一季度末同比增长29.5%,生猪存栏连续六个季度环比增长,生猪产能恢复比较迅速。从这个角度来讲,猪肉价格具备持续下行的基础。另外一方面,粮食价格最近也比较稳定。今年以来粮食生产形势比较好,冬小麦苗情略好于往年水平,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不管是从猪肉价格还是从粮食价格来看,CPI上涨的压力不大。第三看服务价格,目前服务业稳步恢复,供给和需求都处于恢复期,所以服务业价格随着后期供给需求的逐步恢复,可能会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
总之,从工业消费品价格、食品价格、服务价格这三个维度来看,全年CPI有望保持在一个温和的区间。谢谢。
CNBC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关于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了29.8%,两年平均下降2%。第一季度消费超过了预期,制造业的投资会不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就业、消费有什么影响?背后有什么因素?第二,关于中国2030年排碳高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会不会对经济有什么影响?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第一个问题,你抓得非常准,在整体需求快速恢复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领域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包括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也就意味着目前制造业投资的水平相当于疫情前的96%左右,说明制造业投资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背后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一方面,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比较多的困难,仍然在恢复状态中,在投资信心上仍然有一定的顾虑。另一方面,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恢复的因素也在慢慢累积和增加,比如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增长了1.79倍,两年平均增长达到了31.2%。企业效益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活力。
我们目前处于“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都在安排之中,民营企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在“两新一重”、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提升上,都有大量的投资空间。随着经济整体恢复的推进、企业效益的好转,企业的信心会慢慢得到增强,制造业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未来讲,我们对制造业投资的恢复还是很有信心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碳达峰的影响。总体上看,到2030年达成碳达峰,展示了我们绿色发展的信心。碳达峰必然会推进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向着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变,现在还在路上。从今年一季度看,单位GDP能耗下降3.1%,说明我们在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上调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8.4%,请问统计局如何展望我国全年的经济走势?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您提到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1年全年的经济增速进行了修订,把中国全年的经济增速提高到了8.4%,预测结果的调整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全年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期望。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全年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
第一,内生动力在持续增强。首先,消费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环境改善、政策效应释放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稳步回暖。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1-2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其中,前期受到制约的住宿餐饮等行业正在逐步改善,3月份当月餐饮收入首次高于2019年同期,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其次,从投资来看,投资结
构不断优化。一季度高技术投资和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9%和9.6%,都接近10%,都快于总体。下阶段,随着政策、项目、资金等各项要素支持的逐步落地,投资有望保持稳步恢复的态势。3月份还有一个新情况,就是进口的增长在加快,3月份当月进口同比增长27.7%,是今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增速,这也说明内需恢复势头是在不断巩固增强的。
第二,供给的质量在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在持续推进,刚才介绍的数据中,高技术产业生产和投资都高于平均增速;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了77.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9个百分点,而且77.2%的水平也是2013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服务业稳步恢复,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3%,高于第二产业2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年平均增长达到了17.1%。
第三,市场的活力在持续释放。今年以来,宏观政策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呈现两位数增长。企业预期稳中向好。3月份,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指数、非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都在60%上下,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平。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经济内生动力、供给的质量、市场主体的活力都在改善加强。这些领域的恢复态势和中国经济长期拥有的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等长期优势结合在一起协同发力,我们对全年经济保持目前的恢复态势充满信心,全年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刚才我们一再提到目前全球疫情和经济环境仍然存在比较强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对这些方面的因素也要保持清醒,国内恢复的基础还不太牢固,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增长仍然偏慢。面对经济恢复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还是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促进全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目前还没有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请问预计何时对外发布?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关心。目前社会各界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都非常关注,我们也希望让大家在第一时间获取更多关于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资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准备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发布更多更细的信息,同时大幅增加普查公报数量。为此,此次普查发布前的准备工作也相应有所增加。下一步我们会加快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向社会公布人口普查的最终结果。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猪肉价格问题。近日多地猪肉价格重新回到了十几元的时代,请问统计局对于未来一段时期猪肉价格走势有何预测?很多消费者期待的“猪肉自由”能否持续?第二,请问发言人如何看待今年一季度全国就业的情况,今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900万人,目前这部分群体的就业情况如何?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第一,关于猪肉价格走势,这个问题我前面已经涉及到。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在一系列保供稳价的措施作用下,生猪产能得到了显著恢复。今年一季度,生猪存栏同比增长了29.5%,连续六个季度环比增加。在生猪产能恢复的作用下,个别地区猪肉价格回落比较多,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来看,3月份当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8.4%,环比也是下降的。综合生产、供应改善的情况来看,猪肉价格进一步回落是有基础的。
第二个问题,就业形势问题。今年以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5.4%,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3月份当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从调查失业率数据来判断,目前就业形势是比较稳定的。但也要看到,今年全年的就业总量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同时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结构性矛盾也有所显现。
首先是总量压力仍然存在。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1.7亿多人,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246万人。可以看到,因为部分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比较多的困难,仍然处于恢复元气的过程中,对就业的需求有所影响,因此目前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数量还没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3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是13.6%,比上年同期上升,说明年轻人就业还面临一定的困难。这可能和春节后大量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带来摩擦性的失业有关系,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反映了就业市场在趋于活跃。但年轻人就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这方面总量的压力确实是存在的。
另外,结构性矛盾也同时存在。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沿海的工业和外贸大省,很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我们最近做的一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比例也是近几年来的新高。在一些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一线的普工难招,高技能人才难招,技术工人难招。
下一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我们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通过保障就业服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渠道,逐步解决就业领域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就业形势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的,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就业需求的增加,就业市场全年有条件保持总体稳定态势。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额是38378亿元,同比增长88.5%,结合今天公布的3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同比整体也在继续上涨,您如何评价楼市现状?这种上涨对国民经济来说有哪些影响?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等指标同样受到了去年同期基数的影响,大部分指标呈现两位数增长。各地区各部门今年以来紧盯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
下一步,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长租房市场发展逐步规范,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房地产市场供给新格局将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谢谢。
21世纪经济报记者:
市场比较关注大宗商品涨价的问题,请问发言人,大宗商品价格未来的走势如何?中国提出要加强原材料市场调控,未来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调节?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近一个时期,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市场需求有所复苏、供给短期比较短缺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波上涨。从相关国际组织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国际能源平均价格环比上涨了35.3%,非能源价格平均价格环比上涨了11.8%,涨幅达到了近年来的相对高位。
从我国近期的价格走势来看,部分原材料价格也呈现上涨态势。PPI在之前接近一年半的持续下降后,今年1月份改变了这种趋势。PPI1月份同比上涨0.3%,2月份上涨1.7%,3月份上涨4.4%。3月份推动PPI上涨4.4%的主要因素是石油相关产业和金属相关产业。其中,石油相关产业平均价格同比上涨了11.1%,金属相关行业上涨了17.6%。从总体上来讲,PPI属于结构性上涨,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生产资料3月同比上涨了5.8%。生活资料价格方面还比较平稳,当月同比上涨了0.1%。
现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从贸易、投资等不同渠道,对国内一些行业的价格造成影响。但是,从目前PPI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主要还是影响了一些上游的行业,对下游行业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判断全年价格走势,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最根本的要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经济恢复的大势下,供给的质量、能力都在逐步改善;从需求来看,目前仍然处于恢复过程中。总的来看,国内上游产品的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谢谢。
中国财经报记者:
近年来,我国围绕为市场主体减负,从各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李克强总理指出,去年我国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能够实现就业目标,市场主体是很大的支撑。今年以来,我们又继续采取了多项措施服务市场主体,您认为市场主体增强活力,对于提升一季度数据的亮丽表现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怎么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去年以来,宏观政策围绕市场主体所需,采取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纾困政策,为保市场主体发挥了显著成效。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一是总体宏观经济呈现出了稳定恢复的态势,这和微观主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二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好转,信心不断增强。3月份PMI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经理指数重新回到了景气区间以上。未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都表明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要继续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
在宏观政策继续为企业纾困的努力下,在市场主体自身韧性的支撑下,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状况将会越来越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