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15:45:12来源:中房研协
热点聚焦
11月8日,标普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桂园”)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B”下调至“B+”发布报告称,应碧桂园公司的要求,撤销其发行人信用评级。标普认为,由于市场对中国民营开发商的信心减弱,该公司在境内外债券市场的融资渠道保持关闭状态。该公司将需要严重依赖内部资源来解决即将到期的债券和银行银团贷款,这可能会削弱碧桂园现有的现金缓冲。随后,标普应碧桂园的要求,撤销了碧桂园的发行人信用评级。
对此,碧桂园方面表示,公司当前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销售指标稳中向好,而且得益于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及认可,公司于9月在境内资本市场完成了再融资,成本为全市场最低。本次评级撤销不会触发公司存量债务的加速清偿条款,不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及融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热点评析
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下,国内房企评级屡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下调
根据碧桂园此前披露的数据,2022年10月,碧桂园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333.3亿元,环比增长4.1%;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41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6.12%。1-10月,碧桂园累计实现权益销售金额3094亿元,虽然同比下跌了37.4%,但表现好于百强房企平均跌幅水平(48.2%),销售规模依然位居行业首位,回款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水平。在房地产此轮深度调整过程中,碧桂园相较大部分民营房企乃至国企表现均更加稳健。
尽管如此,近几个月以来碧桂园仍多次遭到穆迪、惠誉、标普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下调评级。事实上,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房地产调控升级和房地产金融政策趋紧等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经营普遍承压,不少房企出现债务实质性违约,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房企发展持续表现出悲观预期,已接连下调房企评级250余次,撤销评级70余家,其中主要为房企主动申请撤销。
撤销评级是房企权衡利弊后的主动调整,抓销售促回款仍是企业发展第一要务
企业信用评级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使资金需求者能取得所需资金从事其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拥有适合其风险偏好的目标。其中,获得优质信用评级的企业往往也能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以往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持续高速发展,房企境内融资门槛不断提高,海外债逐渐成为我国房企融资的重要渠道。而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也自然成为众多有海外融资需求房企竞相追逐的“通行证”。但随着近一年多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房企海外“找钱”也越来越难,或者融资成本持续走高。据CRIC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0月100家典型房企境外债权融资为0,近年来首次出现单月没有房企进行境外债权融资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赋予国内房企评级的意义实际上也越来越小。
于房企影响而言,正面看,第一,放弃评级将直接减少房企维系评级的成本。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均为营利性质的私营商业机构,评级往往需要被评人付费完成。在目前境外融资基本停滞的情况下,付费维持评级的收益很低。第二,放弃评级将减少评级下调可能给房企带来的冲击。对于已出险房企而言,评级不断下调无异于雪上加霜,容易加剧舆论风险,从而对企业发展形成二次冲击。对于未出险房企而言,评级下调也容易诱发市场对企业是否会爆雷的担忧,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海伦堡就曾在被穆迪下调评级后公开表示,穆迪并没有充分了解公司的情况就做出片面结论下调评级,这一观点和行动不能反映公司当前以及未来经营和财务状况。此外,海伦堡认为,自2021年以来,穆迪多次对房企进行无差别的评级下调,令市场风声鹤唳,主要是基于其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评价和预期过于悲观的负面看法。言下之意,穆迪屡屡下调房企评级的行为主观性较强,其公平公正和严谨性有待商榷。负面看,撤销国际评级意味着房企海外融资将更加艰难甚至无望,但就现阶段房企境外融资已基本接近停滞状态而言,即使境外融资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也是程度有限。综上,房企主动申请撤销国际评级,有无奈,但更多的可能是当下权衡利弊之后的自我调整。未来在行业复苏、销售改善的情况下,不排除重新申请国际信用评级的可能。
此外,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在海外融资基本无望的情况下,国内金融支持对房企的意义将更加重大。2022年三季度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频频发声强调,要保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校正过度避险行为,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金融支持保交楼工作等,并实际通过引导加大房地产贷款投放、支持债券融资等方式,为房企纾困。国内房地产融资环境正发生积极向好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房住不炒”调控基调下,房企融资规模和债务规模受限是必然,房企实现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仍是抓销售、促回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