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中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从三个方面谈,第一是四个层面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第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来思考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政策和标准。第三,建设一个生态的,富有特色的,宜人的城市。
“在我们即将迈入新千年之际,世界真正地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城市化既可能是无可比拟未来光明前景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的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呢?就取决于今天我们的所作所为。总体看来,乡村地区居民外流已经成为人类历史最大的流动潮,他们本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可结果是用乡村的贫困换来了城市的贫困,而且住房或者说缺乏住房,是他们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这是联合国报告前沿当中这么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给我们很多提醒,我们如何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为什么会城市化,因为城市受益于规模经济,所以他们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因为大批的居民集中在城市里面,所以大都市中心能降低能源费用,能提供更省便的交通系统,能以较低的单位成本提供更好的教育实施,并能建造更合适的居住住所。所以我们中国现在在大力的推进城市城镇化的进程,也是这个道理。
可持续发展的英文Sustainoble一词,英文辞典上是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个意思的,它的原意是“能支撑住的”,“可忍受的”之意,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供求关系,人类各种的活动,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废弃都应该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不是传统模式的发展,而是要过渡到节约资源和能源,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这是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可持续发展。
我们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的一个重点项目,这个宽图很简要的把我们大概研究的意思表述了,作为一个人居环境应该包括有人工的,有自然的,有社会经济的,但并不是把所有的人工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的都包括,都和人居环境有关系,是其中一部分有关系。那么这一部分主要就是土地、水、废弃物,生物等等,而这些东西我们会在区域层面上,城镇层面上,社区层面上,家居层面上去分别的加以探讨,去进行研究,最后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模式,提出了我们的评价标准以及最后的保障体系,这个项目我们去年完成了。我先讲一讲四个层面如何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当然,在这里我是很简要的做这么一点阐述。
区域层面的人居环境,人居的模式,很重要的是要强调区域的协调,营造丰富多彩的人与大自然融合的人居环境,如果各个城市之间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必然会导致资源、环境的低效利用和环境的破坏。所以我们首先就应该注重区域性的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刚才李兵弟先生已经讲了,邻省的要一起来研究,可能就是这个。例如能源供应,道路交通网络,机场码头,水利工程,水源保护,防洪设施,污水排放预处理系统,自然保护区,动物迁徙通道,生态敏感区,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等,这就是需要有一个区域的协调。
正如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芒福德所指出的,随着人们余暇的增加,保存自然环境显得空前的重要,今天我们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除了日常的生活以外,我们也越来越需要去休闲,去度假。因此需要在临近有足够容量的休闲场所供人们就近到森林,到草地、山谷、溪流、水边去游泳、爬山、宿营,而不至于过分拥挤,使其变为“休闲贫民窟”。今天我们可能已经有这个现象,到了杭州,你挤得受不了,事实上,现在不少旅游度假区常人满为患,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区域层面上,我们需要建构科学的城镇等级结构,刚才李兵弟同志也讲了这个等城镇体系的规划。城镇的规模最忌不大不小,不大不小我们就很难出现问题。比方说我们用配制污水厂作为一个例子,根据目前的技术装备的条件,一个污水处理厂能够勉强维持运营的最小规模是每天处理一万吨的水。要产生每天有一万吨污水的话,按照每个人每天用250升的水,意味着每天你要洗一次澡,才有可能250升,实际上我们还不可能天天都洗澡,特别是冬天。按照这样的规模,80%回到污水厂,中间可能把水去浇花了,泼到地上,不能全部水都回来,我们的污水有一半是靠工业污水,这么一计算,要维持一个最低水准的污水厂,你就必须要有两万五千人。如果你低于两万五千人,你就没有能力来建设一个污水厂,你就很难维持好这个污水厂,最后你就只好不建不用,使得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一定要城镇体系的规划,等级规模要合理。
这是我在小浪底村调查的时候,小浪底原来的村都是在水库底下,这是村长的家,他家里的厨房就有燃气管道,就是靠玉米杆子收购过来了以后,通过秸秆处理器产生燃气,每一家分摊成本50块钱,每月烧水蒸馍不过七块钱,就把这个利用起来了,小的有小的办法,不大不小就没有办法。这是在福建看到的沼气池,一个沼气池一千块钱,政府贴一百块,五十斤钢筋,两千块砖头,只要一家三口人养三头猪,就能维持这么一个燃气,小有小的办法,大有大的办法,就怕不大不小。
第二,城镇层面上的人居模式,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国来讲,尤其要建设一个紧凑型的模式,这是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战略选择。所谓的紧凑型城市,这是欧共体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最终依赖于由空间密度提供的使用方便的交通,以及利用这种机会的人们和机构的绝对多样性。密集了,你就容易选择,你有多样性的选择,交通也方便。强调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导致人们居住的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那样小汽车就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需品。在西方很多城市,搞的很散,他只能用小汽车,耗能,交通时间增加,对于中国来讲,在城镇层面的这个人居模式必须倡导建设一个紧凑型的城市。这儿也有一个统计,随着城市人口的密度从五千,一万,一万五的增加,道路长度明显的缩短,道路长度缩短,便意味着道路面积减少,交通距离减少,必然带来了耗能的减少,人口密度增加,每年年均的汽油消耗在减少,这就是可持续的。
第三个层面,社区层面的人居模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建构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单位分配已经被市场购房所代替,从而我们的人从原来的单位人回归到了成为一个社会人。显然社区已经成为人们家庭生活、居住最密切的社会单元,温馨的单元。费孝通先生指出,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学院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学院群体最基本的单元就是家庭,逐步扩大变成地缘群体,地缘群体最基本的就是邻里,邻里是比邻而居的互助合作的群体,人的人居环境。我们今天就是要把社会学的一些原理,注入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当中,去营造一个好的邻里的居住环境。社区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完善与提高,也就是说,我们规划当中,要更多的去关注人的行为,心理,感情,人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小区提供多类型的住宅,多功能的土地使用,多种的就业机会,以及步行距离来框定小区的规模等等,这些都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第四个层面,就是在家居层面上的人居模式。家居的生活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生中占据最多时间的那个部分,因为要在家里起居,睡眠,餐饮,洗浴,养老等等,一生大部分是在家里。家居生活的载体就是我们住房,因此住宅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住房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政府在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下,优秀的试点工程,示范工程,安居工程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使人们获得了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的住房。这些试点、示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已经有很多好的经验,如节能,节地,节水,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等等。这些都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是我觉得对当前来讲,我们可能可持续需要在住房问题上更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住房标准。我们今天恐怕要认真的思考一下我们的住房标准。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上讲的是“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适当就是意味着要有所节制,水是生命之源,土地是生存之本,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基本核心含义是指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家园,地球能忍受多少,能支撑多少,今天我们的住房标准应该从这样一个概念,从这么一个标准来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建设家居层面的模式。
第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思考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政策和住房标准。党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很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工作要记住这么一个科学发展观。
1997年9月,世界银行出版了一个《2020年中国》报告内指出,经济快速增长不是,也不应该是政府唯一的经济目标,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其好处是必须惠及穷人和弱势群体,必须为后代保护环境,并确保妇女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地位。联合国在上个世纪,1997年就给我们指出了经济发展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经济的发展必须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中国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合速度是令人振奋的,但也令人忧虑。对照当前我们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诸多问题,过多过滥的开发区,大学城,不切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脱离国情的高尔夫球场,尤其在媒体上充斥着豪宅的广告,电影和电视剧中生活在豪宅中的主人公,和我们每年数百万亩的耕地在锐减,大批失地农民生活无着显得何等的反差,这些都令我们今天政府的决策,市场的引导有一种社会的责任。
2003年,我国占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户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为23484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每人年收入只有2762元,其差距已由1998年的4.4倍扩大为8.5倍,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得如此之大。所以我在想印度,印度也应该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的一个国家,我们78,他是56,这么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一次选举人民党下台,国大党上台。经济发展这么好,你得到得好处是富人,有钱人更加富了,穷人没有拿到好处,可是穷人是大多数,投起票来,他票就是多,你下去。所以我想美国的凯恩斯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说过,对于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一种选择。今天中央做出宏观政策的重大决策,我想这对于今天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长远的战略的意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1972年,斯特哥尔摩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那次报告的题目是非常妙的题目,只有一个地球。上个世纪初,全地球十几亿人,可是上个世纪的末,世界人口涨了六倍,地球还是那么大,水还是那么多。印度老总理甘地说过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地球具有足够的蕴藏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能供每个人的贪婪。
这张图大家看,北美大片是绿,南美也是大部分是绿,唯独我们中国一片咖啡色,上帝不公平也好,公平也好,反正我们中国的资源就是这么严峻,人均林业1.8亩,世界水平的八分之一,人均的天然草地3.3亩,不及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能源世界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耕地世界水平的40%,40%的地其中60%是山地,丘陵,高原,我们的土地是如此的珍贵,这么紧缺。我们今天搞城市建设,在创造人居环境的时候,我们千万别忘了我们的国情。
根据《中国建设报》的统计,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五翁1991—2000年,我国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长1022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征用土地813平方公里,可是2002年一年就征掉了2880,是前十年的2.3倍,征用的土地平均是前十年的3.2倍。整个中国的土地不过是19亿亩,去年花掉了1亿亩,中国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这么严峻的挑战,我们如果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今天的工作可能会给后来带来很多麻烦。
第二,中国的人居居住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我感到有明显的脱离。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的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2000年已经达到了20平方米。但是我们中国,目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不过是七百多美金,农村是200多美金。我们顶多是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可是我们中低收入的国家,我们的居住水平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按照联合国的统计,中低收入国家人居住面积是8.8,我们是20,中高收入国家是22,我们已经达到了20。我想,我们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均资源又如此紧缺的中国,能不能承受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消费模式。我们为什么要说美国多少,我们还比人家差距多少?能这样去比吗?美国人口三亿,土地跟我们一样多,我们是13个亿,人家是平原,我们是山地,我们只说比美国还差多少,我觉得这样的思路明显是离开了国情。
这是我前两年到法国地中海边上一个度假城市,我在当地收集了373个案例,统计以后,三百多套房子,接近四百套的房子只有一套是800,两套是500百,绝大部分是在一、两百之间。但是法国的GDP人均是两万三,我们才是人家零头都不到,我们是一千美金,我们的住房跟法国接近。这是前几年我统计上海,绝大多数房子是在这个档次上,100平方米的档次上,这几年我估计上海峰值往这边移了,更多了。住房标准的问题,我觉得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我想应该提倡理性消费,坚持公平、公正的使用公共资源,居住标准的引导和控制是事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当前我国75%的家庭居住建筑还在60平方米以下,但少数却达到了上千平方米,热销房一般是在150平方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最近我看到一个资料,中国超级豪宅排行榜十所,北京占了五所,上海两席,武汉一席,和广州一席,顶级的是上海,一套售价是1.3亿,八千万。
我们想一个问题,市场经济底下,不应该用行政的手段来限制高消费,对于土地的这么一个公共资源,不能有钱就可以任务多占,土地是公共资源,不是你只要有钱就可以毫无节制的这么占下去。这是一种社会的不公,大部分资源的利用,废物和污染的产生,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非是城市所致,他的责任主要是由于工业和商业,还有高消费生活中高收入群体来承担。美国烧掉世界25%的石油,使整个地球变暖了,而要全世界来承担这个后果,这公平不公平?有钱人那么挥霍造成环境问题,要我们大家来承担,这公平不公平?中低收入家庭常常拥有两、三辆小汽车,他们消费资源最多,往往比住在城内的同等收入家庭消耗的资源多得多。联合国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恐怕都得去思考这些问题。
因此我认为,政府有责任保证公共资源的公平使用,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对朝两使用资源者,对朝两给环境以负担者要苛以税收,这是正当的,合理的,公平的,否则反而是不公平。因为全人类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家都应该为我们的共同未来负责,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负责。所以我很赞成原来建设部副部长讲的一段话,对市场价的商品房也应该提倡中小户型,本着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对超过一定标准的大型商品住宅应该通过税收杠杆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我想中国土地资源只有越来越严峻,地价上涨是符合市场供求规律的,地肯定越来越涨,因为越来越紧缺。我们政府如果要平抑房价,靠抑制单方的售价是有限的,根本的办法应该是提倡合理的套内面积,合理的消费。两、三口人要住两百平方米干什么,有没有这个必要,我们要去提倡一些什么?
前两年,《政协委员质疑京价房价》11:1,前几天我看电视里看,好像又涨了,变成了15:1,联合国人居中心认为正常的房价是3.5:1,因此我们政府要有责任,保证公共资源的公平使用,高消费要克以超消费税才公正,开发商追逐高利润,豪宅只要有市场就能获得高利润,这机会正是政府在维护公共资源的公平享用在政策缺位下获得的,这样必然导致中低收入群体买不到房子。
去年上半年商品房预售登记1248万平方米当中,其中70平米以下的只有2.7%,100平方米以上的占83.2%,这样的房型结构对于我们可持续发展正常不正常。我们还看到资料,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公布了一个名单,601个人成为严防对象,他们一共办理了1438笔按揭贷款的住房,其中在一家银行购买2—3套有556人,占92.5%,4套以上的有45人,最多有一人购买了十套,把整个房价炒上去,这样的问题要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我国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更是珍贵,为了实现人人享用适当的住房这个目标,我们不可能搞过大的房形,实践证明,住房的适度不完全和住房的面积正相关,大而不大,大而无用,空间尺度过大,虽然很宏伟,很气派,大量无效的空间往往和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有关,一种占有欲。适度的消费,理性的消费,是文明高尚的表现。所以胡锦涛讲话当中谈到,要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我觉得我们今天恐怕都应该去努力,去提倡一个理性消费,文明消费,适当消费,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生态富有特色的宜人的城市。生态城市也好,山水城市也好,园林城市也好,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刚才王教授已经讲了很多关于生态城市的问题,由于人口向农村,人口向城市当中拥挤,恐怕是很难逃避高层。这样一来,整个城市的居住生活环境肯定会下降,人多了要解决搞通问题,高架路,噪音,尾气也威胁着城市的居住生活的环境。城市密集,人口密集的,你就要大量的用空调,室内凉了,室外热了,这个都是我们面对严峻的现实。
我们想创造园林的城市,历史上讴歌大自然美的人都是长期居住在城里的人,他们有一些是达官贵人,有一些是不得意的封建士大夫,有的是诗人画家,他们经常嚷着要到名山,大川中去,甚至要隐居。自称为钓翁,山人,樵夫,到山林中修山庄,住别墅,但绝大多数人都耐不住寂寞回到了城里,这说明一条原则,居城市须有山林之乐,这是美学原则,也是园林城市本质的表达。
所以我们今天要很好的去研究,刚才我来晚了,正好好像前面有人讲绿化的事,今天的城市绿化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曾经一段学大连大草坪,我常常还给他辩解几句,大连是填海填出来的烟碱地,只能种草,不能长树。可是我们很多城市明明能长树的不去种树,去种草。树有多高,它的根就有可能多深,他从地表的底下深处吸收水分,通过叶片向周围地区上,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吸热,所以你感觉到树林里凉爽,空气湿润,空气清新,树叶会吸收灰尘,这是树能够给你水,而草一公分的根,种在草皮上,表土上,表土一晒就干,干了以后就发黄,你就要不断的浇水,草你要给它水,树他给你水,哪一个生态?这是我前一个多月又去了仍然是长不了太多的树,边上人行道造了一点树,我知道他是挖的一个坑,一个坑,他没办法,这是不得已的办法。
根据上海的研究,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产生的生态效应是30:1,每公顷的树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吨,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吸收灰尘,蓄水,所以你夏天感到凉爽,冬天感到温暖。上海绿化贯彻生态第一,景观第二的原则。个人有个人的喜欢,你喜欢树,我喜欢草,这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要从生态角度来,那就应该首先是生态,应该多种树。我们今天在绿化上还有很多的误区,这是9.11以后没有的两栋楼,这两栋楼就在这里的两个红点,就在下曼哈顿的繁华地段一片的大自然,种的是草和树,你看是芦苇。在全世界最富有国家大都市的中心,种的是芦苇,盐碱地也能长,淡水地也长,可是我们中国,很多地方搞绿化,一棵树一万块钱,名木。我在常数跟规划局谈,他说哪里是一万,我们一棵树17万,这样的规划里面,我觉得有没有问题。
这是上海的红外线照图,很清楚,凡是人口密,建筑密温度就高,这就是热导,一个红的热导。可惜那天园林局长只拿了一个时间段的照片,据他说,陆家嘴原来这两个红点要大得多,深得多,就是这几年搞了浦东绿化带,以及中心公园以后,这两个红点明显的缩小了,变淡了。所以我们今天如何去创造一个好的宜人的城市。
第二,我们怎么营造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三十年不落后,都要以人为本,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我们这几年建了很多广场,广场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他应该为人的各种公共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空间,让人可亲可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是目前国内做的广场都太注意气派了,壮观,为短暂人参观着想的多,为经常使用的人倒反而想得少。我这里讲的是短暂参观的人,实际上是一种隐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上级领导,省长来了,带到那儿一看,你们大手笔,几句话说了唱歌跑了。真正在这里跳舞,唱歌,晨练的人他需要什么,我们却很少想到。
这是一个规划人口不到20万的城市,分了两个堆,15万这边搞了一个火车站,高峰小时1500人,满大满算,火车站前面的广场九千,他搞了一万二,多了三千也就算了。居然要在马路的对面再去搞一个五公顷的广场,就是你二十万男女老少倾城而出都坐得下的广场,那位市长先生还要坚持在这个广场底下搞地下商场。
这是莫斯科红场,去之前我查了资料,11公顷和3.5公顷,哪一个数不对不知道,到现场我目测,从东到西走两步,从南北走两遍,恰恰就是3.5公顷在这里进行阅兵典礼,国庆庆典的广场,不过是3.5公顷,我们20万人搞了5公顷,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个数字,有的是十几公顷,这么搞我们中国承受得了吗。这是温哥华的广场,不大,水冒出来,溪流这边淌下去,瀑布泄下来,旁边有茶座,可以让人在这里聊天,喝茶,这个广场让人可亲,可歇,在城市和喧嚣的环境里面可以感受到一种安歇,与人关怀,我们讲的是气派。广场可以是林中广场,这是洛克菲勒中心广场,不过是两个建筑中间的艰巨做了三个不同高度的水面,逐渐流下来,人家是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会那个样子。
第三,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创造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形象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有利于吸引投资,大家都很重视。可是我们一想起搞特色,就是搞什么欧陆风,明清一条街,这种违背历史,否定传统的做法,梁思成先生50多年前就已经警告过社区固有的风格和固有的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在我们现实当中确确实实是那么的滑稽可笑。这是所谓一个唐城,唐朝中国的中原黄河一带大量的原始森林,大木头砍下来又粗又壮,那个斗拱劈出来都是又粗又壮的是唐朝,宋朝就变小了,工具提高了,大木头小了。这是什么唐朝,唐朝没有卷帘门呀,可笑。这是所谓的欧陆风,平时我老觉得,当时就没有例子,那天我想起来了,一进这个宾馆,我赶紧行李一放,把这个照片留给大家看。你看欧陆风,实际一看,内行一看就笑掉牙的东西。柱子落在平台上,不懂,所以这些东西,我觉得我们既不排外,也不否定历史,而是要肩负起吸收古今中外文化去创造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在我们保护的时候,也要有一个正确的,也不要离开我们的国情,因为我们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建筑都是木构的。这种木构的建筑,支撑建筑的是柱子木头,木头会腐烂,会垮,一垮全部都垮,所以留在今天的古建筑就很少,更加觉得精贵,要很好的保护。但是也因为它是这样,维护起来很难,所以你也只能精选一下,可不能到处都去保。人家是2500年,我们最古老的木头建筑到中国现在只剩下两栋是唐朝的,都在五台山,一个1300年,一个是1200年,人家是2500年,地震以后房子没有了,但是柱子你看,照样屹立,人家是桩式结构,我们是木头结构,这跟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城市的发展与保护当中,常常会造成一种矛盾,我们要动动脑筋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1880年的外滩,到了1994年的外滩就是成形的,跟今天差不多,但是黄埔将就是乱糟糟了。直到了九十年代上海为了解决交通,马路要拓宽,做了一个旅游带,为了解决今天的交通问题,我想我们交通部解决恐怕老百姓不通过。一解决就把这个历史建筑给冲了,究竟你是保还是不解决交通。最后路也拓宽了,把这个塔平移了33公尺,我想总得有一个办法。这是希特勒国会纵火案发生的地方,柏林的国会,战后他们原样恢复了。可是他在原样古典建筑的附近边上建了一排的办公用房,他可没有模仿这些古建筑。那里是码头墙,边上盖的房子也要码头墙,人家没有这样,这就是反应时代。这就是施洛德办公的总体府,就在一排的一头,人家老老实实,反应时代,反应城市历史在前进,在变化。
所以我想,最能创造城市特色的是巧于利用上天赋予的大自然,要像根雕艺术家那样去揣摩,因材构思,济南的一城山色半城湖,常数的十里青山半入城,福州的三山等,大自然的是无法模仿的,我们只能将山水城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才具有永恒的魅力。可是我们很多人对于城市的自然赋予毫不珍爱,大有高山低头,喝水让路之气概,马路非笔者誓不休,古人告诫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我在北京有一次开一个会,我一边坐着一个瑞典人,一边坐一个英国人,英国人比较绅士,话不多,瑞士人挺喜欢说话,我就问他,你到中国多少次,他说来过好几次,到哪里,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是我的家乡,武夷山怎么怎么好你还到过别的什么地方?他说我到过福州,福州是我的出生地,你对福州有什么印象?居然没想到这个瑞典朋友脱口而出,说福州城里有三座山。给他留下印象是那个大自然,大自然是没办法模仿,克隆的,一个建筑再漂亮,可以拿着图纸再造一个,只有大自然才是你的特色。他没有说福州城里有一个五一广场,五一广场有一个很大的毛主席像,他说是三座山。
这是北京,解放初期拓宽景山前街,拉直就得把团城给拆了,亏得周总理三次亲自过问,说马路不一定那么直嘛,结果现在留下来的,你看这是团城城墙上拍下来的,北海,中海,桥下,桥下来,对着这个是团城,走到跟前不知不觉的转了一边,你在这样的道路上,城市空间不断的在变化,我想要比天安门前的长安街,走啊走啊,老是对着一个点的走,恐怕要丰富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