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丨轨交客运规模创新高,城市扩张快于人口集聚

市场 2024-04-22 11:15:01 来源:丁祖昱评楼市

扫描二维码分享

  从疫情回归常态之后,2023年居民出行和生产生活逐步回归正常,全年轨道交通客运总量达294.7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同比2022年大涨52%。即使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也上涨了24%。

  分城市来看,二线城市轨交客运量增幅较快,客运量较2019年涨幅高达49%。主要是在户籍制度松绑的影响下,二线城市近5年人口激增,使得轨交客运量大幅增加。对比之下,户籍制度相对较严的一线城市人口增量一直偏缓,轨交客运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

  考虑到轨交出行规模和强度与城市人口动向息息相关,与潜在的购房需求呈现正相关,因此研究各城市轨交出行相关情况尤为必要。

  交通运输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06条,运营里程10165.7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294.7亿人次,较2022年增加100.7亿人次,增长52%。与2019年相比,涨幅也高达24%,轨交客运规模较疫情前有了明显提升。

  分能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客运量占比高达54%,二线城市占比为44%,三四线城市占比仅有2%。由此可见,三四线城市轨交还在起步阶段,客运量占比处于极低位。因此,与2022年同比增幅来看,三四线城市增幅最小,仅有27%,一二线城市增速比较快,均超50%。

  与2019年相比,由于三四线城市轨交运营里程显著增加,其客运规模增幅也十分突出;而一线城市受人口规模增量变缓甚至转负的影响,客运规模与2019年基本持平;二线城市受人口规模快速扩张的影响,客运规模增速尤其突出,2023年客运量较2019年增幅达49%。

  从城市角度来看,半数城市轨交客运规模同比2019年增幅超50%,出行规模显著超过疫情前,主城区人口规模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京、沪、广等城市由于人口增量变缓,轨交客运量增幅不及其他城市突出。

  以上海为例,2023年轨交客运量高达36.6亿人次,居于首位,同比2022年增幅超61%,但与2019年相比,仍有6%的缺口。

  除上海外,北京和广州轨交客运量也均超30亿人次,两城轨交客运量同比2022年涨幅均在三成以上。对开通地铁的近50个城市相关数据梳理发现:除佛山外,其余城市同比2022年客流量均上涨。

  与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相比,绝大多数城市轨交客运量呈现上涨之势,超半数城市增幅超过50%,典型如杭州、长沙、青岛、合肥、南昌、厦门、宁波等城市,同比2019年均实现了翻番。

  与之不同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淮安、东莞等6个城市轨交客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尚未恢复常态水平。究其缘由,主要是受户籍政策、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城市人口扩张速度略有变缓。典型如北京2023年,轨交客运量达34.5亿人次,较2019年降幅高达13%,是一二线城市中降幅最大的城市,上海和广州次之,降幅分别为6%和7%。

  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城市建成区仍在快速扩张,近些年多条新线路投入运营,轨交运营里程有明显提升,进一步用客运强度来表征客流恢复情况,可以看到随着地铁通车里程的增加,平均客运强度也较2019年出现了回落。

  2023年,城轨交通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294.7亿人次,客运强度为0.55万人次/公里日,同比2022年增加0.17万人次/公里日,增幅高达43%;虽然客运量较2022年有了明显上升,但客运强度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一方面是受到轨交里程增加的影响,当轨交网络逐渐完善、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客运强度本身就有下降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人口流动规模趋于缓和的影响,尤其是2019年相比,客运强度仍未恢复当时水平。

  根本上来看,之所以会出现轨交运营规模和客运强度变动趋势的背离,主要就是人口集聚的速度较城市扩张速度偏慢,轨交客运的饱和程度不及2019年。

  就客运强度来看,广州和深圳客运强度均高达1.31万人次/公里日。截止2023年底,广州地铁运营里程641.5公里,2023年客运量达30.73亿人次,客运强度在全国城市中居于首位。排在第三至第六位的分别为长沙、上海、西安和北京,客运强度均在1万人次/公里日以上。

  整体来看,除一线四城外,客运强度较高的城市有长沙、西安、成都等城市,三城客运强度均在0.95万人次/公里日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三城均是中西部人口增量比较突出的中心城市,一方面,这些城市铁路网线相对较少,加之郊县人口规模较大,轨交客流量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近些年这些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人口吸引力明显增加,常住人口规模明显增加。以长沙为例,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1042.06万人,比上年末新增18.13万人,超越了杭州这样的传统人口增速较快的城市。

  通过对比发现:一线城市韧性较佳,2023年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轨交客运规模,高达129亿人次,且各城市客流量规模与排名第五的成都拉开了6亿人次以上的差距。分城市来看,深圳客运规模大幅增加,2023年高达27.1亿人次,较2019年增幅超50%。深圳近几年地铁运营里程大幅增加,2019年仅有304.4公里,2023年已经跃升至567.1公里,增幅高达86%,再加之通车地铁区域本就人口密集,导致客运量激增。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广州由于地铁建设较高,2019年地铁运营里程已经增至较高位,网络也趋于完善,2023年轨交运营里程较2019年增幅不及深圳那样突出,带来的客运规模增幅也不及深圳。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京、沪、广三城2023年轨交客运量同比2019年微降13%、6%和7%,整体上来看轨交客运量略有回调,但整体客流量规模仍居于第一梯队。

  结合最新的常住人口数据,2023年上海一改近几年常住人口下滑的趋势,2023年常住人口增至2487.45万人;相较于2022年底(2475.89万人),增长了11.56万人。这一数值也是自“十三五”规划提出人口长期调控目标后,增量上首次超过10万人。无独有偶,2023年末,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218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这也是北京人口“六连降”之后首次增长。2023年末,2022年常住人口减少7.7万人的广州常住人口增至1882.70万人,较2022年增加了9.29万人。由此可见,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依旧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在城镇化率已达高位,未来增长空间有限的当下,城市研究更需要关注短期的人口动向。结合典型城市的落户政策来看,近年来热点一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策略正在转变,长三角、珠三角多地放宽的落户政策淡化了学历,更青睐“技能人才”,引人不再限于人才的争夺,“人才争夺”逐渐演变至“人口争夺”。

  结合地铁客流数据来看,合肥、杭州、西安等客运量上升而客强度下降,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较快,新城区的人口增长仍跟不上地铁线路的蔓延速度,尤其是杭州因举办亚运会,近年来地铁通车里程大幅增长,客运强度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客运量上升+客强度的下降,也说明了城市正在大量兑现规划利好,结合近年新房市场表现来看,杭州、合肥市区的供求关系也在新房市场中可以跻身第一梯队。

  而长沙、青岛更是客运规模、客运强度双双正增长,城市高能级板块范围扩张的同时,平均地铁乘客密度还在持续上升,这也与近年来长沙、青岛较快的常住人口数据相一致,如长沙谷山、青岛崂山张村河南近年来市场表现突出,新房市场依旧保持了不错的交易热度。

  综上,2023年轨交客运出行规模创历史新高,恢复至2019年的124%,轨交覆盖人群大幅增加,但是由于城市扩张速度快于人口集聚速度,虽然客运量较2022年有了明显上升,但客运强度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

  受人口规模变动、轨交里程变动和疫情消退多重因素的影响,各城市轨交客运量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一线城市需求发展韧劲最佳,合肥、杭州、西安等规划利好密集兑现,需求发展颇具潜力。

  我们认为,即便未来一线城市住房需求总规模的增速会进一步下降,但是在大量外来人口带来的刚需存量,以及较低的人均住房面积下所对应的更高改善性需求,仍将是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

1571.9

  • 0.13%
  • -0.91%
日期指数环比同比
2023.011569.9-0.97%-0.14%
2022.121572.1-0.92%-0.11%
2022.111573.9-0.12%-1.08%
2022.101575.8-0.20%-1.01%
2022.091579.0-0.02%-0.87%
2022.081579.3-0.04%-0.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