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好的建筑

观点田傲云 2022-10-27 14:05:31 来源:中国房地产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编者按

  1992年,理想照耀现实,无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房地产,对于中国企业家,都是一个龙门陡开、充满希望的创造创业年份。

  30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中国房改、人民安居以及房地产市场主体的企业——成就一堆堆,往事一幕幕,燃灯者一个个。

  这一年,中国房地产报应运诞生,30年来看尽中国人居、中国城市喷薄而出的向上力量和繁荣昌盛,看见中国房地产企业和行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奋斗成就,我们一路同行鲜活报道行业的光荣与梦想,我们一路同行走入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和乡村振兴的现场,看见企业向善而生公益至上的行动与担当。

  站在未来,中国房地产报推出《向未来·再出发——人居改变中国30年大历史》大型新闻主题报道,全面深刻地记录和复活中国人居事业30年行进这段光荣与梦想的特大历史,重新思考,汇聚智慧,相信未来,再次出发。

  站在高处往下看,回字型设计的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空灵深遂,若隐若现,令人心驰神往;11个采用顺时针旋转的观景台,回应着藏传佛教中白螺和法轮中体现出的对顺时针的喜好。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实现了连接。

  “每每回望,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视。”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设计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说,“我在这里看到了人与建筑的互动。”

  张利始终认为,建筑除了完成其必要的功能属性外,还应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回归人本主义。

  出于这种考量,张利开始关注新交叉学科领域“城市人因工程学”,从人的感受与人体特性出发,关注城市空间在各尺度上与人行为的互动,其中“人因”就是测量人对建筑空间的反馈,进而优化建筑空间设计。

  在之后的十余年,张利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人因”领域的研究,将人因分析与设计干预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地区馆及屋顶花园、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雪如意”、“冰玉环”、首钢滑雪大跳台等项目。

  作为国内较早将人因分析方法应用到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建筑师,张利亦表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定不是简单的增量,而是越高的质量。如今,这一理念已逐渐引发业内共鸣。

  此外,张利还十分关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的设计便是张利充分考虑赛后可持续利用、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的代表之作。

  采访接近尾声时,张利分享了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说过的一句话,“设计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干到最多,来服务人的生活”。这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张利娓娓道来了这些年他的建筑研究与设计,如闷热夏末一场雨,令人酣畅淋漓。

  建筑是连接人和自然的桥梁

  1992年,改革开放春风正劲。这一年,海南掀起了城市开发建设热潮,年仅22岁的张利被学校安排到海口实习。

  “我当时还在读大四,到海口后的主要工作就是画图,那会儿建设量很大,也有更多可发挥空间,所以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怀着满腔的激情和干劲儿。”张利表示。

  “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这一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高达83%,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自房地产业。

  无数的房地产公司开始击鼓传花式地炒卖这个岛屿上的地皮和房产。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公司,每天多达300家。高峰时期,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320个人一家。

  “当时社会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开发商、投资商排队在外面等着我们图画。”

  时隔30年,再次回想起这段海南实习经历,张利感慨道。

  实习结束后,张利回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教学,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期间,随着对建筑理解的加深,他逐渐聚焦“城市人因工程学”领域的研究,并将其运用到项目实践中。

  “2010年,我开始关注‘人因’领域的研究。当时,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世博会对我影响很深,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关注点开始从物转向到人。”张利说。

  同年秋天,玉树开始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是震后援建十大重点建筑之一,也是张利的转型之作。

  玉树是藏区极其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这一价值主要来自于新寨的嘉那玛尼石堆。它历经300余年的来自各方的信徒的堆放,目前有2.5亿块玛尼石,规模为世界之最。玉树近40%的人口以雕刻玛尼石为生。嘉那玛尼石堆在玉树人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比拟的地位。在地震之后,玉树人在修复自家住宅之前首先修复的就是玛尼石堆。

  项目靠近嘉那玛尼石堆,如何做一个集诊所、邮局、休憩、玛尼石研究以及游客服务为一体公共建筑,同时不抢石碓风头是本项目设计的关键。

  2010年末,张利团队开始设计筹建这一游客中心;历经4轮失败,设计方案才最终做出。

  “刚接手时,我们仍沿用此前在平原城市的经验和方法设计方案,但当地的藏族社区并不接受,认为这和当地宗教、文化等关系不大。”回想起最初的设计过程张利表示,当时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方案中对玉树文化元素的提取也不精准。

  意识到问题后,张利改变了此前工作习惯,请了中国藏学院的一位老师,决定和团队先学习藏式建筑、玉树藏式建筑以及嘉那嘛呢与玉树的历史线索等方面的知识,再去现场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习俗,也初次将人因工程学设计方法运用在建筑中。

  通过学习和实地调研,张利团队在诸多藏式建筑中注意到了一种回字形建筑,这一建筑原型对解决藏区高原气候下大进深建筑的采光通风起到了明确作用,也被大量应用在藏区的居住建筑和部分宗教建筑中。

  但这还不够,因为回字形建筑只能被认为与藏区有关,没有明显地表达与玉树特性的关联。

  一次,张利在寻找设计灵感时,发现在建筑所在地就能直接看到十几个和嘉那嘛呢石碓相关的重要文化遗址。“我就决定在建筑屋顶处设计出11座观景台,这样游客可以在一楼通过文字或展览来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到二楼的观景台又能看到真实的遗址展示,这个方案最终也被当地藏族社区接受。”

  建筑材料方面,考虑到绿色可持续性和运输便利性,张利选择就地取材,整个建筑由嘛呢石块砌筑而成,回字型的主体空间结构,再往上还有环绕其周边的11座观景台,其中9座观景台分别指向9处嘉那嘛呢的宗教活动圣地或历史地点,另外2座观景台则指向嘛呢石堆。

  张利表示,将地方材料、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和技术结合,最后建成的墙体既保留其建筑物理性能,还表现出地域文化。

  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建成后,围绕建筑主体转经散步和登上屋顶观景台瞭望成为两种普遍的使用方式。

  “人的体验感、人与建筑的互动是我希望看到的。即便是游客,当站在观景台上,沿着通天河向山谷眺望时,也能从建筑物中感受到当地居民和城市的生活牵绊,会对城市的地理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为什么平均海拔4100米的玉树会有人居住?为什么玉树会成为商贸集结交会地?”张利认为,这些就是自然环境带来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暗示。

  建筑设计与科技结合

  参加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的设计加深张利了“从物到人”的理解,但受当时科技水平限制,张利在对项目进行人因分析主要还是依靠走访和观察,这种方式是主观的、经验的判断,多数时候并不准确。

  转折发生在2014年。那一年,张利加入北京冬奥会申办团队,承担北京冬奥会申办陈述中场馆规划部分的准备工作。参观运动员训练时,张利注意到,为了让运动员动作更精准、训练更科学,模拟训练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备战中。

  “模拟训练是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基础,在训练过程中将不同场景应用起来进行重复训练,同时测量出运动员的状况,除了身高、体重、体脂率、摄氧量等运动相关数据外,还包括心理、情绪等。”

  如果这项技术能运用在建筑设计中,通过营造虚拟空间,创造不同场景下的浸入式空间感受,并通过科技手段捕捉人在仿真空间中的相关数据,知道哪些是他认为好的方面,哪些是他认为欠缺的,那人在建筑空间的体验感能否被客观测量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事实上,经过我们的实验,这些技术的确可以兼容到建筑设计中。”张利笑着说。

  2016年,张利将人因分析与设计干预方法用于冬奥场馆的可持续设计,主持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等项目。

  以“雪飞天”为例,需要在保留首钢天际线的前提下,确定跳台具体放置的角度,这给张利的设计增加了不少挑战。“换句话说,跳台整体高度不能够超过旁边的冷却塔。”

  在这一前提下,张利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做出不同角度的测试场景,最后根据这些测试数据确定跳台的最终方位,完成了在设计理念、技术工艺、材料选取、场馆运营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如果让建筑师根据场地的线条凭经验设计,结果是不一样的。”

  “最后选择的角度是东偏南10度左右,跳台结束区往湖面以下沉了5米,目的是为了让跳台整体看起来不会比冷却塔高,而是从冷却塔的高度顺延下来的一条曲线。”张利表示。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遗产之一,“雪飞天”完成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的使命后,现在将继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跳台竞赛与训练场馆存在。

  张利表示,希望通过冬奥会加速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带动整个区域在资源匹配与可持续调配上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迈上新征程,“城市人因”又将如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在张利看来,进入21世纪后,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定不是简单的增量,而是高质量。“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早期的建筑主要是完成其功能属性,随着技术变革和社会发展,人们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其中就包括对新的美好追求,而依靠人因分析方法,能够使设计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张利说。

  张利进一步解释,对于尚未建成的空间,可以依靠人因分析实打实地对生活质量及界面进行改善,使人在空间里的舒适度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比如适应的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的气味环境、声学的噪声环境以及光线的光照环境等,当舒适度得到保证后,住宅从建造的投入到运行的成本是降低的。”

  对于已建成建筑,同样可以借助这种方法,采集人的生理、行为数据,为建成空间的改造更新提供支持。

  谈到对未来5年的期待时,张利的话题依然围绕“人因”展开。

  张利有两个期待:一是解决增量化时代下,部分建筑师在设计时往往从造型的创造性上去表现,从而忽视建筑实际的空间效果以及人的感受,修建华而不实的建筑;二是未来建成的项目资源效率会提升20%左右。

  “增量化时代讲究快速建,这就导致实际的资源效率并不高。比如,有的人在新建筑里的办公效率不如在老办公楼,可能就是空间里的舒适度不够,从而增加了能耗的消耗。”张利表示。

  采访接近尾声时,张利分享了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说过的一句话,“设计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干到最多,来服务人的生活”。这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

  张利认为,这句话讲到了设计本质。“从搭建工具到房屋再到汽车其他种种,我们为什么要建造,实际上是用一些资源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一方面使人愉悦,一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生活环境更可控、更好。”

  对 话

  张利:我们可以提供幸福生活的样本

  中国房地产报:您觉得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与过去30年相比,会呈现哪些新特征?设计与居住会呈现哪些新特点?

  张利:以前增量时代解决的是有无问题,现在解决的是好坏问题,且这个好坏问题是基于现在几乎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发展会不可持续,比如减碳,以前还只是有人质疑,但今年全球各地尤其是北半球出现的热浪等问题已经开始摆在桌面上,所以接下来的发展要建立在一系列非常明确的问题层面上去提升。

  中国房地产报:过去五年,您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张利:如果你把这5年期稍微延长至2014年,最大的改变是发现了人因分析与设计干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说是在学术领域发现了一款新的可开垦的土地。

  中国房地产报:未来五年,您想对国家说什么?

  张利:我认为未来5~10年,我们国家是有可能给世界提供一种在比较大的聚居环境中生活得很幸福的样本。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2023-10-23 更多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

1571.9

  • 0.13%
  • -0.91%
日期指数环比同比
2023.011569.9-0.97%-0.14%
2022.121572.1-0.92%-0.11%
2022.111573.9-0.12%-1.08%
2022.101575.8-0.20%-1.01%
2022.091579.0-0.02%-0.87%
2022.081579.3-0.04%-0.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