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许倩 2024-12-25 08:40:50 来源:中房报
2025年,存量房“收储”工作需进一步加码和落地。
自5月17日中央提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以来,全国已有超60个城市表态支持“收储”工作,超32城发布“收储”细则,超14城有项目落地,包括重庆、苏州、武汉、郑州、长春、金华、保定、乐山等,收购总量约15.6万套。但扣除之前试点的8个城市,落地城市数量仍有限,这显示出政策在推进过程中仍有一些挑战和阻力。
央行推出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率也不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央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已使用额度约162亿元,较二季度末增加41亿元,使用率仅约5%。
从部分城市披露的信息来看,截至11月末,落地审批贷款金额约435亿元,实际占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总额的14.5%。但落地额度中,多是过去8个试点城市推进比较成熟的项目,若扣除这8个城市审批落地的412亿元,新增落地额度或仅23亿元以上。
华泰证券认为,政策推进偏慢主要在于实际“收储”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会对商品房库存进行“再配置”(即配租、配售)和“再定价”,使得实际效果与市场预期的“去库存”有一定偏差。优先收购地方城投的库存可能是阻力最小的方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28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1%。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4%。
在此背景下,存量房“收储”仍是稳住楼市的重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预计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地城市的增多,“收储”工作将进一步加速推进。
“收储”政策不断升级
“收储”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当年7~10月,郑州、济南、西安、长沙、苏州等城市探索通过城投平台收购存量房源,将其用作人才公寓或保障性住房。
彼时,城投机构收购存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自筹和政府补贴,如郑州、济南等城市的“收储”方案明确,项目资金100%自筹。
2023年1月,央行创设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在重庆、济南、郑州、长春、成都、福州、青岛、天津8个城市开展试点,支持批量收购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
1年多时间过去,试点城市“收储”进展缓慢。据央行网站披露,截至2024年3月末,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贷款余额为20亿元。
2024年,房地产面临更大的去库存压力,“收储”力度加大。
5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表示,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当日,央行宣布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予以配合。
随后,央行于6月12日召开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作推进会,住房城乡建设部也在积极推动落实,并将实施范围扩展至“县级以上城市”。
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已发放247亿元租赁住房贷款,保障性再贷款余额为121亿元。
9月24日,央行将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中央银行资金的支持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进一步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
10月12日,财政部发文,支持用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
全国多地快速响应“以购代建”,地方政府“下场收房”的尝试逐渐展开。目前已有超过32个城市发布“收储”细则,包括广州、杭州、合肥等高能级城市。
从细则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收储房源的要求是:已建成未出售存量商品房,已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证明,可办理不动产权证书,满足金融机构贷款要求,权属清晰可交易。房源处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区位。
大部分地方要求收储房源的单套建筑面积小于120平方米,优先选取整栋或整单元未售、可实现封闭管理的楼栋项目。其中,广州要求收储面积“小于90平方米”;深圳要求 “小于65平方米”,主要因为存量收购要满足当地对保障性住房的最低面积标准。收购后用于配租的普遍要求在65~70平方米以下,收购后用于配售的相对更为宽泛,区间在50~120平方米。
这些要求,说明地方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的重视,但实际上也提高了收购门槛。
目前各地确定“收储”价格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同地段保障性住房重置价格为参考,按照基本覆盖土地划拨成本、建安成本等合理支出,以及不超过5%的经营利润测算确定收购价格,代表城市为沈阳;二是以同区位商品房价格5折左右进行配售的情况推算,代表城市有西安、福州。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城市“收储”仍处于前期摸排需求阶段,实际落地尚需一定时间。一方面是符合“收储”要求的项目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是开发商低价出售意愿不高。
困难与突破
郑州作为最早探索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房的城市之一,目前去库存效果逐渐显现。
2022年以来,截至2024年5月,郑州城市发展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郑州城发安居有限公司累计收购81个存量项目,累计10.6万间房源,总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共计支付交易金额338亿元。
这些项目将全部改造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目前已有3.27万间作为人才公寓投入市场。
今年以来,郑州也在探索收购存量住宅用作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可能性。7月29日,郑州推出首批配售和预配售型保障房1999套,成为全国率先开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配售交付的城市。11月7日,郑州发布第二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配售公告,共计2325套房源。
近期,重庆、苏州、武汉、长沙、乐山等10余个城市收购存量房项目落地。但多数城市收购数量在500~5000套范围,与郑州的10万套相比进展缓慢。
比如,重庆工行向嘉寓公司发放贷款,支持收购1000余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通过“较低租金+灵活期限”等精心设计,已开业项目实现“满租”。
12月10日,邮政储蓄银行湖南省分行为长沙市政府选定的收购主体发放1亿元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支持其收购436套存量商品房用作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12月3日,农发行乐山市分行向乐山市国有企业投放四川省首笔支持“收储”贷款,总授信8亿元,支持收购2994套商品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
据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截至11月底,广西已完成协议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2876套、面积30.13万平方米。
11月以来,合肥安居集团已收购存量商品房5733套、58.9万平方米,通过精准对接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住房需求。
10月31日,工行、中行河北省分行组建银团贷款,为保定市国控集团下属企业发放贷款,用于支持收购存量房用作配租型保障性住房,涉及主城区1895套存量商品房。
从这些城市来看,多数将存量房产转化为保租房。根据政策要求,“收储”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保障性住房要遵循“保本微利”原则。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50个重点城市租金回报率为2.03%。央行数据显示,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5%。
中指院认为,“收储”的资金成本在3%左右,考虑到改造、运营等成本,实际成本可能更高。“收储”存量房用作保租房,需要财政贴息、收购价格打折等配合才能实现收益平衡。用作配售型保障房,则需要折价收购。
“与存量商品房‘收储’相关的规划调整、后续运营、成本收益核算等工作比较精细,需要各部门加强合作。”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考虑到收储房源投入运营后的资金回报率,目前收储阶段的资金成本还可以进一步调降。
华泰证券分析师陈慎认为,“收储”工作难点在于匹配和交易,房企能否接受“收储”价格是个未知数。若收购价格太低距离现金流平衡点太远,即使房企现金流压力再大,也会显著影响房企出售意愿。同时,较低的配售型保障房价格,可能会影响周边商品房市场价格。
陈慎建议,在收购商品住宅之外,或可适当加大其它业态的摸排,如闲置商业、闲置公寓、闲置厂房、闲置宿舍等。在重点城市,由于市场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多元商品房业态,其成本低于商品住宅,且在房企库存中流动性较差,房企的处置意愿和议价空间都相对较大,有助于解决房源匹配问题。
2024年十一月房地产大事件盘点
2024-12-23回顾,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聚焦第十五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大咖们都说了啥?
2024-12-19主动变革,转型发展。财政部:1-11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2626亿元,同比下降22.4%
2024-12-18在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4631亿元,同比下降13%;房产税4254亿元,同比增长18%。国常会:允许专项债允许用于土地储备
2024-12-18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政策效应显现,11月房价出现回稳势头!
2024-12-17新房、二手房价格上涨城市继续增多。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后期走势有望继续改善
2024-12-16积极变化增多,信心得到提振,止跌回稳动能增强。明年房地产工作怎么干?高层明确四大任务
2024-12-13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湖南衡阳:2025年起商品房销售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
2024-12-13长期以来,公摊面积不透明导致购房费者难以准确评估实际使用面积。如今,衡阳出台的新政把这一问题解决了。
- 08:38
- 08:28
- 2024-12-24 12:40:34
- 2024-12-24 10:29:00
- 2024-12-24 10:18:49
- 2024-12-24 09:58:32
- 2024-12-24 09:52:22
- 2024-12-24 09:48:47
- 2024-12-24 09:31:57
- 2024-12-24 09:07:57
- 2024-12-24 09:04:43
- 2024-12-24 08:50:28
- 2024-12-24 08:46:45
- 2024-12-24 08:41:32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1571.9点
- 0.13%
- -0.91%
日期 | 指数 | 环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