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戈宏:国外保障房创新运营及投资模式实践启示

2012-03-30 11:31:48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王戈宏:听完前面三位嘉宾演讲,我感觉我的发言没有必要,一谈到国外保障房经验都是大同小异,我这一块从国外对我们借鉴和实操角度来谈。

最近房地产调控,十年九调,大家探讨话题调什么,其实表面调价格,作为房地产业人知道调游戏规则,现在要进行洗牌了,现在价格不价格的问题,现在开发商面临没有钱了,这次论坛的题目起得特别有意义,我第一次看到讨论,真的是中国地产必须要从草莽开发时代到科学化开发时代了,这次科学论坛我觉得特别有价值。

科学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探讨一个模式科学,以前也探讨过,刚才我说过的,中国地产在前30年过程当中,一直发展的是亿种草莽型资源型,现在模式大家缺钱了,开始讨论房地产金融属性,开始讨论我们运营分工的细化,模式科学,第二个我们叫结构科学,刚刚纷纷探讨保障房。其实保障房在中国探讨时间14年之久,1998年国务院第一次推进,推进公共住宅产业发展提出过保障房概念,温家宝提出著名国六条开始,也加强保障房建设,其实一个14年一个6年,分别强调现在开始真正大规模推动保障房,其实结构始终在探讨,我们中国现在地产问题不能看表面,其实地产问题确实是我们80年代的房改造成的问题,我们一下把所有房子变成商品房,所以在国外来看,大家刚才探讨了很多,其实真正健康的房地产的产品结构是三分天下的,就是保障房,租赁房和商品房。今天谈的保障房,刚才谈到REITs是很大的一块租赁房,在美国很多的REITs大量靠出租挣钱的,这一块,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探讨,但是保障房是非常大的一块,国外保障房创新模式刚才嘉宾们都谈到了,我就谈一些简单的起事,对我们现在实操这一块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如果我们现在3600万套保障房全部推出结果是什么?现在所有的是钱,如果说数量的话,如果3600万套,我们成为一个数字,如果保障房是70平米,2000块钱一平米投资是1.4万亿,刚才盛总5万亿总投资,这是中国前30年所有商品房的面积总合,所以保障房一旦实现,房价根本不用调,自然就有一个供求平衡,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国外有非常合理的结构,新加坡工作方式规模非常大,在美国、在欧洲来看真是三分天下,商品房、租赁放,保障房,比例不见得1/3,但是三块市场同时壮大之后,才真正形成需求分流,其实房价真的要靠市场调节,前两天跟专家聊的时候,大家谈到土地,一谈房价高骂土地财政,真正房价最终脱离房子本身的,脱离土地,脱离房子建筑,完全是资源型产品,比如在北京人知道,新能国际(音),还四开盘8千多,后来1.5万,2.5万,现在拿3万支票都没有人卖给你,地段变成脱离房子本身特性的关系。房地产经营和资源性,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底特律汽车城不在的时候,一万多美金可以买底特律的别墅,你敢买吗?很可能变成800美元。所以保障房属性很重要,把不应该进入商品住宅的人引导到保障房,这是很重要的国策。

“福利分房”到“货币化商品房”,的转变过于彻底,企业对员工的住房保障彻底取消,全部被推向了市场。如果我们把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员工解决住房的话,可能市场上没有这么大需求了。

我们居者有其所不等于居者有其屋,所是居住屋是财产,由于没有规模化的租赁市场产品,我们讨论的居所几乎财产概念。

公租房比如一个月住房开销2千块以下,如果大家了解到美国政策,美国保障房进行补贴的时候,要求所有开发商提供给住户的租金价钱,不要超过租户这个人月收入的25%到30%,超过部分就补贴,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什么概念呢?当一个人 的住房开销超过你月收入的1/4到1/3的时候,你就没有幸福指数了,1/3用来吃,1/3月来品质化生活,要文化消费,所以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月光族,啃老族,所有开销在你买不起好地段房已经消费掉了。

刚才我谈到中国的地产健康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刚才的结构化问题,探讨的融资,探讨的模式,最终如果结构化比如说租赁保障跟商品房,全部都已经充分提供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但是现在无从选择,所以造成很大的问题。

刚才总结下来国内外保障房的发展手段,两个核心要素,其实无非谈得最多的是金融要素,第二是管理运营模式,这我就不细说了,等到下面的时候,把运营模式简单做梳理。运营模式第一如何分配,开着宝马奔驰买保障房出来,怎么分配,中国没有最低收入,美国没有,中国税收都是灰色的,个人所得税,有几个真正表现最低收入的,没有最低收入如何分配,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建了房如何分,分不好也是一个问题,第二保障房如何盈利,我们融资拿了钱,如果给投资人没有分配,投资人不会再考虑,资本很现实,光让政府投肯定钱不够的,另外我们如何复制和规模化,商业运营里面,复制和规模化是最重要的要素,保障房我们一直在谈,刚才吴总谈得特别好,现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在座很多政府专家提得很好,这是不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策略不知道,所以谈到REITs和很多配合。

德国模式其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因为这个是按部就班的,很多德国人有租房,买房是储蓄银行,这一块做得非常好,很像公积金,但是是强制性投资银行,这是固定利率。

各个国家都有保障住房协会,美国模式,我也不谈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希望其他嘉宾谈时我再提炼出来,低收入房屋的优惠政绩化,如何给开发商优惠,如何不随便给优惠。提供低收入数量和标准怎么保证,以这个优惠证来给你提供优惠的量化的界定,这是很重要的,要不然 没有量化的话,就会寻租,就会有一些背后交易,这个必须要透明,这个东西我们怎么建立,如果没有低收入的优惠政策,你怎么给开发商奖励,我觉得这个东西太随机了,这个需要认真探讨。

国外核心特点就三点,投资兴建政策性金融系统跟特殊税收。我觉得我把刚才国外模式简要用两句话做提炼,其实我们看到的德国、美国包括日本和其他国家,为保障房做了两次封闭,产品交易的封闭,保障房房子不可以拿到市场交易,交易是一个可预期,第二金融系统封闭,为保障放设计的金融系统是独立封闭的,是有效的,是有固定利率安全的,我们国内能不能做到封闭?如果保障房走向市场,奔驰宝马都能买,那是很可怕的事,如何做好封闭的事情,对下一步保障房建立是很要命的事情,如果把这个依然做成很无序或者很随机无法做到这方面。

领汇香港核心是什么?我觉得核心就是让保障房的住宅和商业进行剥离,刚才说的核心就是如何让保障房挣钱,其实保障房都能挣钱,挣钱就不能便宜,因为这里面有很重要的概念,保障房会同质化居住,这样对商业需要差不多的,这样进行同质化配制,这是很有意义的,我在美国的时候住在DC的公寓里,都是政府官员。

那个地方人不用开车,那个公寓最核心的一个商业面积没有给辛巴可,没有给意大利,给了美国最大的DSW卖鞋的老板,到周末开到凌晨2点,在这里的人为什么租这个做鞋城,这里人都不用开车,他们消耗最多的是鞋,所以我的鞋很挣钱,所以把最黄金的地方给我卖鞋而不是新加坡,这保障房很有意义的,既然同质化居住,对商业需求非常有个性,非常有特色,我们能不能把同质化商业配制在保障房经营,这一块可以挣钱的,如果配制领汇REITs有效吸纳社会资本,我们国内这么多保障房商业这一块有没有运作?没有运作就等于商业乱七八糟,没有管理,这是最要命的,我们把最黄金,最蛋糕的没有做出来,吸引资本是一句空话。

所有国外的政府主导在中国是不是适合,我们该不该政府主导,第一主导兴建,第二主导运营,我们该不该做这个需要深入探讨,我个人想法政府主导能不能慢慢地在REITs没推出前变成政府持有,让企业持有不可能,这是很重要的课题需要研究,第二融资,现在是政府推动,政府拉动,政府给政策,那么如何吸引社会资本?这个从政府的引导,完全怎么建立一个社会资本的进入,REITs有这个形式,中国没有REITs怎么办?中国需要特色,第三从运营的单一化,如何转向运营和投资兴建剥离,让运营请最好的公司管理,请最有经验的公司来管理,领汇其实做商业运营的时候,是请了新加坡最大一家机构投资,投了18亿美金,当新加坡教会如何做运营之后,他们把新加坡人踢走自己做,我们能不能请专家来帮我们做保障房商业运营,做好我们再把他们踢走,我们再请我们国内专家做,这三点,政府该不该主导?政府的主导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第二政府如何起在政策方面配套,这一块在政策层面一定要解决好。融资层面如何彻底把政府引导和机构投资变成社会化投资,第三个金钱和所有权剥离,这是可能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事情。

最后给他们参考两个指数,对我们保障房是信心,从1880年到2010年,美国房地产去掉通货膨胀的指数,美国指数在100年前是100点,到2010年100年又回到100点,如果你祖业给你留一套房子,2010年这个房子是不值钱的,回到了原点,为什么美国REITs很厉害,靠租金收益,分红收益,免税很挣钱,靠房子资产赚不到钱,中国未来会不会这样,不知道。

全世界70年到10您的房地产动态变化,红色最变态指数是日本,中国人说居者有其屋,靠房子发财梦想慢慢过去,第二房子会跌价,房子最终和你地段没关系,跟资源关系非常大,跟经营关系非常大了,经营好得物业就会越来越之前,保障房也一样,如是保障房经营做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也会对保障房有本土化,可操作性,可程序性提供更重要的借鉴。谢谢大家!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