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亚晨 2025-02-14 13:53:53 来源:中房网
中房网讯 (亚晨/文)春节假期后,利用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用地这项工作开始提速了。
2024年11月,自然资源部明确地方政府运用专项债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细则后,包括河南开封、浙江金华、江西吉安、广西贵港和吉林四平等地陆续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闲置土地进行收储。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广东省辖区内多个城市相继披露了2025年首批专项债闲置土地收储清单,这还是地方政府首次大规模披露收储土地情况。
多地收购存量闲置用地工作提速
实际上,2024年内中央部委多次提出要加强盘活闲置用地。
“926”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10月,财政部明确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1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12月,国办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除保障房、土地储备以外的房地产开发等纳入专项债券“负面清单”。
一系列举措,为地方开展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提供了政策指导依据。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地方加快了收购脚步。
2025年1月13日,浙江省湖州市以7.81亿元收回金茂4宗地块。根据相关公告显示,湖州方面将申报专项债资金处置闲置土地工作。
进入2月份,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全面落实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省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1日,包括广州、珠海、中山、东莞、惠州、汕尾、云浮、梅州、茂名、佛山、河源、江门、潮州、韶关和湛江在内的15个城市发布了运用专项债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涉及土地总数量超过160宗,土地使用面积超过680万平方米,拟收购价格合计达353.7亿元,其中,惠州拟收购价格超过120亿元,珠海拟收购价格66.5亿元。
除广东省外,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于近日发布公告,自2月11日-2月20日,面向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会展片区征集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
上述城市的举动,也意味着2025年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工作正式开启,预计接下来各省份会陆续加入到收储行列中。
首批收储对象以央国企为主
整体来看,收储存量闲置土地的收储对象主要为地方国企。
以广东省为例。该省本批收储存量闲置土地的收储对象主要偏向于支持地方国企,此外还包括央企和部分民营企业。
同时,收购的土地用途方面没有特别的偏好,住宅、商住、商业、商办的占比基本相当。
另外,从收购价格来看,该批次收购地块中仅部分地块出现溢价收购的情况,还有一部分为原价收购。绝大多数土地被折价收购,折扣基本在7-9折左右。
专项债在广东收购存量闲置土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全方位盘活房企存量资产,对于其他省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发债收地模式开启,将有助于快速系统高效促进存量土地的盘活,对于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此类土地项目收购后,对于相关房企资金状况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反过来有助于房企轻装上阵,在稳定企业经营或进入新一轮投资拿地方面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当前闲置土地收储已成为各地化解楼市库存、稳定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既可以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又可以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来优化供应结构。展望未来,收储政策有望在部分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财政相对较好的城市促进楼市供需平衡与价格稳定,同时为保障性住房和城市更新提供资源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下一阶段将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土地市场:信心恢复进行时
2025-02-13供应结构持续优化,低总价、低密度地块成供应主流。2025年地方两会,这样部署房地产工作
2025-02-12地方两会给楼市“划重点”。去化加速,部分城市库存规模明显减少
2025-02-11各线去库存表现积极,存销比迎拐点。国常会: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2025-02-11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报告|百强房企1月业绩同比下降3.2%,拿地金额同比增加40%
2025-02-10逢春节假期,单月业绩规模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多地楼市喜迎开门红
2025-02-06一线城市示范效应明显,购房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2024年城市更新工作成绩单出炉!
2025-01-24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北京公布2025年供地计划,商品住宅用地首次采用弹性指标
2025-01-23供应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倾斜。
- 10:11
- 10:02
- 10:01
- 10:00
- 09:56
- 09:35
- 09:29
- 09:27
- 08:52
- 08:47
- 08:39
- 08:36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1571.9点
- 0.13%
- -0.91%
日期 | 指数 | 环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