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分论坛:建造“长寿化、好性能、绿色低碳”的好房子

2014-10-31 08:53:18 来源:增幅为

  窦以德:刚才两位嘉宾又把时间追回好多分钟,他们讲得很清楚,也感谢他们替我主持人解了困境,上午我们主讲嘉宾的最后一位是来自国内的仲继寿先生。仲继寿先生现在担任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本人在很多方面像太阳能技术、还有我们国家很多住宅工程的标准制定方面有很多研究,今天他们给我们带来一个惊喜,关于一个新的建造技术的体系。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仲继寿演讲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仲继寿演讲

  仲继寿:各位来宾、各位专家,今天应该是第一次在这么大的会议上讲一个梦,讲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的建筑工业化的梦。因为我们都知道工业化在中国的发展的尴尬,就是我们一边在大力的推广节能减排和建筑工业化,但是我们少数的那么几家工厂反而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其实这是一个我们不应该看到的现象,所以我想今天在这儿讲讲我对建筑工业化的理解,以及住宅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成员们共同进行的探索。

  今天我不敢说它已经百分之百成功了,但是我敢在这儿讲了,说明它已经离梦醒的日子不远了,所以我请大家一起关注,能不能形成中国工业化?前面的几位专家太大腕儿了,他们来自我们国际工业化先进的国家,无论是日本还是荷兰还是新加坡,包括新港,我曾经看过香港为了预制一个卫生间把主体结构一起预制了,能够让我们的品质在未来的生活中得到体现。

  下面我开始我的演讲,我一直想问一个问题,建筑工业化的未来在哪里?因为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工业化面临的问题都是资源的问题,能源的问题,高素质工人的问题,发展模式粗放的问题,今天我想说,中国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制造业与建筑业,制造业与信息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资金未能有效融合!反过来也就是说当我们有足够高级的生产线生产出高品质的预制构件,不是所有人都能安装到位,反过来我想讲,如果一个工程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建造人员的辛勤,我想这个工业化的体系一定需要值得去反思。

  当然,今天的产业转型、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政府制定了很多的方针政策,但是在中国推广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我想再把什么叫做建筑工业化的定义拿出来共享,其实1974年联合国就定义为大工业化生产方式,从手工业转为社会化大生产,目的就是四个,就像许先生说的,劳动生产率、速度、成本、质量,所以我们所有的措施都是基于四个目标而言的,这四个目标跟中国的现状一模一样,我们现在一个工人一年生产的房子的面积大约35-45平米,相当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四个工人顶人家一个工人,这就是今天的劳动生产力,我们的建造效率是人家的三分之二,整个行业除了我们的塔吊,以及大模板、混凝土,我们的行业除此之外依然比较低。

  而关键在于人的素质,当然人口红利,劳动力素质不高,政府监管效率低,都是我们今天走不快的相关因素。所以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创业之路在于我们必须与制造业融合,我们必须引用信息化平台,必须把建筑业作为服务业去看待。

  所以我一直想,制造业反过来发现,制造业是建筑业核心的时候,我们的设计院在哪里?我在哪里?其实都值得我们去想,所以我一再认为工业化的基础首先是够劲的标准化。

  刚才几位专家说了,模式化、规模化是基础,也就是用制造业去解决建筑业,而工业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们都知道SI,刚才谈了很多的内装工业化,但是它的前提是结构能够实现与内装工业化一样的精度包括工差,包括工序的配合,包括我们结合的接口的标准化,如果没有标准化,我们的SI是不可能实现的。

  工业化的核心应该是建筑结构体系的工业化,配套内装工业化部品的认证,这样才能实现整体的工业化,而今天的工业化的监管是没有方法的,也没有对策,如果真让我们实现了工业化,政府只应该对工业化产品的标准化,就像刚才我觉得新加坡说的非常对,你就去监管他的设计是不是按照标准化做的,你监管他的建造是不是符合环境适应性,你不需要管其他,因为你管不了,今天我们的监管体系无法监管,按道理是不需要监管的,它是按照标准的体系流程生产的,但是今天的政府依然是按照普通的监管标准,这样会让整个城市停下来,因为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工业化推广的模式一定是以整体建筑产品的形式去推广,而今天我们依然是在部品,当然也可以大到系统。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机制应该是设计、建造、生产、维修一体化的服务,这就是我刚才质疑我们的未来在哪里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以建筑作为最终产品是未来工业化建筑集团的核心,它一定是全产业链的,我们今天的楼房依然去制定最低建设标准,到今天为止没有一家类似于汽车的4S店,这说明我们的住宅到底有几大系统组成?能不能提供单一质量的承诺和单一质量的保障?我们自己也没有质量的溯源体系,去看看哪个地方错了,是我的错误吗?还是别人的错误?我们有15年的保质期,防水5-15年,可是建筑是百年呀,15年后谁管都不知道,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以技术房屋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也没有工厂建造合格证的认证体系。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我个人认为的未来发展之路,所以第二个问题我想说,大家都说我们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我们到底从汽车产业学到什么?真正学习了什么?我一直认为汽车去掉四个轱辘就是房子,汽车的组成系统与房屋一模一样,如果把房车也纳入汽车范围之内的话,所以我以汽车的思路,思维方式去理解住宅是不是可以由以下八大系统组成,当然了可以由SI两大系统组成,一个是支撑体,一个是填充体,但是如果从汽车的角度,一个是它的骨架,工业化建造的承重结构体系,一个是它的外表面包括窗户的维护结构体系。

  我们买的房子不是面积是体积,我们买的墙面不是高度是长度,体积和长度是居住生活所相关的核心的物理指标两大要素,所以我们应该去买体积不是买面积,我们去买一个墙体的延长线不是买一个墙体的面积。

  当然,住宅的核心尤其是它工业化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是厨房卫浴系统,以集成厨房和整体卫浴为代表的是住宅的心脏,我为什么把这个单独拿出来,因为能源是多样化的,末端在整个生命周期里不是可以无限制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应该是插座和照明,因为这是你的个性化生活的核心,我们没有一个设计师可以设计好你的照明,也没有一个设计师可以知道你的插座到底在哪儿更合适,未来的住宅一定基于信息化。

  为了让工业化更加完成,让多元互补的能源系统成为建筑的重要部分,我把它单独拿出来,这样就构成了维护系统,隔墙收纳,建筑能源等等,当然在每一个系统里我们都有今天的技术瓶颈。

  在今天的客观条件下,可能混凝土依然是我们需要克服的主要的结构体系,在不久的将来干结构也一定会成为中国结构的主体。

  第二个就是维护结构,我们的结构已经做到了完全的气密性,如果通气系统失效了,我们会不会憋死在屋里,所以健康的通风系统依然是今天必须关注的。

  厨房系统的核心是不是能够把所有的管道都去掉,无论是竖向通风管还是煤气管,如果这些竖向管道不在室内,中国的SI才真正能够成功,因此才能实现系统以户为界,我们的产权以户为界,所以今天我们的住宅是无法实现独立产权的,所以高性能的隔墙材料和长寿命的五金件是中国最缺乏的。

  当我们想采用太阳能的时候,系统要改造,因为我需要低温热水,把照明插座系统拿出来,一直认为照明插座必须与主体结构分离,我不敢说我们的房子都是危房,但是经过我们的改造我就不知道它是不是危房,因为我们改造电气管的时候一定找的都是水平管,因为要的都是水平位置,最怕的就是找水平的管线,找垂直的没事,但是不是所有的业主都知道,如果我们的照明系统的电线是像壁纸一样贴上去,高兴的告诉大家,0.5毫米宽,两个微米宽的电线已经有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直接在墙上贴,像壁纸一样,但是它依赖于我们的照明系统,这也是今天我们的光伏产业最需要做的,如果哪一天插座是无线互联的,这才是智能家居的核心和未来,所以我们的房子必须为未来提供空间。

  为什么现在养老的系统推广不开?是因为老人的私秘性也需要尊重,无论是发生摔倒,还是超过一定程度的咳嗽,或者是煤气表超过24小时没动,它就会启动视频,这就是未来的家居机器人,而且在国外已经诞生了。

  所以中国的能源安全必须自立,我们不可能依赖俄罗斯的两条管道就能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

  我相信20年以后能源安全系统一定是主力系统,我们一定能够在2050年实现20%-40%,这就看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接受,但是我想节能环保和雾霾天气也会让中国政府走向这条道路。

  所以我做一个基本的总结,就是成品住房交付,它的目标就是维护结构的被动化,一个是隔墙收纳的个性化,社会末端的标准化,照明插座的个性化,智能家居的集成化,基于统一标准和开发接口的数据连接和设计,这是未来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希望能在今天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需要上下游的统一,没有数据链接你是不可能统一产业链的,这些不需要投入,只需要我们立法,所以我特别向许先生致意,新加坡是做得特别好的。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核心是建筑工业化,目标是整合产业链的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实现单一主体承诺,就像你买了汽车你只需要找4S店,跟丰田无关,跟宝马无关,所以我们必然会遇到三个颠覆,一个是一定会颠覆传统生产模式和住房的交付模式,一定需要让政府创新管理模式,一定会推动我们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而且一定是要主动承担。

  我刚才一直说向汽车产业学习,学习后我们在想,我们的瓶颈到底是什么?如果从我们中国的结构工业化发展历程,你能看见50年代做得比今天好得多得多!基于300模数的预制楼板和楼梯,工业化的厂房,工业化的吊车梁,我们做得比俄罗斯还好,尽管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后来我们发展了,我们基于预制墙板的体系,这个是中国特色,所以安全是我们买房子的第一目标,别房子倒了。

  我一直认为工业化的核心就是不在工厂搅拌了,它是中国工业化核心标示,但是由于混凝土冲击了我们的构件产业,所以它的正反两方面都被我们利用了,好的也利用了,它节能减排减少了污染,坏的也利用了,它真的冲击了我们的PC产业,这张图我把中国国内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工业化的企业罗列在这里,但是我们仔细去看就两件事,一个板一个墙,楼板、墙体,我们的供应方更加的苛刻,预制方必须达到与混凝土一样的品质,我是反对的,因为这两种体系完全不一样,它的隔震性能也不一样,我们知道有柔性抗震,不全是我们的干性抗震,所以我在这里有必要澄清我的角色,我是结构工程师转型当了建筑师,所以我有更多的认识,为什么混凝土的抗震性能好,是因为它能冲过地震时候最强的力量,所以我们见到的钢筋混凝土倒塌都是整体倒塌,你很难见到局部倒塌。

  住宅中心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引进日本的SI,也在努力的建造中国的住宅平台体系,但是你能看到我们的体系大同小异,技术各自封闭,建筑依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模数化,所以我们企业的生产规模、服务半径,不只于规模化有关,还与市场形成了正相关,房地产市场部好的时候构件市场无法转型,尽管现在很多的构件市场都采用了柔性的生产线,但是只能生产混凝土构建。

  最大的核心问题,我们引进的技术但是没有引进软件,人的素质培养和核心的监管体系,所以装配质量与人有关。

  讲了这么多铺垫才回到主题,我们在进行什么样的探索?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中国的自主创新,但是谈何容易?所以我今天后面的报告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的创新。

  这个是住宅联盟北京示范基地,囊括了所有的住宅体系,我们现在的工业化都是把一个建筑拆成无限个构件,或者板,或者梁,或者窗口或者楼梯,在生产线上用标准化的生产,同一个构件连续的生产,生产工业化是希望把一个楼拆成一层一层的,比如说一个楼板,一个墙,然后用一个大型设备的方式标准化的方式生产一层墙和楼板,思路就是这么简单,大家都认为这不就是滑模吗?比如说我们发电厂的这种冷却塔,我们混凝土水泥的储藏仓,以及高层建筑的核心筒都是滑模,就是一种顶层机械加一个模板不断的往上提升。

  刚才香港的教授提到了,他们有自动的外模架也是顶升的,因为我要一层一层的干,但是我们的模板模架体系不是这样的,它是在一个建造平台上柔性悬挂的,当我们在地面上一件一件吊到楼板上的时候,然后水平合拢,开模的时候也是水平开模。

  我们这个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思路确实不一样,我们可以一分钟开模,十分钟合模,我只知道这个动作,而不是把模板放下来的时间,放下来的时间合计110分钟,需要一个人,这就是工业化。

  其实我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没讲,我只是想给大家描述这个方向值得探讨,值得关注,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 长寿化 好性能