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09:28:40
◎ 作者 /房玲、易天宇
2019年10月底,光明地产公布了第三季度业绩,净利润同比下滑37%,净负债率高达238%;相比2016年的高光时刻(2016年营收增长68%,净利润增长129%)已渐行渐远。在业绩及负债的双重压力下,光明地产又能否顺利走出危机?
1 业绩规模逐年收缩,造血能力有待提升
从历年来看,光明地产无论是从合约销售、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规模上都出现了止步不前,甚至同比下滑的趋势,合约销售金额与营业收入均上涨乏力,2019年前三季度分别同比上涨5%及下滑9%;营收规模收缩的同时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分别上升8%及15%,在此背景下净利润规模继2018年下滑31%,2019年前三季度继续下滑37%。
业绩增长的失速或是由于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脱节所致。从历年光明地产的新开工面积与合约销售面积的匹配程度来看,2015年至2017年皆能够高度匹配,但自2018年提出三年500亿目标后为了实现规模赶超,当年新开工面积达到了473万平米,同比增长85%,但合约销售面积不增反下滑6%,甚至2019年前三季度合约销售面积同比继续下降 0.14%,仅137万平米,而同期新开工面积依旧达到了367万平米。
2018年之后新开工面积与合约销售面积的脱节,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原因,如政策加码下市场观望情绪加重;另一方面,也或许是由于光明地产自身产品打造不够,缺乏亮点所致。如2019年7月,光明地产进驻成都的首个项目光明蓉府开盘,共推出218套住宅,但由于只有1人排队,最终取消摇号直接进入顺销状态。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光明蓉府认购80套,去化率仅37%。此外,新开工面积与合约销售面积的较大差距,或许也是由于销售环节周期滞后所致,但若大量资金沉淀在项目中无法变现,同样会为企业资金链带来沉重压力。
此外从土地投资来看,近年来光明地产虽然同样加大了投资力度,如2019年前三季度新增土地建面80.33万平米,同比增长107.82%。但从累积来看,2015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的累积新增土储建面为667万平米,但同期累积合约销售建面则高达945万平米。可见光明地产虽近年来积极补充土储,但整体的持有土地储备仍有减少。此外光明地产还积极进入了城中村改造,如2019年8月就通过合作方式取得了河北邯郸市五里铺地块(未完成拆迁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城市更新虽在未来的开发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若后期能顺利陆续面市,相信会对业绩的增长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2 短期偿债压力较大,依靠发债多有风险
从光明地产的负债情况来看,自2018年提出500亿目标并加大投资力度后,2018年其净负债率水平快速上升至194%,2019年前三季度其净负债率高达238%,相比年初提升了44个百分点,此外若将永续债作为负债计算,其净负债率将高达302%。此外其短期偿债压力同样较大,历年现金短债比均维持在1之下,2019年9月底其现金短债比下降至约0.56,短期应注意偿债风险。
除了短期债务压力较大,从现金流来看自2018年开始,光明地产的现金流主要依靠融资发债来支撑规模需要,而并非依靠销售回款,近两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值。2019年前三季度,光明地产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8.19亿元,并在5年内首次出现无法覆盖经营及投资活动需要,缺口达到了21.57亿元。截止2019年9月底,光明地产持有现金81.06亿元,较年初下滑了22%,而其所需要面对的不仅是项目后期的投入开发,还有1年内140多亿的短期有息负债。 当然,有着国企为背书的光明地产,在融资上有着相比民营房企更多的优势,如发债成本较低且融资渠道多元,上半年就发行了ABS、CMBS、永续债、中期票据、超短融等等。但在融资政策的不断加码下,过度依靠融资发债,或为企业的运营带来更多风险。
整体来看,在政策的加码下,光明地产依赖融资发债而非销售回款的运营模式将受到更多考验。事实上,光明地产也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思路——“1+7+5”模式,以房产开发为主业;上海为主战场,在保障房、城中村、历史名镇、殷实农场、城市更新、租赁房及物流板块等方面转型升级;构筑商业板块、物流板块、供应链板块、服务板块、建设板块五个平台。而光明地产作为光明集团旗下唯一房地产上市主体,有较多对接集团优质资源的潜在可能。但对于目前地产主业营收占比仍超85%的光明地产而言,多元转型不仅漫长且无法解决“近渴”,业绩与负债的双重压力仍是其现阶段的主要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