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进入观看现场直播

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
高峰论坛现场


四方高峰对话现场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
支持单位: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
  人居环境委员会

承办单位:
 北京人居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美国布朗集团中国服务总部
网站协作:

 搜狐·焦点房地产网  
 新浪网
   搜房网     人民网房产频道
媒体支持:

中国经营报   经济观察报
21世纪经济报导 中国工商报
北京青年报   中国建设报
北京晚报    新京报
北京晨报    羊城晚报
现代商报    好家地产
新经济导刊   中国财富
新地产     广州日报
东方日报     

 
  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人居理念
  □ 委员会章程
  □ 大 事 记
 
 
  科研课题
  □ 项目介绍
  □ 组织机构
  □ 主题目标
  □ 课题内容
更多>>>
 
  推进工程
  □ 推进工程简介
  □ 推进工程动态
  □ 推进工程倡议书
  □ 推进工程技术纲要
更多>>>
 
 金牌建设试点项目
  □ 常熟·香格丽花园
  □ 太仓·君悦豪庭
  □ 扬州财富广场
  □ 长沙阳光100
  □ 天津阳光100
  □ 昆明·云康园
  □ 北京山水文园
更多<<<

首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
精彩回顾
   嘉宾发言集萃
   相关报道
   精彩照片
当前所在位置:峰会首页--->参会嘉宾                返加峰会首页
  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全程实录
1  2  3  4  5  6  7  8
 嘉宾: 连玉明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致辞嘉宾
演讲题目: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
    连玉明: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这样一个高峰论坛。

  城市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从主体来看城市化的核心是什么?实际上城市化的本质是一个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他的核心实际上是人的问题。从人居环境建设这个标题来看,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还是人居住环境的建设,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人的问题。所以我想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讲的话,那么就是人的问题。再反过来讲,人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离不开环境的问题,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也有一个小环境的问题。我想人居的环境建设可能是一个小环境,而城市化的发展可能是一个大环境。所以研究城市化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我想首要的应该研究他的环境问题。

  今天我就想从大环境的建设谈一谈当前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当前的形势。我觉得这个形势的判断是我们研究城市化和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我们对于环境的判断,从十六大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大概是两个方面的判断。第一个方面叫做未来的20年是我们国家战略机遇期这么一个判断,而四中全会对于我们形势和环境的判断,认为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内,同时也是关键时期的重要关口的这么一个判断。什么是关键时期?为什么又要说是重要关口,我想今天围绕这个问题,我想用三组数据做一点个人的解读。

  第一组数据,我想谈一谈人口的规模。大家知道,就在最近4月23号的时候,在上海召开了一个会议,叫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国际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主任公布了一组关于我国人口现状的数据。把这一组数据概括起来,我们认为,在未来20年到30年内,中国将先后迎来五大人口高峰,面临五组压力。第一个高峰是人口总量增长的高峰,到2003年底,我国的人口是12亿9600万,这是一个大数。按照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总量在本世纪30年代的中期将达到他的高峰,大概要达到14亿6000万,未来20年内,中国每年净增人口一千万左右,所以这种底增长率和高增长量并存,是我国人口的一个基本现实。

  现在我要讲的是在这个高的增长量的中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个问题就是人口结构。大家知道无论我们是12亿9600万,还是将来人口高峰值,我们国家人口结构大概是由少数的富人和多数的穷人构成的。从人口的社会分层理论来看,这叫做两极化的社会,所以贫富的悬殊,两极分化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大家知道2002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经济系数已经达到了0.46,而且这个经济系数仍然在以每年0.1的百分点在继续上升,远远超过了联合国0.3—0.4这个标准。这样一个人口结构意味着什么呢?他意味着两极化的人口结构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

  大家知道,从社会的结构来讲,具有一个庞大的中间的阶层,国外叫中产阶级,只有当中产阶级的数量很大,这个时候的社会结构才是最稳定的。但是我们国家的现实中产阶级数量比较小,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体,但是现在究竟说我们国家有多少中等收入阶层,说法也不太一样,标准也不太一样。比如说国外的媒体认为我们国家大概我们的中产阶级的数量是两到三个亿,我们国家的学者认为在三个亿左右。最近有一个学者他说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有两亿人要进入到中产阶级的消费群。即使是有两亿,按照我们现有的人口来计算,大概这个数也不会超过总人口的15%,而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阶层应该在80%左右。

  相反的是,在我们现有的12亿9600万人口中间,我们的弱势群体比例很大。比如目前我们有残疾人六千万,病人六千万,最低贫困人口两千六百万,还有失地的,又没有生活保障的农民,大概统计是在五千万到八千万,再加上现在的下岗失业人员大概有三千万,还有失业的这个数量,我估计现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数量,大概加起来在三个亿左右。这个人群是社会最底层,是我们所占有的弱势群体,所以因此,两极化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的不稳定的压力。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高峰,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

  第二是劳动力的高峰期,到2020年,中国在15—64劳动力将达到9.4个亿,占到总人口的65%,这65%的劳动力为未来中国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是老年人口的高峰,老年人将从现在的7%要上升到11.8%,预计在高峰的时候,65岁高峰的比例,占到总人口的23%,如果按照2020年14.6亿人口计算,23%就是3.3个亿,所以这3.3个亿,占到五分之一人口的老年人,无疑为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四是流动人口的高峰,2000年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大概是1.1个亿,在2020年以前,他的城市化率的速度不会低于1%,此外小城市向大城市的流动,城市之间的流动,为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就业,城市的社会保障,以至城市的公共安全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五个方面,也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点,艾滋病衍生和蔓延以及爆发的来临,2003年国家发布的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是84万人,其中艾滋病人是8万人。正处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一个临界点上,如果现在我们不能够采取非常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国家的预计,大概我们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要达到1000万,这1000万人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我讲从人口规模的角度讲,这五个高峰带来了五种压力,使中国目前面临着大环境里面的最基本的一个国情,这是第一组数据。

  第二组数据,我想谈一谈城市化率。2003年底,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是40.53%,非农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例。如果按照2003年,我国是12亿8000万人口来计算,这40.53%就意味着目前我们的城市人口大概是5.2个亿,我们农村人口是7.6个亿。在过去的15年间,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18.9%,增加到了2003年的40.53%,在不到15年的时间内,城市化率增长了21.63%,平均增长率每年是1.55%。在未来的15年内,如果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1%来增长的话,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大概要达到55—60%。这个55—60%按照2020年我们国家14亿6000万人口来计算,大概我们的城市人口是8—9个亿。这8—9个亿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意味着在未来的15年内,还将有3—4个亿的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3—4个亿的农民迁移到城市,就相当于要制造,相当于现在30—40个广州这样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果我们现在国家的小城镇是一万九千个,这一万九千个小城镇,假如每个小城镇消化一万人,大概能消化我们的城市人口2—3个亿的话,我们剩下6个亿的城市人口大概需要200个能容纳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或者是有300个能容纳两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而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城市,就是说在目前660个城市中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37个。

  这个城市化率我要说明什么呢?第一,面对这个城市,首先面对的是人口的过剩和城市短缺之间的矛盾,大城市的短缺是目前制约城市化的最主要矛盾。第二,我们讲城市化率,城市化率高不等于你的城市化的水平过,我们现在在追求城市化率,这个城市化率高了,是不是你的城市化水平就高呢?并不是这样,城市化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型,在这样一个转型中,第一要给农民土地使用和处分的自主权。刚才联合国的同志讲,现在要开展土地权的革命,就是要给农民使用和处分土地的自由权,让农民来决定,而不是政府来决定。第二,要打开城门,政府应当打开城门,让城里的合成外的人享有平等的、自由的迁徙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教育权。第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怎么衡量一个城市好和不好,衡量一个城市好和不好,不是看你的城市化率有多高,而是要看你这个城市能不能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也就是城市价值的最大化,怎么看待这个城市是个好的城市。我们一般用三个方面判断,这个城市好不好,第一要看你这个城市能不能创造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包括人居GDP,包括人均的财政收入,包括人均居民的收入。我讲的是人均,而不是总量,由总量来判断城市的经济实力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人均GDP反应的是你这个城市产业实力,而人均的财政收入反应的是你这个政府的实力,而人均居民收入反应的是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把消费实力加上你的政府实力,再加上你的产业实力,这才是政府的经济实力,这才是第一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要看你这个城市能不能为老百姓提高到更高的生活质量,看城市不是看你大楼修了多少,广场修了多大,而是看你这个城市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多少。比如说你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看教育,病看医疗公共卫生体系,老看社会保障,这些是衡量城市发展是一个一个好城市的标准。

  第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城市能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的机遇。这三个标准应该成为判断一个城市化过程中是一个好的城市,还是一个差的城市的基本分界线。所以城市化率是一个现象,城市化的过程应该准许他的最基本的规律。中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概括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叫盲人摸象,逮住一条腿说这就是大象,这就是战略,摸着一个耳朵,说这就是城市战略,没有从真正战略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问题。中国的城市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绝对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用技术问题来解决中国的战略问题,必然就会盲人摸象,这是一个误区。第二个问题是拔苗助长,城市化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但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城市化过程就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在推动,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大城市化很重要的障碍。北京的交通为什么拥堵,大家讲了很多的技术问题,实际上北京交通拥堵的本质就是政府,是政府的利益集团在博弈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

  第三组数据,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什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里面,胡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以后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现在在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1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走出了低收入国家正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一直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这个阶段,我国将面临的是什么?我们把它概括起来叫做“三个变化,两种前途”。

  第一个变化,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它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将会快速的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它的压力也在加重。

  第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我们的消费结构主要是以吃穿为需求的,而在未来,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可能我们住行的需求要替代吃穿的需求,成为我们主要的一个消费结构。所以我们讲人居环境的建设是符合人均1000美元以后大的趋势的,是有大的空间的。

  第三,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均1000美元以后,在这个期间很可能是分配不公,利益分化,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多种社会矛盾脱现的这么一个时期。所以这三种变化很可能引起两种前途。第一种前途就是如果我们把各种各样的矛盾处理得好,就会进入到一个黄金的发展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比如像韩国,1977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他们随后就进入了全速的发展期。到1995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均10000美元的飞跃。但是如果在这个期间,我们的社会矛盾处理得不好,可能就要出现另外的一种前途,叫矛盾的脱现期。学者把这种矛盾的脱现期叫做拉美化,拉美现象。到底什么是拉美化,拉美现象,它主要讲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方面的特征,它叫特权政治和利益集团控制和国家的资源和绝大多数的财富。所以我们国家拉美化的现象讲的是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是被利益集团和特权政府控制的,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征,中产阶级发展不起来,发展不起来是个什么概念呢?发展不起来就标志着这个中产阶级长期在15—20%这个人口比例中徘徊。第三个特征,多数人不能进入现代化,贫富分化,社会的竞争,矛盾的激化,经济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和倒退。简单地讲,拉美现象是一种有增长但是没有发展的困境,是一个少数人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现象,是少数人能够现代化的现象。如果我们搞不好,可能就进入这么一个矛盾的脱现期。

  这个调查并不能够反应当前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情况,为什么呢?在这个调查中,还没有包括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并没有涵盖城市居民实际所享有的各种福利和补贴。比如在城市,我们城市人享有公费医疗但是农村的农民没有。比如在城市,我们城市的中小学基本上是财政拨款,而农村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地方的资金。再比如城市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民这些都没有。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我们估计现在城乡的收入差距恐怕要达到五到六倍。

  在1954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他在美国的经济年会上提出了一个倒U形的理论,这个理论他认为,收入差距和人均GDP之间是有相关性的。当经济发展到初期,收入的分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的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过这个稳定时期到经济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完善的时候,这种市场经济的差距,会随GDP的增长逐步的减小,当中产阶级发展起来以后,这种差距会逐渐减效。从而就形成了一条倒U形的曲线,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这一个倒U形理论的假说,他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30—40%的时候,收入分配的差距正处于倒U形曲线的临界点上,这个拐点上。这个拐点就说明,要不然你就通过这么一个拐点使收入逐步的趋于平衡,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要不然的话,那个收入差距就会逐步的拉大,完全形成两极分化的社会。
  如果拿这个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对照的话,我们的城市化率是40.3%,我们的GDP刚刚突破了一千美元,这个理论和我们国家的现实一比较,正处于现在的拐点上。通过上述的三组数据,对关键时期的重要关口的这个判断做这么一个概括基本的分析,但是关键时期怎么办?重要关口最重要的又是什么?我想关键时期应该抓关键,关键就在城市化。重要关口最重要的时期应该做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我把它概括起来,叫做在今后“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15年内,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终点。

  概括起来叫做三个优先的战略,第一个优先,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要坚持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关于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一直存在争论,有的人说小城镇带动城市的发展,有人说成是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一直到十六大决议里面做了一个报告,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当时我在想,我主张,我的观点,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我主张八个字“抓大带小,以城带乡”,优先发展大城市,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市,然后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对于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很多疑问,比如说大城市发展究竟是成本大还是收益大。你发展大城市的成本大呀,城市是什么呀?城市的本质实际上是公共资源集聚的产物,对公共资源而言,持有的人越多效率就越高,回报率就越高。大家都承认上海是目前最有效率的城市,因为上海用最小的空间养活了中国最多的人。换一句话说,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他的公共资源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效率就会越高,目前上海的人口密度已经每平方公里超过了一万人,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作为城市化完成以后最高的标准的话,假设每平方公里五千人,为上海的一半,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假设是70%,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将有4亿人,按照每平方公里五千人的密度来计算,只需要20万平方公里,即使是人口密度再减去一半,也只需要四十万平方公里。另外根据专家的测算,按照城市建城区面积来统计,我国两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和二十万人口的小城市,和不足万人的小城镇做了一个比较,人均占地面积是1:2:3.1,小城镇占地面积比大城镇要多两倍,而小城镇的占地面积比大城市要多三倍,可见,大城市的发展是可以节约用地的,是节约型的。

  第二个疑问大家说,大城市究竟有多大?什么叫做大城市,多大是大城市,是不是这个城市越大越好,根据专家的测算,大城市规模在10万人到1000万人的时候,这个城市的规模收益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当城市规模小于十万人,或者是大于一千万的时候,城市的规模收益会不断的降低。只有当城市的规模在一百万到四百万人口规模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城市规模收益是最好的。

  我们讲发展大城市,要发展一百万到四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城市要带来城市病比如说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怎么办?大家想想,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这么一个背景下,我想城市病和农村病相比哪个更要命,所以大城市的发展,这是我主张的一个理由。但是实现大城市的发展,怎么去实现?我讲三句话,我概括起来叫三个中,第一中部比较崛起,现在我们讲东北的发展,中部的发展,西部的开发,真正的问题在中部,如果中部不能发展,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很难。第二中等城市要扩容,发展大城市不是把上海和北京再搞大,不是摊大饼,所以说我们要从不断的摊大饼要学会蒸馒头,从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的发展。第三,中产阶级的数量不断扩大,只有中产阶级的数量扩大了,他的消费才能上去,城市才有活力,人居环境的建设,他的基础才能够奠定,我觉得这是一个战略,坚持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

  第二个战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必须坚持社会事业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我们在十一五规划过程中提出了四大理念,第一个理念就是社会事业发展优于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就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怎么就协调了?所以我们想,如果想让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制定社会发展必须优先于经济发展的战略,使经济的增长变成全面发展。这个全面发展就得就业优先,社会保障优先,文化教育优先,通过三个优先的战略来实现城乡的统筹。

  第三,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必须坚持政府优先改革的战略,所以在“十一五”期间,政府改革是中心环节。在改革26年之后,在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背后还隐藏着大量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都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者是间接的联系。现在改革改到今天,越来越难了,难在什么地方?第一,老百姓对改革的信心降低了,不是像原来那样有热情了,不像原来那样支持你的改革了。为什么?五、六十年代,大家的信心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到了八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开始叫改革黄金梦,推动改革得到即得利益,改革20多年了,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是谁?所以大家对改革的信心在降低。

  第二个问题,改革的阻力也越来越大,经济改革,社会改革,一直到政府改革,阻力越来越大,这个阻力在哪儿?因为政府改革改到今天,政府改革就是政府自己造一根绳子,造一个凳子,把自己杀掉,谈何容易呀。但是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是改革又越来越难,进入了攻坚战的阶段,这就是中国城市化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请问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率应该超过了30%,人均GDP超过了一千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进入青春期,就像一个正在成熟的少女一样,她在迸发出活力的同时,不免还会有一些骚动,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把我们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上,因为关心城市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谢谢大家!


 嘉宾: 杨 慎
   原建设部副部长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
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致辞嘉宾
演讲题目:住宅建设开发应注意六点
            杨慎:住宅建设开发应注意六点

  这些年来我们房地产业经过一个快速的发展,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群众对住房的需求,从生存性向舒适性转变,这是第一个转变。第二个转变,产业的增长方式,房地产的增长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面临着这样两个大的根本性转变。适应了这样的转变,我们房地产业将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工作部署,适应形势,客观形势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群众对住房要求不断改善的需要。

  最近一段时期大家提到对中国的住房需要前景,主要是在香港和美国几个报纸,特别是《纽约时报》,最近发了一篇文章,中国的房地产面临着着严重的泡沫,和即将崩溃的危险,还包括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有这样的看法。我个人从事这个行业多年,也在房地产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作,我认为这些观点都言过其实,没有根据。说到泡沫,没有任何人提出任何的事实依据和数量分析。我们现在做经济工作,大家讲问题必须是拿出事实,拿数据来说话,不应随便的讲过冷过热,过高,过低,过大,过小,这统统是可以讲,但是都没有效力,搞不好还制造了一场混乱。

  我个人讲,我讲之前反复的给自己提问题,一定要抛开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这些狭隘的本位立场,谈一些客观的公正看法,我经常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至少在2020年前,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之前,中国的房地产业仍然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的空间,不但不会出现泡沫,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按照我的测算,从现在到2020年需要盖除了存量购房,除了2004年已经建成的房子,还需要建124亿平分米,我们现在的住房总量是89亿平方米。今年预计再建七亿到八亿,把这七、八亿都扣掉,在今后15年,16年,从2005开始是16年吧,还要建124亿平方米,平均每年7.75亿。这是城镇住宅的概念,不是完全等同于商品房,这个概念比商品房的概念大,因为商品房是这其中的一部分,除了商品房之外,还有城镇和工矿区的个人建房,还有基本建设投资建房,还有更新改造建房。商品房的数量大概是占一半,350万套左右。

  这样的数量,我们怎么去发展呢?用什么方式去发展呢?光是解决数量问题,我认为这样一个时期过去了,主要的,我们要把我们的住宅提高一步,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它的可替换量,第二,改善它的居住环境。我们天天讲居住,房地产住宅这都是一种相对而言一种狭隘的概念,人类居住的概念绝不是一个住宅的概念,也不见得是房地产的,房地产是商业领域里的一个产业。住宅建设是第二产业,是建造房屋,讲人类居住就是指人类在地球上居住、生存、发展、繁衍、交往这样一个总体的环境,是从一个大的、宏观的看人类生存是这样一个领域,是这样的概念。因此,我们的工作当中必须把我们的思路放宽,眼界提高,目光看远,我们做出来的房子才有生命力。

  现在做房子像过去八十年代以前和八十年代中期都不一样,我们大家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住宅,八十年代的房子要四大要素,第一是位置,第二是房型,第三是环境,第四是价格作为房地产经营里面主要的四大要素。现在看来,这样的概念也要相对改善,物质领域的东西,房形怎么做,大家都差不多,价格是看不到的,它在市场交易当中发生的,它是看不见的,是隐性的。看的见的就是它的区位和环境。因此,人们买房子首先看这个房子在什么地方,第二它的环境怎么样?周边环境怎么样?所以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住宅它本身有一个特点,是集技术、文化、科技、环境多种要素为一体的这样一个集成度很高的产业,说一个房子的好坏,你不能说它坚固不坚固,也不能说它的造型美观不美观,也不能说它的价格高和低,而是它集中了科技、物质、文化、技术、经济、环境多要素,集中度很高的一个产业。在这种情况底下,我们要把我们的房子做好,要把环境做好,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房屋建设和环境相和谐,和环境相协调。

  大家注意,科学发展观讲到了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最近中央的文件,国家领导人讲话,报刊上特别提出了不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建立人与社会和谐的观念,创造和谐社会的概念,包括我们国家领导人在文件上讲的。居住环境的和谐,要做到和谐就必须和环境相协调,过去古话叫天人合一。怎么相协调?关键问题要解决规划问题,也就是用规划主导开发,这是我们房地产业当前面临,或者今后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它要和环境相协调,要靠规划来指导,你做这个房子要和规划相一致,要服从规划。反过来与规划不合的地方,你要调整规划,而不是简单的依规划办事,因为我们的规划有毛病,管理就不超前,都是滞后的,第二,标准是过低的,完全按规划做事,做不出好房子来,太超前,它也不会批准你建设,因为你盖的房子是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房屋开发建设当中,要注意六点:

  第一叫一体化战略。我们的房屋开发建设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传统的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布局。我们过去的房子都是集中城市,城市里面还有CBD中心区,还搞一个中心区,最后搞的结果人都集中在一块儿,交通问题没法解决,造成了我们自己的一条死路,道路越走越窄。今后的城市必须打破这种外延式的布局,走组团式带状结构,一个中心城市,一小时的历程之内布置若干个卫星城或者中心城镇,或者说是环城社区。通过这样的调整来改善我们多年来过分拥挤,过分狭窄的城市布局,开拓我们城市的空间,这是第一个,要把人有意识的向郊区疏散,实现我们对环境的改进。

  第二,低密度建筑。这些年来,我们在发展当中,大家都要做高建筑,以高为美,以高为荣,好像盖的房子越高越好,没有一个大楼不好看,不神气,不能代表形象。作为一个城市来讲,适当的,适度的有一点高层建筑,做一些标志性建筑这是需要的,如果城市完全一个模式就很平淡,没有特色,没有起伏。但是作为居住的概念,人类居住概念不能要求过高的向空间发展,空间发展带来的弊端第一是安全不能保障,地震怎么办,你只有死在里面,防火,大火来临你怎么办?你不能说了算,第三,你活动空间太小,你没有办法。第四,增加一个地区的人口的密集度,将会形成交通隐患,这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且造价很高。究竟是住在高层好还是低层好,住低层的想住高层,空气好,视野范围广,住高层的说想住低层,各有各的看法。总体来讲,人类的居住是在一种多层的,或者是低层的,有周围环境的这样一种地方比较好。

  第三,开敞性空间,我们在一个小区里面,作为一个小区,做了房子,我们怎么办呢?房子遮挡很厉害,房子密度太大,遮挡很厉害。或者中间搞一个东西,这样的话,我们这一个空间显得不开阔,阻挡阳光,阻挡空气,阻挡必要的人流。我们在一个区域里边,在一个居住环境里边,一定要有一种开敞性,使人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不仅室内很舒适,室外也很开阔。

  第四,小尺度建房,我们现在的小区规模扩大,室外人流、车流太多,道路直径太长,这样遇到什么问题呢?人流、物流混杂一起,造成了小区内部的城中城,也造成一个城市里边的城中城。像北京市有一个小区,方庄小区,280万平方米,其中这一个地方立交桥就有六个。还有一个,望京小区,460万平方米,那就不是小区的概念,完全是城市,人类在这个地方住,和在城里住有什么差别呢?虽然离城里近了,买东西方便了,但是作为居住来讲它是失败的。小尺度房,加大路网的密度,使车很快的进去,很快的出来,不然的话,我们所有的小区就变成现在的交通模式。一环放不下盖二环,最后一直盖到了六环,现在依然是越盖越堵,越堵越严重,一小时的车速平均20公里。它没有横贯东西和横贯南北的交通要道,汽车上了环路以后下来仍然不能在路上下来,因为它到环路不是目的,通过环路再上干线,再上支线。如果我们交通的网络直径太长,密度太小,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第五,立体式绿化,过去我们不重视绿化,后来有了绿化就学种草,国内的草不行买国外的草,但是用植草很大的问题,一个用水量太大,成本太高,第二对空气没有好处,大家知道,人是输出二氧化碳,草本身不具备这种调节空气的自然功能。所以如果单纯的种草一定不行,单纯种树也不行。上海过去有一些大树,城市没有树,一棵树几百块钱,上千块钱,跑到江西去买树,买了以后活的没有死掉的多,而且造完了以后,也不很协调。作为绿化的家,应该是水、草、花、灌、乔五位一体的绿化,有水面,第二是草地,第三是花卉,第四是灌木,第五是乔木,要什么有什么,因地制宜,形成立体式的。你们从北京机场路走过,北京机场路靠近机场的一段是立体绿化,这种绿化是我们大家所追求的,功能好,景观好,效率好。

  第六,亲和式布局,我们现在的房屋布局比较容易发生一个毛病,追求容积率,过度的追求朝向,朝向是老百姓所关注的事情,容积率是开发商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这都是好的事。但是不宜于过度追求,要把以人为本,人间和谐,人间的交往要放在一个主要的地位上,一个小区要是半围合状态,这样的话有一个好处。第一增加人的交往,第二增加了社会的安全度,我们现在的城市安全靠什么?靠铁丝网,铁栏杆。人和人谁都互相不认识,过去一个相识度,三年以上人是互相认识的,它认识我,我认识它,相识度是91%,现在在一个小区,住在一个大楼里边两年了,谁都不知道谁姓什么,现在很多公安局破案,一个楼里面发生了煤气熏死了,谁都不知道,老死不相往来,人间互不通往。这样就把我们自己的住宅小区现在看来很漂亮,过两年以后就成了垃圾,现在我们盖了很多房子,给老百姓做了很多的福利,是人民的功臣,50年后,我们就变成历史的罪人,所以我希望我们大家不要走这条路,要走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路,就是今天举行的这个论坛,谢谢大家!


 嘉宾: 李兵弟
   建设部村镇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城乡规划司巡视员
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致辞嘉宾
演讲题目:“中国城乡空间规划的新发展——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李兵弟:“中国城乡空间规划的新发展——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城乡规划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规划的编制角度讲,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体现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代表,包括我们的城市设计,近期建设规划,它以强化城市规划对建设行为的直接引导,实现控制管理为主的,我们说叫规划设计层面。另外一个方面则是集中体现在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主,包含有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等,它突出的特点是以加强对地区开发建设活动的宏观引导和实现予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以区域空间管制为核心的城乡空间规划层面。

  从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我认为至今可以说第一轮次已经基本完成。在需要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27个省、自治区中间,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是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截止到今年的9月底,国务院同意批复的有15个,上报国务院待批的有8个,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已经经过建设部专家组审查的有三个,建设大纲经专家组审查的有一个。历时五到六年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轮次已经完成了,表明单一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向综合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转变,完善了我国城乡规划的体系,弥补了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缺陷。为政府调控不同地域空间的发展提供了直接依据。我们说这是世纪之交,中国城乡规划的重大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实现政府职能的有利明证,也是我们中国城乡规划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标志。我想分四个问题跟大家简单的交流一下。

  第一是共同的认知与认知的共同,第二是工作规范与规范的工作,第三是实施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实施,第四是展望未来与对未来的展望。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区域性空间规划,是省级人民政府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市发展矛盾和问题,合理配制区域性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依据。我们为什么讲现在取得了共识,就是因为这种共同的认知和认知的共同是我们整合部门资源,联手开创新工作局面的工作基础。我想主要表现为对省域城镇贴息规划背景认知的共同,它的区域性特征的认知共同,以及我们对政府职能作用和规划地位的认知共同。

  第一点,我们对于规划的背景认知共同,对于规划的矛盾冲突认知的共同。在当前,省域城镇规划体系的背景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的,也就是说,这种基本特征,基本趋势就是我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背景。在这个基本背景中间,我想其实主要表现为五点。第一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第二是区域统筹的协调化,第三是环境保护的生态化,第四是经济增长的精明化,第五是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中央的五个统筹都准确的表示了这样的一种思路。这种基本背景决定了在发展中间,我们的资源性矛盾,区域性矛盾,社会性矛盾,生态性矛盾在冲突不断加大,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中间,我们政府要做的事情。

  第二点,我们说加深了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特征的共同认知,这个共同的认知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一是国际和国内竞争的区域性。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了区域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区域化拓展这么一种特征。城市发展呈现出了由个体竞争向区域整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是以都市区,都市带,城市群的形式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第二,我们说是资源和环境矛盾的区域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相当多的表现为一种区域性的问题,而这种区域性发展问题的主体或核心是城市,或者说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从区域上解决,而要解决区域性问题的核心又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这就是我们的一种认识。人口、产业、资源消耗在区域中间,现在是高度集聚,既带来了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也创造了我们解决这一类矛盾冲突的物质财富和区域协调的基础。第三,我们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可以说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进步,但是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农业没有重大的技术性的突破,在目前的这样一种状况下,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能性恐怕是在20%左右。第二个方面则是要转移我们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和富余的农村人口,转移到量大面广的小城镇,和区域性拓展的大中城市来。我们说三农问题的重点,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城乡统筹,而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众多的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又是我们必须要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所以从这个面上来讲,三农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又是一个区域层面的发展问题。第四,是我们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性。我想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我们国家如果按省一级单位计算,上海市与贵州市的人均GDP产值的差距是13倍,我们国家最富的三个地级单位,和最穷的三个地级单位的人均收入比的差距是31倍。那么美国州与州之间的差距是1:1.3,英国是1:1.2,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地区差异最大的印度,他们之间邦之间的差异也不过是1:5.6,所以我们国家地区发展的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中央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决策。区域发展现在越来越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用城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用城镇促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所以要从区域的角度用区域的眼光,在区域的层面认知和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解决城市与周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这里,我觉得必须要指出共同认知的一点是,本级政府的规划只能解决本级政府行政区域内发展的不平衡,只有上位政府的规划才能解决下级政府发展的不平衡。第五,城乡规划管理的区域性。城乡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规划是政府制定的,它同时也是规范政府管理的。正如十六届三中全会告诉我们的,各级政府都要推行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更多的是约束、管理下级政府的,所以政府要依法制定规划,更要依据规划实施管理,要从直接的干预式管理向着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要通过国务院批复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各个行业的规划,各个专业的规划和指导下一个层次的总体规划,这是第二点的认知。

  第三,我觉得是我们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政府职能三个关联性方面的共同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我们说是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间,各级政府,尤其是省这一级人民政府,他对区域发展的分区管制与区域协调作用绝对不能削弱,而是必须加强。二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城市区域性竞争力不断加强,资源环境影响和相互制约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进程中间,上位政府对区域城镇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绝对不能剥夺,而是必须复权。三是部门利益扩大化,行政干预退出市场改革的进程中间,在国家空间体系中,要发挥城乡规划的主导作用,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含糊,而且是必须明确的。我们政府的服务不仅存在于对个体项目和个人服务的表现上,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基础性的平台。这种公共的服务和公共管理今天更多的就是要体现在区域性的协调和服务上,通过政府的区域开发和管制,实现社会整体的生态保护,合理开放,有效建设,协调发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二大方面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工作规范与规范的工作。经国务院批准的城乡规划,要有明确的工作规范与工作规程,要有按照工作规范规程要求的规范性的工作,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保证。对于这样的一种工作来讲,我认为就是一种法定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它起码要有三个基础性的要件,哪三个?一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要做的,二是法律法规规定了审批的主体和审批的程序的,三是依法批准的规划是有法律效力,而且一定要实施,要执行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作为城乡规划就是国家的法定规划,它包括全国城镇体系的规划,省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是一个比较完整,管理行之有效,在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规划体系,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它做了全面的规范,这种规范我认为可以用三个明确的规范予以表述,哪三个明确规范。一是明确规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各方行政责任主体,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主体是省人民政府,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批主体是国务院,实施的主体是省人民政府,具体的工作是由各省的城乡规划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明确规范了审批程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经同一级人民政府或者是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报经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审批的过程当中,要征求国务院各部门的意见,临近省份的意见,通过部级联系会议的形式形成审批意见初稿,报国务院审批。用法律形式规范审批程序,主要是为了解决省内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参与,保证科学的决策和民主的决策。

  第三明确规范了编制要求,这里面有一系列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和要求,我想必须要强调的是这种编制内容主要是通过强制性内容,围绕着三个必需来予以表述的。哪三个必需,就是必需控制开发的区域,必需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发或者是管理开发的重大的建设项目,必须协调的涉及到相邻城市或者是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的强制性规定,它的目的就是能够要保证充分听取各方面,各部门,各地市,各位专家的意见,充分反应民意,维护发展的共同利益,谋求可持续发展。我们说上述三个明确的规范,及其三个必须要做到的强制性内容,都是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全面规范。是在总结我们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工作经验基础上的规范,也是针对我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特点所制定的程序性规范与内容性规范。

  第三个方面,跟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实施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实施。我想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它主要在发展中形成了这么四个方面。

  一,初步形成了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主导,以各类专项规划和城镇密集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补充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系列。这方面应该说江苏省率先在批复之后编制完成了三个都市圈的规划,推动了深化实施。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编制城镇群的规划中间,以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组织的山东半岛为例,解决区域发展中问题的规划方法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跟踪总结的。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导的规划中间,浙江省建设厅编制的发展规划为佳,其对跨杭州湾大桥建设,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合理布局均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跨省域的地区空间规划中间,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规划,为这一次北京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提供了重大的依据。

  二,区域性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为主要调控对象的省域城镇体系编制规划的重要内容。针对发展中间存在的问题,各省在编制工作中间,都在努力解决区域发展层面上的重大问题。比如说东三省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区域发展之策,陕西甘肃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区域城市发展,内蒙古针对地区的特色提出了生态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尤其是农牧地区城镇的发展。湖南省编制了洞庭湖,环湖的城镇,和环湖地区的移民。山西省专章专节编制了工矿地区的城镇转型发展等。目前在这项工作中间,我们想从政府职能工作的角度来讲,我们一方面要求在编制中间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另外一方面要求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区域层面上,三个重点工作层面上下工夫,哪三个重点工作层面呢?第一个是必须要由上位政府予以控制的,比如说各类开发区及其设置的规模、等级、功能,生态管制区,军事管制区等,要对建设的数量空间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二,必须要由上位政府负责协调的,如区域之间,流域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际之间的发展协调,规划必须要对协调的对象,主体内容做出清晰、具体的规定。第三个,我们的重点工作层面是必须要由上位政府统一进行管理的,向节约用地的标点,节约用水的标准,区域性的防灾体系,区域性基础设施的选址与建设等。我们认为上位政府予以控制的上位政府负责协调的,上位政府统一管理的,这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他集中体现了公共资源,国家主体的地位,发展协调上位政府的主体地位,城乡规划政府主导的地位,这也为我们城镇规划体系纲要的编制,提供了取舍的基本原则。

  三,我们说探索了以区域空间开发管制为主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机制,这里边主要包括空间开发的管制范围,空间开发管制的标准,空间开发管制的措施这三个方面。

  四,我们目前正在从试点省逐步向全国推进的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的监督机制。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最后第四个方面,我想跟大家共同说一下展望未来与对未来的展望。首先我们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第一个轮次基本上告一段落,但是实施才仅仅拉开序幕,我们还需要在规划的实施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间不断的强化实施和规范。我们坚持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间,必须要一级政府,一级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严格履行中央政府要做的,省级政府要做的,基层政府要做的,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不去介入城市政府和各个部门的直接管理,但是却要对基层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城市管理和重大建设项目有更为直接的监督权,调控权和指导权。

  首先我们想要明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省级政府的行政责任,在这一方面,我想可以用三个要把握来予以表述。要把握住哪些?必须要由省里进行指导的、协调的、约束的、管理的重大空间发展战略,这是第一个要把握。第二个要把握必须要与邻省共建的、共享的、共管的、共同保护的重要的设施,重点的区域以及相互制约影响的资源环境等。第三要把握必须要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中予以确定的、强调的、协调的重大规划事项,这三个必须要把握则是我们省级人民政府行政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要在规划的空间管制方面有新的突破。我们说省域行政体系规划是省级政府的事权,在省域的范围内对空间管制的实施机制上下工夫,在明确事权的职责、界定管制类型和管制空间范围上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在实施建议上应该有更有力度的表述,这样才能做好我们的工作。省一级人民政府,我们说现在实现了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这样一种工作的模式转化之后,现在的关键是要探讨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行政管理的规范与规划技术方法的链接。这里边我特别觉得应该推荐的是长春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中间,已经提出了要把城镇体系空间管制规划的原则和思路,在这个规划的原则和思路中间,他们明确提出要形成以不同类型空间为管制单元,确立城镇不同地域的空间管制范围,空间管制方向,与空间管制途径,实现一种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区域性的管制分区,向城市的功能性区域空间管制空间转变,解决了管制空间划分的问题,虽然这些探索还是初步的,但是是带有方向性的。

  第三,标准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进展。这里边我们说政府规划当中的某一种政策,某一项标准的出台,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多的时候,公共政策的后果都是有利于某些群体,而不利于另外一些群体,最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利益格局的调整,甚至是重大的调整。公共政策的调整要使所有的社会群体因此而受惠,虽然只有一部分群体受惠,但是其他群体并没有受到损害。一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必须要为增加国民财富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地区发展,城乡发展,和不同省际之间的发展。因此这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对于地区发展考虑不够充分,地区利益协调不够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些后续性影响要加大分析和思考的力度,之有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出了新的努力,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区域管制的政策建议能够有更多的群众基础和政府的支持。

  第四,推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努力开创新的局面,主要有五点。第一个是要更加关注本行政区域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要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为区域内城镇的协调发展,为创造更为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宏观层面的规划指导。第二,我们要更加关注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更加关注解决农村农民发展的问题。我们说在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是可以依靠农村、农民自行的发展来解决,但是要想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村、农民问题,则只有用城镇化的方法,才能够予以解决。目前广州市市域的城乡发展规划就对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讨和响应。第三个,我们要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第四,我们要在转变观念,推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上开创新的局面。目前我们要在注重城镇定点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向加强区域功能分析方面转变,要在注重城市规划管理的基础上,向加强区域空间管制方面转变,要在注重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向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方面转变。要在注重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的基础上,向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监督方向转变。第五,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的部门方面努力形成新的协调机制,重点是解决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制意见书的省级核发。我们目前对于它的核发,包括重大项目的界定,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见,我想根据我们这几年的工作进展,是不是可以把以下四类归结为重大建设项目。第一是跨省的区域性的建设项目,第二是省内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全省影响的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第三,在规划确定的不可建设的地区内准备建设的项目,第四,在生态敏感的区域内实施开发建设的项目。以上这四种类型都应当界定为重大项目,必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予以核发选制意见书。

  做一个小结,在这半个小时的报告当中,我讲了法定规划的三个基本要件,就是它的行政主体,行政责任主体,审批程序以及审批之后的规划的实施。第二,我讲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三个明确的规范,这方面前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三个明确的规范,就是明确了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体,明确了对它的规划的审批的程序,明确了它的内容。法定规划的三个基本要件,是法律规定的,这是首先的,第二是法律规定要编制中间,规定了对它的具体的要求,第三个就是规范了编制以后必须要实施。第三个方面,我们说对于规划编制的强制性内容,我们做了三个必需要求。也就是说,必须管制的区域,必须要组织开发的重点建设的项目,以及必须要协调的重大基础设施。

  第四,我们对于上位政府在三个重点工作层面要求了三个必须要做到,必须要予以控制的,上位政府必须要予以协调的,以及上位政府必须要予以统一规划管理的。对后对于省人民政府在工作中间提出了三项把握,他要把握住省直接指导的重大发展战略与邻省共建,共享,共保,共管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地域,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地区,以及要在全国城镇体系中间予以确立和协调的重大的规划建设事项。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结束我的报告,我们说我们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时期,城乡规划的体制也在谋求改革,在我们构架新的城乡规划制度的时候,更需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我们借用后现代思想的著名人物胡柯的话讲,我们时代的交流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他比时间的关系更甚。虽然我们无法就其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的内涵与这位伟人进行直接的对话,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城乡空间规划新进展的同时,借用大师深邃的思维来解析今天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发展空间的交流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的惊醒吗,谢谢大家!


第 1  2  3  4  5  6  7  8
----top            返加峰会首页
友情链接
         
媒体链接
   
         

主办: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协办:北京连城居业建筑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隐私保护
电话:(010)88370009 88301150 传真:(010)88370009
地址:北京首体南路2号南段11层1116室 邮 编:100044
京ICP证0404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