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20-11-30 14:38:55 来源:易居研究院
近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了重磅课题《后开发时代的中国房地产趋势与应对》。该课题由张永岳院长担纲课题组长,易居研究院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着眼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宏观发展进程,通过借鉴日韩经验,对当前我国住宅市场面临的重大变局做出了重要判断。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目前我国住宅新建量大概率已经或正在构筑历史大顶,房地产业已经或正在步入后开发时代。
从全国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来看,2011年已经见顶。2020年1-10月,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全年预计将小幅下降。
从全国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来,新开工面积大概率正在构筑历史顶部。2020年1-10月,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3%,全年预计将小幅下降。
从全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来看,2018年以来正在构筑历史顶部。2020年1-10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0.8%,全年预计小幅增长。近两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虽仍在小幅增长,但增速已经趋近0,大概率是在构筑历史顶部的过程中。
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国情差异较大,相对而言,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对我国更有借鉴意义。分析日韩案例可知,住宅新建量见顶、进入后开发时代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备以下四个重要条件:1、经济转入中低速增长;2、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3、劳动人口数量基本见顶;4、户均套数超过1。
根据日韩经验,从经济增速、人口状况、户均套数、城镇化率等四个指标来看,基本可以认为,当前我国住宅新建量大概率已经或者正在构筑历史大顶。
1、从经济增速看,2011年我国GDP增速“破10”,2012年“破8”,2016年“破7”,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这一因素看,已经接近或初步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
2、从城市化率看,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但对于这一数据,研究界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李迅雷等人认为存在严重低估。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化现象,在城市(镇)化率的统计口径上,与发达国家不一致,因此造成这一指标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比。另外,城镇化率60.6%的数据,明显与我国经济、人口、套户比等三个指标所处阶段背离!而日韩则无这种背离。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存在低估,如按发达国家口径,当前应达到70%左右。据此,基本可以认为,当前我国住宅新建量大概率已经或者正在构筑历史大顶。
3、从人口来看,我国总人口目前还在继续增长,但劳动年龄人口已于2013年见顶。从这一因素看,完全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
4、从供求关系来看,我国户均拥有的住房套数超过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已告别住房短缺时代。从这一因素看,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上述日韩住宅新建量为全社会口径。在此,我们同时比较一下我国全社会住宅与商品住宅(由房企开发建设)的新建量。我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014年出现历史高点,其后振荡中小幅下降,但考虑到2019年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创新高,预计未来几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存在创新高的小概率,目前属于筑顶阶段。我国全社会住宅竣工面积2011年出现历史高点,2015至2017年大幅下降,同时考虑到我国城镇地区大规模棚改阶段已经结束,农村住宅已经饱和(人均49平米),因此全社会住宅竣工面积未来不太可能创历史新高了,也即2011年就是历史大顶!
房地产业进入后开发时代,将出现如下10个特征或趋势。
1、新房规模见顶回落;2、存量房交易渐成市场主力;3、行业利润率降低;4、房地产价格上涨放缓;5、产业链更加充实丰富;6、房企融资增长受到抑制;7、业态创新成为新的增长点;8、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9、企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10、房地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关联度增加。
房地产业进入后开发时代,暴利时代已经远去,开发企业须与时俱进、积极应对。
第一,后开发时代房地产业内部分工将不断细化,每一家房地产企业应审时度势,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愿景、条件对自身在分工链中的定位进行科学谋定。
第二,进入后开发时代,过去的“拿地-开发-销售”的短平快经营模式可能将无法继续为企业带来丰厚、稳定的利润。转变经营模式是各类房地产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第三,从大开发时代进入后开发时代,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负债、高杠杆不仅实施可能性大减,即使实施也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明智的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可以通过调整企业融资结构,增加直接融资,减少间接融资,来实现减负债、降杠杆。
第四,在后开发时代,房地产企业难以延用不断扩大业务规模的旧模式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苦练内功,优化管理来控制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应在市场研判、战略制定、内部管理模式、主要外部资源对接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应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并妥善借用外脑。
附报告简版(不含图表)正文如下:
一、后开发时代的概念与意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紧随大开发时代之后的,往往是“后开发时代”: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趋向平稳,新房开发规模、供应规模减少,房地产增量市场见顶回落。房地产市场逐步转为由存量房市场为主导,房地产流通方式逐渐趋向于买卖与租赁并重。
研究房地产业后开发时代,有利于准确进行市场研判,有利于合理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也有利于科学完善政府的调控政策。
二、典型国家案例剖析
1、日本案例剖析
日本住宅新建量有两个高位期,1973年和1996年,其中1996年为最高。
从经济增速看,1973年是高增长的末期,1996年为由中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的初期。
从城市化率看,1973年与1996年,城市化率皆进入70%-80%的稳定阶段。
从人口看,1995年劳动年龄人口顶点与1996年住房建设量顶点基本同步。
从套户比看,1973年为1.03,1996年为1.13,皆已告别住房短缺时代。
另外需关注:假如80年代后期日本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则住宅新建量顶点很可能提前到1973年。
2、韩国案例剖析
韩国住宅新建量有两个高位期,1990年和2015年,其中2015年最高。
从经济增速看,1990年是高增长末期,2015年低增长初期。
从城市化率看,1990年为73%, 2015年为81%。
从人口来看,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顶点和2015年住房新建量顶点基本同步。
从套户比来看,1990年为0.72,2015年为1.02,说明1990年住宅新建量不应见顶,而2015年见顶更合乎逻辑。
三、中国情况分析与结论
根据日韩经验,分析住宅新建量见顶的四个重要条件:
从经济增速看,2011年我国GDP增速“破10”,2012年“破8”,2016年“破7”,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这一因素看,已经接近或初步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
从人口来看,我国总人口目前还在继续增长,但劳动年龄人口已于2013年见顶。从这一因素看,完全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
从供求关系来看,我国户均拥有的住房套数超过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平方米,已告别住房短缺时代。从这一因素看,具备住宅新建量见顶的条件。
从城市化率看,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但对于这一数据,研究界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李迅雷等人认为存在严重低估。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化现象,在城市(镇)化率的统计口径上,与发达国家不一致,因此造成这一指标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比。另外,城镇化率60.6%的数据,明显与我国经济、人口、套户比等三个指标所处阶段背离!而日韩则无这种背离。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存在低估,如按发达国家口径,当前应达到70%左右。
据此,基本可以认为,当前我国住宅新建量大概率已经或者正在构筑历史大顶。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上述日韩住宅新建量为全社会口径。在此,我们同时比较一下我国全社会住宅与商品住宅(由房企开发建设)的新建量。下图表明,我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014年出现历史高点,其后振荡中小幅下降,但考虑到2019年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创新高,预计未来几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存在创新高的小概率,目前属于筑顶阶段。我国全社会住宅竣工面积2011年出现历史高点,2015至2017年大幅下降,同时考虑到我国城镇地区大规模棚改阶段已经结束,农村住宅已经饱和(人均49平米),因此全社会住宅竣工面积未来不太可能创历史新高了,也即2011年就是历史大顶!
四、后开发时代的特征与趋势
新时代、新形势,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或者正在进入后开发时代。准确把握后开发时代的主要特征和趋势,是我们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需。我们总结了以下十个特征与趋势:
1、新房规模见顶回落
目前中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正在构筑历史大顶,未来将逐步进入后开发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房规模的快速回落,而是在一定时间内仍将保持较大的规模,随后逐渐降低。因为中国城镇化过程仍未结束,虽然劳动力年龄人口、生育率下降,但改善性需求仍然旺盛,使得销售规模在短期内仍具有韧性。
2、存量房交易渐成市场主力
目前,少数发达城市的存量房交易已经接近或者超过新房交易。比如上海,早在2010年,二手房交易面积就已经超过新房交易面积。未来将有越来越多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超过新房,乃至全国存量房市场交易全面超过新房。
3、行业利润率降低
行业渐入成熟期,房地产快速升值状态改变。依靠土地快速升值的暴利期将成为历史,中短期来看,“房住不炒”的政策持续贯彻落实,房企融资端和收入端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利润空间压缩;长期来看,行业进入成熟期,各项制度更加规范,市场更加平稳,周期性减弱,利润趋于合理、平均化。上市房企毛利率和净利率中位数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开始下降,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4、房地产价格上涨放缓
房价和地价高增长的时代过去,未来房价和地价增速将趋于合理,过去超过10%,甚至15%以上的商品房均价涨幅将很难再出现。房价和地价增速逐步与经济增速、居民收入增速相适应,与货币增速相匹配。
5、产业链更加充实丰富
过去住宅开发具有巨大的成长和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销售成为房企的主要业务。而在后开发时代,房地产开发的空间和利润都已压缩,房地产服务业、流通业等将获得蓬勃发展机会,产业链更加多元丰富。以物业管理行业为例,后开发时代巨大的房地产存量规模将给物管领域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
6、房企融资增长受到抑制
2020年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明确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涉及“三道红线”和“四档管理”。过去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房企的高杠杆扩张行为。未来房企的融资扩张将受到严格控制,这将使得土地市场周期性波动减弱,市场更加平稳。
7、业态创新成为新的增长点
新房开发规模效应不再,创新优势凸显。比如租赁市场规模扩大,机构经营者壮大,发展潜力进一步开拓,信息化的全面融入,形成新的业态。目前中国租赁市场的房源分布仍然以个人普租和城中村为主,占比分别达到了67%和28%。而以机构为主的分散式品牌公寓和集中式品牌公寓仅分别占据了4%和1%。虽然当前租赁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长期来看,机构经营的租赁业务是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并将带来新的增长点。
8、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行业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即行业集中度的提高,特别是类似房地产行业从周期性明显、增量空间显著,进入周期性弱化、竞争加剧的阶段,头部房企的资源、资金等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并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而中小房企想通过规模快速扩张实现超越的可能性已经很小。2016年以来,TOP20房企的集中度快速提高,2020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44%。
9、企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
开发时代由于增量空间大,房企的重点在扩张成长上,对周转能力、融资能力、拿地能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进入后开发时代,对运营能力、产品能力、管理能力等精耕细作的专业化能力要求提高。
10、房地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关联度增加
中国仍存在着大量的老旧住房,对于城市来说,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如棚户区改造、旧小区改造、工业区改造等。对于房企来说,在许多区域如粤港澳大湾区,招拍挂土地出让数量有限,城市更新项目成为低成本拿地的重要手段。
五、后开发时代的应对
(一)政府管理的优化完善
1、房住不炒
房住不炒,就是要规避将房地产作为投机工具的行为,保证房地产为人们提供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空间的正常使用价值,这既是避免土地、房屋等经济资源被无味浪费,也是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投机进而引发金融投机和社会不稳定而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坚持这一原则不应只依靠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交易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要通过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机制的完善和房地产业的产业演进来进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当房地产子市场结构更为丰富,特别是房地产租赁市场和房地产间接投资(权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市场充分发育时,房地产市场上的租买选择机制和投资替代机制形成并运作,市场会自发地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2、租售并举
后开发时代房地产市场流通以租赁、买卖并重为特征,政府应尽快调整过去轻租赁重买卖的政策框架,加快制定促进房地产租赁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同时尽快建立规范房地产租赁市场的政策体系。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支持房地产企业进行存量房地产经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是存量房地产经营的基本条件。金融体系能否为租赁房地产投资经营者提供资金成本合理的长期资金,是影响存量房地产经营能否持续的关键。尽管政府也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担保或贷款利息补贴来刺激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租赁住房建设,但对于租赁住房和其他存量房地产经营总体而言,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长期资金融通渠道。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是健全租赁住房融资渠道的关键。
3、因城施策
房地产市场的地域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要求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城施策。例如租售并举,不应是各类城市一个标准,一、二线超大城市,房地产租赁市场发展应更快一些,三、四线中小城市则应充分考虑其各自特点进行差别化发展。
4、长效机制
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应特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要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大开发时代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而后开发时代随着房地产开发规模减少,这一收入将大大减少,政府应及早制定应对措施,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其次,要优化税收结构,逐步改变长期以来交易税为主体、持有税微不足道的房地产税收结构,适当增加持有税占比。当然,从房住不炒、租售并举的原则出发,持有税增加不宜过快,以免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房地产存量经营产生抑制作用。第三,完善城市更新的促进机制,后开发时代城市更新不能再以大拆大建为模式,而是要在充分保留城市历史文脉和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和功能的优化、提升,如何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种资源,高效有序地开展城市更新,是政府应着重考虑的。
(二)开发企业的应对之策
1、审时度势,科学定位
后开发时代房地产业内部分工将不断细化,每一家房地产企业应审时度势,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愿景、条件对自身在分工链中的定位进行科学谋定。就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既可以选择进化、升级为房地产投资者,持有经营办公楼、零售商业房地产、公寓等,也可以下沉为专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工、管理者,这需要根据房地产市场演进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自身资产规模、与金融市场对接能力、风险把控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特点等方面的审慎考量而科学谋定。
2、与时俱时,转变经营模式
在大开发时代,各类房地产企业形成了与时代应适应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如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拿地-开发-销售”的相对短平快模式获得了极高的资金利润率,物业管理公司和房地产估价机构则分别以对接开发商和银行迅速“圈地”获得大把业务源,房地产业整体上以较为粗放的经营模式为特征。后开发时代这些经营模式将无法继续为企业带来丰厚、稳定的利润。转变经营模式是各类房地产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就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如果升级为房地产持有经营者,那么经营模式必然要转向以赚取长期现金流为主,相应地,企业要在资产结构、人力资源队伍、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
3、减负债,降杠杆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倾向于采用高负债、高杠杆方式做大规模的、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大开发时代的市场环境也为这种经营风格提供了条件。后开发时代,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负债、高杠杆不仅实施可能性大减,即使实施也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这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别是准备升级转型从事房地产持有经营的企业是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经营能力的机遇。明智的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可以通过调整企业融资结构,增加直接融资,减少间接融资,来实现减负债、降杠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市场一旦开放,将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企业应提前准备进入这一市场的自身条件和能力。
4、苦练内功,优化管理
大开发时代的房地产业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业是高利润行业,企业往往是通过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取胜,而扩大规模的主要手段与企业内部管理关系并不密切。后开发时代房地产企业难以延用老的模式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苦练内功,优化管理来控制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应在市场研判、战略制定、内部管理模式、主要外部资源对接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应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并妥善借用外脑。
课题组成员:组长,张永岳;成员:杨红旭、崔裴、崔霁、沈昕
电话:021-60868811(沈昕)
邮箱:shenxin@ehousechina.com
央行行长潘功胜: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
2023-10-23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土拍规则生变,或重回价高者得?
2023-10-20土拍规则调整顺应市场变化,4城取消地价限制。最高发放3万元!郑州高新区发布多子女家庭购房补贴办法
2023-10-20二孩家庭给予一次性2万元/套的购房补贴;三孩家庭给予一次性3万元/套的购房补贴。9月份郑州商品房销售8608套,销售均价12304元/平方米
2023-10-2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4961套,销售面积60.02万平方米,销售均价11513元/平方米。9月房价:下跌态势有所遏制,一线城市回稳趋势明显
2023-10-19政策效应开始显现。南京出台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新政
2023-10-19进一步激发存量房市场活力,保障存量房交易资金安全,维护买卖双方合法权益。上海优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标准
2023-10-19明确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认定。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坚实的支撑
2023-10-18房地产的调整是有利于房地产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 12:48
- 12:21
- 11:56
- 11:54
- 11:45
- 11:45
- 11:34
- 11:09
- 11:01
- 10:57
- 10:49
- 10:46
- 10:37
- 10:27
- 10:19
- 10:10
- 10:02
- 09:59
- 09:50
- 09:48
- 09:39
- 09:08
- 09:05
- 08:58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1571.9点
- 0.13%
- -0.91%
日期 | 指数 | 环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